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國可怕嗎?——算算中日的歷史賬 4、寓軍於民

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盟國督促日本通過了和平憲法,放棄了戰爭權。但後來美國放棄了這個主張,轉而支持日本重新武裝,其目的就是要把日本建成美國在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利用日本的武裝力量為美國的全球霸權效勞。

而日本政府則樂見美國人的轉變,開始積極配合,爭當美國人在亞洲的馬前卒。日本人也不是無償為美國充當棋子的,也有自己的務實考慮。那就是藉以發展自己的實力。

2010年12月,在拖延了整整一年之後,日本政府終於推出了民主黨執政後第一份新的《防衛計畫大綱》,並且在安全保障會議及內閣會議上予以通過。這份新的大綱將成為日本今後整整10年國防建設的指南。這份新的防衛大綱首先可以用「變臉」兩個字來評價。該大綱對中國「變臉」,第一次明確地指出鄰國中國的軍事動向「是地區和國際社會的憂慮事項」。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仙谷在媒體專訪時指出,「中國近年來每年軍費都有不透明地增長。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裡,中國也作出了讓日本不得不抗議和交涉的事情。所以,中國是令人憂慮的已經成為日本的基本認識。」簡而言之,日本是用一種「憂慮」的表述,把中國確立在與朝鮮相等的至少是「對手」乃至「敵手」的位置,變相地把在日本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寫入國防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中。這是日本自民黨執政時期都沒有做出的事情。

一般來說,情緒型的民族擅長藝術,不擅長軍事,日本卻有點例外,大名鼎鼎的武士道,出產於東瀛列島,日本在近代武力擴張的勁頭和能力,令人瞠目結舌。日本考古人類學家江上波夫說:日本人兼有游牧、農耕民族的雙重屬性,對外是游牧式的,對內是農耕式的,善戰與愛和平是一個銅幣的兩面。

2011年3月,一則有關日本的消息出現在各大媒體,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二艘「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伊勢」號,在橫濱市交付自衛隊正式服役。一艘軍艦為什麼會引發外界如此高度的關注?其中的關鍵還是因為它帶有明顯的航母特徵,比如1.85萬噸的滿載排水量,已經超過了很多國家的輕型航母水平,比如直通式甲板,只需進行小幅改裝,便可搭載「海鷂」垂直起降戰鬥機甚至是F-35B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機,隨時可以把它變成貨真價實的航母。

日本是世界上較早發展航母的國家之一,其研發的「鳳翔」號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建造的標準航母。二戰期間,日本共建造了20餘艘航母,並一度稱霸海上。基於戰敗國的身份,二戰後日本從法律上不再允許建造航空母艦。然而,由於日本擁有建造航母的先進技術,加上揮之不去的海上稱霸之夢,在此情況下,日本改變了策略:不再「直言」建造航母,而以發展大型運輸艦、護衛艦的名義,以走上實質擁有航母的道路。

1988年日本通過制定憲法解釋,實質上允許了自己建造「防禦性輕型航母」,「日向」號是「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的第一艘艦。「伊勢」號是「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的第二艘艦。

「伊勢」號艦長197米,寬33米,標準排水量1.395萬噸,滿載排水量1.8萬噸,在噸位上已經超過義大利「加里波第」號、泰國「皇家公主」號航空母艦。其船型採用與航母相同的直通式甲板,上層建築位於甲板一側。根據日本官方公布的數據,「伊勢」號還裝備「宙斯盾」相控陣雷達以及先進的火炮、導彈和指揮通信系統。

日本22DDH艦是日本最新型直升機驅逐艦。這艘仍被日本官方稱為「驅逐艦」的艦艇噸位高達2.4萬噸,裝備有3部「密集陣」近戰武器系統和2部「拉姆」導彈發射裝置,甲板和機庫共可搭載14架艦載直升機。22DDH艦從噸位、布局到功能都已和驅逐艦這一稱呼相差甚遠。日本財政賬目表明,22DDH艦設計尺寸急劇增加的原因之一是,日本計畫將V-22「魚鷹」傾轉旋翼飛機作為這些艦艇主要的空中力量。這些賬目也清楚表明,F-35B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聯合攻擊戰鬥機可視作為這些艦艇的主要系統裝備。顯然,22DDH艦的設計中也包含運行無人機的考慮。

日本在武器研製方面的頻頻異動與近年來日本軍事戰略的轉型密不可分。從1992年的「海外派兵法」到1999年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再到2001年的反恐三法案和2002年的「有事法制」三法案,日本在「做有軍事實力做後盾的政治大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隨著日本軍事戰略由「本土防禦型」向「海外干預型」的逐漸轉變,「先發制人」的戰略思想也開始日益被右翼分子提上日程。日本前首相小泉也聲稱必要時要對朝鮮進行「先發制人」的攻擊。「先發制人」實際上意味著日本在採取軍事行動上的優先權。

日本二戰期間的軍閥企業在美軍佔領時期遭到了重創。此後由於戰敗國的地位以及和平憲法的存在,日本一直無法明目張胆地發展軍事工業。不過,雖然沒有獨立的官方軍工企業,但日本的一些世界級大公司幾乎都從事有關的軍品科研生產,如三菱重工、三菱電機、川崎重工、東芝、三井造船、住友重工等,這種軍工生產方式其實也是有日本特色的「寓軍於民」。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日本的軍事技術已經嶄露頭角。當時,美國的報紙就曾指出,如果沒有日本的電子產品,美國的精確制導武器就無法實施精確打擊。

據稱,美國的激光制導武器中,70%的電子產品是日本生產的。從戰鬥機到軍艦,美國尖端武器電子裝置中所使用的陶瓷部件,95%是日本製造的。外國軍事技術專家認為,在半導體領域,日本至少領先美國5年。

據韓國漢陽大學教授金慶敏所述,1998年朝鮮發射了「大浦洞1號」導彈。隨即日本宣布將構建第四代間諜衛星體系以及導彈防禦系統。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日本像履行諾言一樣完成了這一目標。地球上空的日本第四代間諜衛星對朝鮮半島的情況了如指掌。

根據中新社2009年4月15日的報道,日本的間諜衛星擁有最尖端的技術,由第二代光學衛星以及第二代雷達衛星組成,能夠分辨地面上大小為1米的物體。該間諜衛星能夠免于海洋以及陰雲等天氣條件的干擾,24小時持續不斷地收集情報。預計在短時間內,日本間諜衛星的性能將進一步提高,能夠分辨大小為30厘米的物體,由此可以推斷出日本間諜衛星的性能。

日本能夠利用液體燃料火箭將10噸重的人造衛星送入位於300千米上空。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國的火箭技術能夠將重達200千克的人造衛星送入300千米的低軌道,那麼就可以認為該國的導彈可以打到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而伊朗試射成功的人造衛星「希望號」的重量為27千克,而韓國「KSLV-1」型火箭搭載的衛星的重量大約為100千克。考慮到這些情況,日本的火箭發射技術可以說已經到達了世界最高水平。

特別是在軍事方面,日本的火箭發射技術已經能夠與美國、俄羅斯以及中國並駕齊驅。其中,日本的固體燃料火箭M-V系列也能夠將1.5噸的衛星送入300千米上空的低空軌道,因此該系列的火箭具有將導彈投向世界任意地點的實力。

韓國的固體燃料火箭開發需要依靠美國,火箭的射程被限定在300千米以內,與日本的技術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與將人造衛星發射進入宇宙的商業火箭不同,導彈還需要重新回到地球表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日本研發出了能夠使火箭再次進入大氣圈的裝置「OREX」。也就是說,只要日本下定決心,任何時候日本都可以製造出洲際彈道導彈。

現在日本已經完全能夠建起導彈防禦系統。日本擁有的6艘宙斯盾級艦艇上裝配有韓國相同級別的艦艇上所沒有的SM-3導彈,該導彈能夠攔截大氣層外的物體。日本已經以東京為中心建立起了完備的導彈防禦體系,能夠用PAC-3型導彈攔截進入大氣層內的導彈。而駐紮在車力地區的駐日美軍還擁有高頻率的「X-BAND」雷達。

《國際在線》2010年11月24日的報道稱,事實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自衛隊武器裝備的90%由日本國內生產,只有10%從國外引進。日本一家研究機構預測,若允許日本不受限制地出口軍火,日本將雄霸世界艦艇市場的60%,軍用電子市場的40%,軍用車輛的46%,航天市場的25%~30%;一旦需要,日本可在3~6個月內生產出原子彈和氫彈,在一年內生產出1000~2000枚中程和遠程導彈。

如「愛國者」導彈、AH-64D「長弓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都已實現了在日本生產。日本F2戰鬥機即以美國的F16戰鬥機為基礎,1988年開始研製,主承包商為三菱重工,2000年10月首架F2開始服役。在F2戰鬥機機身建造過程中,採用了最先進的複合材料一體成型建造技術,每架戰機造價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