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革命的時代 ——袁世凱VS孫中山 第二章 袁大頭=冤大頭

之後就是震驚中國人的甲午海戰,這場海戰在我們的歷史描述上是非常矛盾的,也是難以言述的。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時候,用我們現在的說法,這叫國恥。但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是一片歡呼,為什麼呢?因為日本人的口號是「驅逐韃虜,光復中華」,北洋的這些軍艦就是韃虜的裝備,必然要驅逐的。而知識分子認為,日本人將有可能推翻清政府,中國人就可能迎來自己的解放,這是一次難得的契機。這麼一種錯綜複雜的歷史認知,勾連撮合在一起,導致了當時時局的一片混亂,人們無法準確地認知、評價這一事件。不過雖無法評價,卻不妨礙對其謾罵。

於是,所有的人一起來罵袁世凱,都怪袁世凱,要不是他太笨,至於引起黃海大戰嗎?至於讓日本人進攻中國最後把我們打敗嗎?都是袁世凱的錯。甚至還有人提出要殺袁世凱。而袁世凱呢,就每天躲著不敢見人。

躲了一段時間之後,袁世凱又發現了一次崛起的機會。隨著大清水師的失利與覆沒,戰爭迅速向中國內陸逼近。也就是說,中國的控海權已經失去,現在急需一支強大的陸軍來維繫國家的安全。誰能建設這支陸軍?

袁世凱放眼一看,好像沒人,就我一個。於是袁世凱就向朝廷提出來,希望派他來練兵,並且找到了軍機大臣榮祿,希望榮祿能夠幫助他獲得練兵的資格。

但是他發現自己來晚了一步,當時的大清已經有專人開始在馬場練兵。

袁世凱不服,請求跟那位練兵者來場對決。大清國也有意思,還真讓他們倆對決了一下。對決的結果,是對方真的啥也不懂,袁世凱是唯一的人選。

慈禧太后看了之後,非常欣慰,傳旨這個兵還是讓那個啥也不懂的練。

這把袁世凱氣得不行,說如果不讓我練兵,這帝國就完了。

悲憤之下,袁世凱找了李蓮英。李蓮英提示他說:你見到慈禧太后,要多說老太太高興的話,如果老太太臉色不好,你就不要說下去了。袁世凱說:你說的對倒是挺對,可是你忘了一件事,我見慈禧時我是跪著的,臉要朝下,看不到她的臉啊。我怎麼知道我說的話,她高興不高興呢?李蓮英說:簡單吶,到時候你也不要想著抬頭看老太太臉,你就看我的腳,如果我兩隻腳是外八字,表示老太太很高興,你就接著說;如果兩隻腳是內八字,就說明老太太不高興,不樂意聽了,那你不要說了。

於是袁世凱就去見慈禧,通過李蓮英的這雙腳辨識慈禧的表情,把老太太說得高興了,終於獲得了小站練兵的機會,並從此練成了帝國最強大的陸軍——北洋軍隊。

當北洋軍練成之後,袁世凱也迎來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危機。這次危機是滿朝文武都在彈劾袁世凱,為什麼?因為他手握重兵,他是把軍隊練成了,但是練成的這支軍隊是袁世凱自己的,這意味著帝國要終結。所以即使他沒錯,那也該殺。

袁世凱處在極度惶恐之中,他不得不巴結軍機大臣榮祿,尋求一個解脫的法子。法子是沒有找到,但是權貴們達成一個共識:袁世凱是可以不殺的,但是必須要把軍權從他手裡奪回來。

可是北洋軍是袁世凱親手訓練出來的,別人也奪不走啊。

這時候不知道誰出了一個損主意,既然奪不走,咱就來個摻沙子。怎麼個摻沙子法呢?即把優選留日的士官生填充進北洋軍,用他們來分化北洋、瓦解北洋。可以說,帝國為了保住自己的命,不惜摧毀自己的軍隊。

事實上正是這一類特殊的博弈,導致了帝國的滅亡。

當帝國在試圖摧毀北洋軍的時候,北洋軍也在極力反抗。反抗的結果,是士官生們在軍隊里立不住腳。立不住腳的時候,士官生們產生了情緒化反應,他們憤怒,他們要革命,這就是辛亥革命的一個深層次起因。可以說是因為人際關係的障礙,引發了帝國內部的本質衝突。

緊接著,袁世凱又卷進了戊戌變法之中,因為譚嗣同希望獲得袁世凱的支持來殺慈禧,袁世凱成為了第一嫌疑人。但是在榮祿的擔保下,袁世凱平安脫險。

可是等到慈禧死後,這件事又被提出來了,因為袁世凱沒有支持譚嗣同,導致了光緒皇帝的悲劇。因為這件事,愛新覺羅家族對袁世凱是刻骨憎恨。當慈禧太后死時,東京的革命黨孫中山、保皇黨康有為,包括國內所有的人,全部上書,請誅袁世凱,殺袁世凱以謝天下。

至於袁世凱幹了什麼也不太清楚,反正他太有名了。

當誅殺令下達的時候,袁世凱已經逃了。他在親隨的保護下,逃到天津,直接躲到了法租界,然後接見英國記者莫里斯,發表了一通漫長的談話,大意就是中國的政治改革家袁世凱,要求去英國政治避難。之後各列強紛紛嘩然,指責說你們是不是腦子有毛病,大清帝國所有的活都是袁世凱一個人在干,他是唯一一個懂事理的,你們還要殺他?這時候大清帝國也不好意思了,表示:袁世凱可以不殺,但是他必須交出兵權。

就這樣,袁世凱幸運地度過了這次危機,從此開始了一個漫長的隱忍等待。等待什麼?等待由他親手扼死帝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