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一、微規律

戊戌變法失敗後,八國聯軍侵華,導致慈禧與光緒西逃。這時候慈禧終於認識到了,得改革啊,不改革怎麼成。於是回來就開始經濟改革,也就是照著康有為的方法來搞,搞來搞去,越搞當官的撈得越多,百姓碗里的越少。不過是……打開了新的敲詐勒索、貪污盜竊的門路……

曾國藩說:術字最有道理,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由此可以推出人生的四個境界:一是童真境界,知道人或事的美好,所以喜歡。二為萌蘇境界,知道你喜歡的人或事,也有其不足之處。三為成熟階段,知道你厭惡的人或事,也有它們自己的閃光點。四為智慧境界,知道你喜歡的,和你不喜歡的,沒任何區別。

人生:蘇東坡,天才,二十歲中進士,被任命為知縣秘書,他拒絕,因為這種工作發揮不出他的才幹。有人勸他:你雖然有才,但經驗不足,為什麼不肯從頭學起呢?但是蘇東坡不肯,最終參加御前殿試,到了皇帝身邊。此後,就是他不間斷遭受政敵打擊的人生經歷……人生之路是走的,你跳過去,遲早也要補回來。

規律:1.人類社會的組織,起決定作用的是人性。人性沒有差異,如果有人說有,那麼你肯定遇到騙子了。2.人類社會的任何組織,都依循共同的規律法則。3.組織之間,不存在目標的差異,只有規則的不同。所以組織推行的不是目標和理念,而是遊戲規則……結論:別聽他們怎樣對你說,看看他們怎樣玩。

分類:1.無善無惡,而行事趨於善,是聖賢。2.區分善惡,而行事趨於善,是智者。3.知善惡而畏懼惡,行事趨於善,是大多數人。4.知道善惡卻選擇邪惡,是惡人。5.無善惡之分而行事趨於惡,是蠢人。6.混淆善惡,假善之名而作惡,是惡魔。

同樣的事情,小人物做了,那叫丟人現眼,叫人品低下。但是大人物做了,最壞的情形,也是一段名人軼事,一段風流韻事。原因就在於,公眾知道大人物的人生目標是自己所無法企及的,知道大人物擁有著更為寬泛的選擇權力,所以才會對大人物的荒唐之行抱以寬容的態度,卻對小人物要求極嚴。

對抗: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旦大眾喪失了理性,陷入了癲狂狀態,這時候你要是想阻止大眾是很蠢的,那就需要天大的勇氣。這種勇氣意味著你必須和所有人為敵,這時候絕不會有人理解你,認同你,讚賞你,相反,既然你已經淪為公眾的敵人,那麼公眾對你當然也不會客氣。

窮人渴望買貴重品,希望自己是富人,富人購買昂貴的商品,以此將自己和窮人區分開,這叫魏倫布理論。有一個叫皮爾·卡丹的不信邪,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把自己的名牌高級服裝價格大眾化,歷經20年讓自己成為不入流的品牌,現在它已經成為了國際商界的恥辱。

奮鬥:不管你的人生目標多麼渺小,你人生的信念多麼平和,你人生的理想多麼淺近,但如果你一旦堅持下來的話,你就會在這個過程中遭遇到層層阻礙。有人不理解你,有人對你冷嘲熱諷,有人勸你放棄,如果你順從了別人,那麼你的人生就徹底完蛋了。生存沒有信念,人生沒有目標,縱然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不過是沒有靈魂的軀殼,這絕不會是我們所希望的人生。

視角:思維猶如一盞探照燈,從我們的心靈深處輻射而出,居高臨下地俯瞰這個卑微的世界。越看這世界越是不對頭:嗯,人生充滿苦難,社會充滿罪惡,黑暗將無數人的生命所籠罩,男人太多女人太少,男人越穿越多,女人越穿越少……人類是以神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如果這世界不入你的法眼,多半是你的思維出現了問題。

邪惡:邪惡的緣由,主要來自於以下三個心理因素:第一,道德觀念淡漠,感覺不到傷害對別人所帶來的痛苦。第二,權力崇拜狂,在權力執掌者面前沒有任何抗拒能力。第三,小聰明有餘而大智慧不足,不惜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以一生的前程作為賭注。

無為:中國道家講究無為而治,而無為,並非是不要雄心壯志,也不是說什麼事情也不幹,而是說人要明了規律的運行法則,知道人性衝突與博弈的必然,做事的時候第一不要違背人性,第二不要違背規律,只要做到這一點,你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勞作與辛苦,也能夠輕易獲得成功。

壓力:壓力之下,人會有五種變化:一是變得更加理性,以智慧來彌補現實的困境。二是變得更加感性,情緒化表現嚴重。三是表現出浪漫主義的情懷,以宏大的構思逃避具體的難題。四是變得疑慮重重,患上了難以治癒的疑心病。五是以自己最擅長的具體事務為避風港。上司多是疑心型,部屬多為浪漫型。

赫魯曉夫把導彈弄進古巴,引發了一觸即發的世界性危機。90多歲的羅素寫了封公開信,呼籲和平,報社收到信,順手丟到了垃圾筒里。不久美國總統和赫魯曉夫都給羅素寫了回信,這時候所有的媒體都湧向了羅素家,那家報社悔之不迭……人生就是這樣,你可以解決世界危機,但你沒辦法讓一家小報拿你當回事。

祭品:古希臘時,雅典的海軍戰敗,一個理髮師疾奔入城報告。雅典人無法接受這個壞消息,就把理髮師綁在一個巨大的車輪上,逼迫他承認自己撒謊造謠。這時候敵軍來到,眾人狂奔而逃,只有倒霉的理髮師還被綁在車輪上……公眾就是暴君,是不講道理的,你要學會的是對付他們,而不是讓自己淪為真誠的祭品。

判斷: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規律是:當我們觀察別人的時候,就是通過對別人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話作出判斷,這些判斷未必準確,但好歹是一個判斷的依據。可如果一個人不說話,也不多做事,那麼,我們的判斷就會失去憑據,就會因為無法觀察到對方的底細,而認為對方深不可測。

讚美:渴望聽到別人的讚美,這是人之本性。究其原因,是因為人的心靈無法把握自身,人格處於隨時都會動搖的狀態之下,所以人需要強力的外部肯定性信號輸入,以證明自身的存在。表現在普通百姓身上,就是他們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很強,我有理由獲得成功,我是這世界上不可或缺的風景……但是殘酷的現實不斷摧毀著他的自信,所以每一個人都存在著近乎無限制的肯定性需求。

主宰:基因所追求的是本能的享受,它不為你的未來人生負責。而年輕人如果不能夠看破迷境的話,那麼就會淪為基因的俘虜,沉湎於本能的慾望之中不能自拔。然而人終究是基因的載體,無論你是如何的惕厲警醒,最終主導你人生命運的,仍然是基因隱秘的驅動。

替罪羊:如果不是已經有替罪羊出場,替罪羊事件就不會發生。

犧牲:11世紀的克隆塔夫之戰,北歐聯軍的統帥西古德,靠一面戰旗指揮軍隊,敵人也將這面戰旗視為攻擊目標,無論誰舉起這面旗,很快就會被射殺。因此,所有的士兵都拒絕舉旗,西古德很生氣,就由他自己舉起這面旗,他很快被打死了,他的部隊也被敵人徹底消滅——只要你能找到舉旗的人,你就會成為大人物。

傷害:古波斯選國王,六個大臣互不相讓,於是約定第二天大家騎馬到郊外,誰的馬先叫,誰就是國王。大流士腦子快一些,暗中吩咐了自己的馬夫,等第二天到了郊外,他的馬夫一錐子扎在馬屁股上,疼得馬叫了起來,於是大流士就成為了國王……被傷害者,總是支持傷害他們的人。

適得其反:18世紀末,美國掀起了解放黑奴運動,民眾紛紛組織起來,自發捐款,就連孩子都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錢,人們希望能夠用這些錢替奴隸贖回自由,這導致了黑奴市場價格暴漲,許多不是奴隸販子的人都跑來販賣奴隸,於是這場解救黑奴運動,造就了更為發達的奴隸貿易。

理性:謊言與實話,都是人們一種理性的選擇,哪個最安全,獲利成本最低,人們就選擇哪個。

政治:人類的政治活動,都要經過這樣幾個階段:蒙昩期,茫然混沌,任由別人來主宰。孩童期,以為自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雄心勃勃地要去解放全世界。青春期,發現解放全世界有難度,就琢磨當領導,領導群眾去執行解放全世界的任務。成熟期,靜下心來,先解決自己的問題,讓自己成為真正解決問題的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