正文 十五、微教育

賞識:比爾·蓋茨的母親瑪麗·蓋茨,為華盛頓大學出過一個問卷:你從母親那裡繼承了什麼?她的兒子,比爾·蓋茨的回答是:媽媽,您從來不說我比別人差,您總是在我乾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讚許的地方——比爾·蓋茨得到的,是賞識。美國人說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總統,可如果缺少了賞識,孩子就會背離人生的幸福。

冠禮:有些學生喜歡玩冠禮。冠禮,是古時的成人之禮,行過成人禮後,你就不再是個孩子,而是成年人了。儀式的目的是促使年輕人產生責任意識。這一風俗仍然在日本保留,與我們的區別是,日本人的冠禮儀式並不刻意穿扮,而是要強調選舉權,從這一天開始你就有了投票權,並憑此權利影響並改變你周邊的世界。

歲月:年輕人務必要記住這樣一件事,那些老氣橫秋、有氣無力、退縮保守、不思進取的老傢伙們,他們也曾經年輕過,更曾經如現在的年輕人一樣,滿懷雄心壯志,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然而歲月消磨了他們的鬥志,最終無可奈何地接受了自己失敗的命運,從此將自己視為一座橫亘在年輕人面前的山樑,成為了讓年輕人氣惱的頑固勢力。

代溝:清朝有個書生,拿文章請老師修改,老師大筆一揮,氣壯山河,把文章批得一無是處。正改得開心,早有衙役破門而入,將老師拖入大牢,原來學生拿來的文章,是皇帝寫的……老師狂妄,畢竟是人之常情,學生狡詐,未免可怕。年輕人一旦與上代人爭戰,總是依附於權力,這才是我們無法擺脫權力陰影的肇因。

舊聞:1947年6月,湖南雲麓中學三名學生夜歸,途經警備司令部哨卡,哨兵喝問:口令!三生齊吼曰:老子!哨兵氣憤,朝天開了三記空槍。三名學生悲憤,回到學校一吵,全校師生大怒,蜂擁而出,包圍了哨所,繳了哨兵的械。警備司令部向學校低頭認錯,並保證以後再也不招惹學生……歷史如夢,往昔如此輝煌。

讀書:讀書是少數人的樂趣,許多人並不知道讀書到底有什麼用,還有人天生對文字麻木,沒有感覺,讓這種人讀書,猶如讓他們嚼木頭,是非常不舒服的。但越是不讀書的人,對書本越是挑剔。經常有人抱怨說,現在的書寫得如何之差,但你或許不知道,就是這些最差的書,賣得遠比世界名著更多——他不是在抱怨書差,而是尋找不讀書的借口。

結構:凡是學術書,莫不是邏輯上環環緊扣,再生動的邏輯,也需要絞盡腦汁去琢磨,琢磨的人會覺得生動有趣,不喜歡琢磨只喜歡喊口號的人,就會敬而遠之。

考試:國學大師黃侃,晚清年間考秀才,考完之後,就在考場閑逛,看到一名考生支起鍋來煮鴨子,他在一邊等著,等鴨子煮熟,上前一腳把老鴨湯踹翻。人家要揍他,他笑曰:你打吧,再打你也吃不成鴨子了……考舉曾被說成最壞的考試製度,可是卻可以煮老鴨湯,可以打架,其人性化可見一斑。

懷疑:如果只是想相信什麼,是不需要讀書的,如果你懷疑什麼,那就需要去書里尋找答案了。

教育:日本現任明仁天皇,他小時候的老師,是一個五大三粗的壯爺們兒,每當小天皇回答不上問題的時候,老師就哐哐哐地拍他的後背。每當小天皇偷懶不想讀書的時候,老師就沖著小天皇怒吼:您將來是要成為天皇的,現在不努力的話,將來可怎麼辦?

教育:1936年,蔣介石派陳布雷邀請竺可楨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竺說:可以,但有兩個條件,一是要給多多的錢,二是你國民黨不能進學校。陳布雷說:頭一件事沒問題,可以保障,至於第二條嗎,你再考慮考慮。竺可楨考慮過後,仍然決定將國民黨拒之於大學門外,學校不設國民黨部。蔣介石對此表示屈服讓步。

教育:蔣緯國說,父親對他的教育,有兩件事讓他最為難忘:一是父親教他掛衣服時,要提著衣領掛起來,才不會沒有頭緒;二是父親教他坐在凳子上時,一定要坐在中間,偏坐就會翻倒。頭件事讓他學會了提綱挈領,第二件事讓他學會了把握要點——實際上,第二件事給他的教導是:人的思想觀念,萬萬不能走偏。

教育:民國時代的大學,學生可以自由轉系。比如說臧克家最初讀的是外語系,可他只會擺弄方塊漢字,哪搞得了那麼複雜的字母?就要求轉到國文系,從而成為了著名的詩人……學校不是軍隊,學生不是士兵,教育更不是管制,確定專業應該是在畢業前一兩年的事情,未入校門專業已定,這種僵硬的模式應該改變了。

唐納利:英國17歲少年,亂買彩票,誤中200萬英鎊大獎,買房買車旅遊買豪宅。統統玩過之後,頓時喪失了人生目標,搬家遠走,避居人世,患上了抑鬱症。他說:每個人以不同方式面對死亡,所有人終有一天會離開。29歲那年,他死於豪宅之中——給你足夠的錢,卻不給你人生目標,再沒有比這更殘酷的事情了。

圈套:我們被教育:要學習某人的某精神。當我們點頭時,也就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凡提到精神一詞,必然是由權力來定義精神的內涵外延,所以我們最終學到的,只是對權力的絕對服從。然而我們真正該學的,是具體人的具體事,好事未必有精神,壞事未必沒精神,寧學沒精神的好事,也莫學有精神的壞事。

美女:有人問林志玲:誰是台灣第一美女?林志玲搶答——我的媽媽!理由呢?林志玲解釋:她柔情似水的眼裡永遠充滿慈愛與溫情,她豁達開闊的大智慧中永遠綻放出女人的從容與優雅……點評:父母是我們生命中,唯求付出而不望回報的聖潔天使,如果你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只是因為你沐浴在他們的關愛之中。

相人:曾國藩的相人之術,百不失一,最是靈驗。那麼他有何訣竅呢?沒有訣竅,只有笨功夫。曾國藩有一本鑒人日記,每遇到人,就將其特徵與判斷書寫於其上,例如,他在日記中寫道:喻科癸,平江親兵百長,年二十四,滿面堆笑,可愛,矮而精明……智慧源於積累,記上三年日記,自然就養成一雙識人的慧眼。

承傳:進化論的觀點,源自於達爾文的祖父拉斯漠斯,他認為:世上所有的生命,都是源自生命力很強的祖先。沒人相信這個,達爾文當然也不信。可是當達爾文去南美洲的時候,他卻可以在上帝造物和拉斯漠斯的觀點之間選擇……如果你腦子裡沒有正確的觀念,也就看不到一個正確的世界。

自愚:清雍正年間,有個百姓的母親病了,於是割下肝來給母親吃,當地請求旌表,禮部官員認為這是愚昧之舉,不應該旌表。雍正批奏:1.旌表。2.禮部官員失職,把百姓弄傻了。3.以後再有這種事,直接殺掉,不再旌表……不怕別人愚弄我們,怕就怕自己愚弄自己。別人愚弄是一時的,自我愚弄是長期而持久的。

別了,司徒雷登:他生於杭州,說著杭州話長大,父親雖然是一個美國人,但他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成年後他出任燕京大學校長,以完全是美國式的教育影響了一代人。抗戰年間,司徒雷登從美國回來,問接他的人:我們教的學生,是否已經上街請願。回答說:是。司徒雷登大喜,說:這才是我教出來的學生。

先哲:梁啟超認為,教育應該分為智育、情育和意育三部分。智育教知識,目的是達到知者不惑。情育養完美的人格,目的是達到仁者不憂。意育是磨鍊人的意志,目的是達到勇者不懼……現在想想,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知識、人格與勇氣,所有這些應該在學校里學習的東西,只能讓我們自己領悟了。

無助:真正賦予我們智慧的,是我們有意識的自我學習。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找出來這些熱愛學習的人,為他們提供一條上升的通道。

憤悱:教育無法改變才智,也無法影響到人的品德,所以,對於教育者來說,最大的痛苦,是那些亟須接受教育的人拒絕教育,如果你想施教,必須先讓受教育者自己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三千弟子,也只有七十二人憤了悱了。

早戀:有些家長為孩子的早戀而擔憂,這大可不必,看看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三吧,這孩子新婚之夜,不敢走進洞房,內侍和女官們言傳身教,不起作用。後來國王的姐姐旺多姆出場,拉著她的丈夫親自上床,讓小國王在床下看……表演過後,姐姐告訴小國王,去,找你的皇后,就是這麼個搞法,把小國王嚇得號啕大哭。

自強:一個人的人生成就,與教育無關,如果我們不想沉淪,就必須不靠天,不靠地,不靠教育,自己想辦法完成自己的人生教育,如果這一步你沒有做到,那麼抱歉,你現在就得馬上開始。

對抗:大觀園的賈寶玉,得天獨厚地擁有著最優越的教育資源,但最終他卻成為了一個教育失敗的典型,正是因為對他的教育失敗,才引來了世人的無限同情。我們都不希望別人來教育我們,我們希望自己一如荒原中的野花,自由地生長。

毒害:一個青年詢問蘇格拉底,如何才能獲得知識?蘇格拉底將青年帶到海邊,將他的頭按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