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微思想

思想:人生的答案,從來不在書本之上,無論書本上的箴言是何等重要,但如果你缺少了這個必不可少的思考過程,這些人生的哲思,就與你毫無關係。

思想:梁啟超和蔣百里曾結伴遊歷歐洲,走遍歐洲各國。然後梁啟超寫了本《歐遊心影錄》,力證歐洲文明已經走到了盡頭,科學靠不住。蔣百里則寫了部《歐洲文藝復興史》,縱情謳歌歐洲的民主與科學,並認為這是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兩人同樣的經歷,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人和人的差異,就是這麼巨大。

愛因斯坦的遺囑:我死後,除少數幾位最親近的朋友之外,一概不要打擾。不要墓地,不立碑,不舉行宗教儀式和任何官方儀式。骨灰撒在空中,和人類、宇宙融為一體。切不可把我居住的地方變成人們朝聖的紀念館。我的辦公室,要讓給別人使用。除了我的科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不死之外,我的一切都將隨我死去。

信息:古波斯的時候,反叛者這樣傳遞信息,他們將一個人的頭髮剃光,把信息寫在頭皮上,等頭髮長起來的時候,再讓使者動身上路。這樣,由於信使身上無一字一句,所以也就難以被攔截,等到了地方,信使剃光頭髮,於是人們就看到了被封鎖的消息……最有價值的信息,是你腦子中的思想,它是不能被攔截的。

征服:伏爾泰晚年的時候,名震歐洲,一個絕美的少女為其才華所惑,心甘情願做他的女僕,併當眾親吻他。面對公眾忌恨的目光,伏爾泰支吾道:這個,這是生命在親吻死亡——擁有思想,整個世界都會愛你;擁有權力和金錢,別人最多只是懼怕你。

思想:亞里士多德說過大意如下的話:思想的形成與復興,有三個客觀條件:一是研究者的興趣,二是寬鬆的社會環境,三是有優裕的生活——這裡說的是自由,思想的自由與經濟的自由。只有在一個自由的氛圍中,群體的智慧才會爆發,才可能創造出堅船利炮,擴大你的生存空間與影響力,這就是普遍適用的文化觀。

托馬斯·卡萊爾:使一個人悲慘的不是死,是活得可憐,而不知為什麼;是工作得筋骨酸痛而無所得;是辛酸疲憊,卻又孤立無援,被冷冰冰的普遍的自由放任主義緊緊裹在中間;是整個一生都在慢慢死去,被禁閉在一種不聞不動,無邊的不正義之中……天啊,說這句話的人,距離我們兩百多年了。

公民意識:1.自我負責。2.尊重他人的權利,不將自己的觀念或思想強加於人。3.對別人只有具體事情的授權,而不承認某人或某一團伙將你的權利全部託管。4.必要情況下讓步,但任何時候也不會為暴力與邪惡張目……體面與尊嚴不能指望別人的恩賜,唯有獨立的人格,才會有獨立的尊嚴與體面。

思維四種:第一種是理性思維,考慮問題注重公正的社會規則,強者能獲利,弱者有機會。第二種是以利益為考量,有利就做,無利就躲,這叫成熟思維,無可厚非。第三種是以喜惡為標準,喜歡就干,不喜歡給錢也要偷懶,是幼稚思維。第四種是以別人的利益為考量,不惜惡化自己的生存環境,是奴才思維。

明白:我們常說:明白了……但這個明白,是分四個層次的。第一層: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第二層:知道發生的事情,也知道產生的影響及後果。第三層:知道事情的影響及後果,也知道自己一旦介入,事情的變化發展趨勢。第四層:知道趨勢,應時而入,主導著事態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你的明白,在哪一層呢?

思想:初中生的知識總量,應該不比孔子多,不要說初中生,就算是哪個教授,擁有孔子的十分之一,也能譽滿全球。知識不是你讀的書,它是從你的思想中衍生出來的,沒有了思想,知識只不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理性法則:1.討論問題時首先明確主題,主題不明確,吵架會吵飛。2.對主題明確定義,你可以不同意我的定義,但不能用你的定義取代我的,定義不同,結論自然不同。3.主題的定義,主要是明確外延與內涵。4.不打比方,不舉例子,因為舉例會改變問題的外延與內涵,導致出現不靠譜的結論。

認知體系:一是本能思維,知好色而慕少艾,純粹食色導向。二是本性思維,知利害而擇之,又稱直線思維。三是環境認知,對於人群聚集異常敏感。愛看熱鬧的中國人,思維就停留在這一階段上。四是因果認知,邏輯不清之人,往往倒因為果。五是知性思想,能夠對問題進行抽象思考,到了這一步,才是真正的思考。

愛國:常說愛國是一個公民起碼的道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很明顯,無論是道德還是傳統,都是強制的,不允許討價還價的,更是別無選擇的。在美國,有個小孩寫信給前總統里根說:他愛美國,因為美國有兩百多種冰激凌——世上沒有強制的愛,除非是自由的選擇,有美好的預期,才會有真正的愛。

壞遊戲:有一種社會遊戲,叫四兩撥千斤。方法就是挑一個倒霉說書的,貶之擠對之,令其發狂之,然後以低俗之名突兀封殺之——這時候社會輿論就會分化,有人支持封殺,就有人剝支持封殺者的皮,發現支持封殺者更低俗,於是封殺形成了連鎖反應,最後,你會發現,所有人都被封殺了……

鬥爭:鬥爭哲學鼓勵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爭鬥,其理論基於階級的社會學分類之上,並將動態的社會固化,具體的人概念化,否認人是具體的,否認同一階級的人是有區別的——最重要的是,階級只不過是一種經濟屬性,鬥爭哲學卻將其混淆為道德屬性。一旦你將經濟屬性混視為道德屬性,鬥爭的慾望就從此產生。

我們常常會認為人群總是要比個人聰明,事實上,這一點是絕不可能的。當個人彙集成群體的時候,絕不會有集思廣益這樣的事情發生,相反的是,群體的疊加只能增加他們的愚蠢,智力反而會大幅度下降。相比於個人,群體不存在絲毫的智力優勢!——龐勒:《烏合之眾》

自由:公民是不可奴役的,因為奴役首先是心靈的物役,一旦你放棄自我的責任與權利,寄希望於他人,就踏上了奴役之路。被奴役者只有服從與膜拜,無法建立起獨立人格。唯內心中的責任萌蘇與對自我人生的高度責任感,這時候人才會獲得自由。心靈的自由,基於平等文化之上,具有克制權力的特質。

奴化:奴化教育,有4個步驟:1.嚴厲的管制,強調對威權的絕對性服從。2.權威沒有提到的事情或想法,都是禁止而危險的。3.絕不允許對威權流露出絲毫的敵意。4.絕對服從者,會得到關心和獎勵。經過這麼4個步驟,就會形成明顯的奴性人格,特彆強調權力、地位與支配,並隨時準備迎合任何形式的權威。

奴性:明明是被統治者,潛意識卻模仿統治者的思維,想像著「我就是國家,我就是民族,我就是人民」。他們將人分為兩類,應該跪拜的和應該向自己跪拜的,對於前者,他們的表現是誠惶誠恐、頂禮膜拜。對於後者,他們表現出控制一切的慾望,要求對方向他無條件臣服,否則就不擇手段,傷害對方。

奴性文化:奴性不可怕,可怕的是奴性文化。一旦奴性文化成了氣候,人的自由權利與尊嚴,就成為了眾矢之的。奴性形成了文化,有著其固定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成王敗寇的哲學,暴力崇拜(或權力崇拜)的思維,視強弱為是非,以成敗定善惡,輔以不擇手段對他人的攻擊……歸結到底就是思維退縮回猿猴時代。

善惡:有人相信與生俱來的善,有人相信與生俱來的惡。相信善的人,最終會得到一個巨大的善人,對這個巨善的任何質疑和反對,都是惡的表現,這導致了他們除了山呼萬歲,已經不再有著任何權力。相信人性惡的人,他們必須學習克制自己和別人的邪惡,通過限制惡,而獲得一個相對來說較為理想的生存空間。

馬基雅維利:希望獲取更多,這無疑是相當自然而普遍的心態;當人們在這方面取得成功時,他們總是受到讚揚而非譴責。可是,當人們缺乏這方面的能力而不惜一切代價這樣干時,他們就是犯了應該加以譴責的錯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你的能力,取決於你能夠承擔多少社會責任。

宗教與迷信的區別:宗教是內向的,審視自我心靈的慾念。迷信是外向的,自己是好人,外邊有妖怪要吃我。理性國家會在知識階層的引領下,形成審視自我的文化。而暴政國家拒絕自我審視,宣稱自己是永遠正確的,所以他們致力於推行迷信文化。在後者,科學也會淪為迷信,你會經常聽到他們說,要相信科學……

聖經: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結果被逐出伊甸園,只不過吃個水果,至於這麼大動肝火嗎?實際上,這意味著他們有了是非心與善噁心。在沒有分別心之前,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但當善噁心出現之後,人就會追求善而攻擊惡,這時候心靈的痛苦就產生了——當人取代上帝評判世界時,就意味著心靈的自我放逐。

階級:階級原本是一種經濟屬性,並非是一種道德屬性。富裕並不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