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失去的革命

一時的榮耀,使蔣介石忽視了在一個封建國家裡進行領土征服所應注意的唯一正確的原則:

那就是——「他應該除掉那些最初反對他的人,用自己選定的人來代替這些人,而新選出的人應該忠於新生的民國,並忠於民國首腦蔣介石」。

此時,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湧現出兩個傑出的人物:毛澤東和李立三。……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李立三由於受到忠於毛澤東的紅衛兵的刺激而自殺身亡。

蔣介石自己及外界認為他在1928年底已經取得了中國的「統一」,然而,這只不過是一個殘酷的假象。

這一假象表面顯得堂而皇之,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它實質上並沒有什麼真東西。

蔣介石率軍北伐一事深得民心,這使得許多敵對部隊及其將領都投到他的麾下。但是這也帶來了這樣的問題:儘管蔣介石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而不時與各地的軍閥進行激烈的戰鬥,但他卻從沒有真正地控制他的對手或征服他們的地盤。

他們只是以一種中國傳統的方式承認蔣介百比自己強大,因而才決定順風轉舵。這就是蔣介石在戰場上為什麼能夠推進得如此迅速以及國民軍能在1928年號稱擁有200萬人,比最初的10萬人增加20倍的原因。

儘管從嚴格的意義上說,佛朗哥對西班牙的征服與蔣介石對中國的所謂征服是不可比的,但是,如果將這兩者之間的不同列舉出來,也不無益處。

佛朗哥經過了差不多32個月艱苦和血腥的戰爭才成了整個西班牙的主人,而蔣介石只花了12個月時間——其中頭9個月是在1926年和1927年之間。隨後是一個政治上的休戰時期;後3個月是在1928年4月至6月就「征服」了面積比西班牙大7倍的中原。

佛朗哥消滅了自己的敵人,在戰場上擊敗了他們,並將殘餘的敵人流放或處死,而蔣介石卻滿足於對手們形式上的屈服。

北伐開始之前的中國與1928年底的中國之主要不同在於,那些原來與國民黨為敵的軍閥後來都聲稱自己是國民黨黨員。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軍閥在自己的地盤內仍保留著原有的權力。

由於蔣介石急於迅速取得成功,因為這會給他帶來一時的榮耀和威望,所以,他忽視了在一個封建的國家裡進行領土征服所應注意的唯一正確的原則,那就是——

他應該除掉那些最初反對他的人,用自己選定的人來代替這些人,而新選出的人應該忠於新生的民國,並忠於民國首腦蔣介石。

蔣介石未能取得對地方的實際控制權,他很容易就滿足於地方軍閥對他的毫無意義的效忠,這是他判斷上的最大失誤。

在後來的歲月里,蔣介石的權威多次受到地方軍閥的挑戰。雖然蔣介石總是勝利者,但這些接連不斷的地區戰爭消耗了他的力量,並使他無法集中注意力來處理中國真正面臨的問題。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正在日益擴大;此外,從1931年起,蔣介石還要對付日本侵略者所造成的巨大威脅。

1929年,蔣介石試圖通過裁軍來削弱地方軍閥的勢力,結果引起一場危機,這使他深切地感到自己權力之有限。其他任何事都不曾象這使他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對蔣介石推崇備至的官方傳記作者霍靈頓·唐也不得不承認:

國民政府實際上只控制了幾個省。馮玉祥稱雄於北方,同時又是有名的西北王,控制了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以及寧夏等省。而蔣的對手閻錫山則從他那座落子山巒起伏的山西省的大本營中向河北、察哈爾、綏遠等省發號施令,在南方,李宗仁控制著廣東、廣西、湖南、湖北。中國實際上被分割得支離破碎,差不多可以算得上是諸侯割據……。

蔣介石只在長江下游的五個省里享有無可爭議的權力。

裁軍成了蔣介石最關注的問題,因為地方軍閥依靠的是軍隊。蔣介石爭辯說,既然國家已經統一,戰爭已經結束,大部分軍人都應該複員,回到他們的百姓生活中去。他的這些話不無道理,只是所有的軍閥心裡都清楚,將自己的軍隊遣散,就意味著失去自己的權力源泉。於是,他們堅決反對蔣介石的複員計畫。他們這種自私的願望最終挫敗了蔣介石的企圖。

當時的局勢既荒唐又具有某種悲劇性。在國民軍佔領北京後,中國全國共有220萬軍隊。如果把各式各樣的正規軍及雜牌軍加在一起,那麼,這支軍隊在當時相對和平的世界上可以算得上是人數最多的一支軍隊。

在這支龐大的軍隊中,根據蔣介石的估計,差不多有200萬人在名義上是隸屬於國民政府的,其餘的則是一些流匪和一些不服從國民政府的軍閥的殘餘部隊。如果霍靈頓·唐的數字可信的活(這些數字也不過是個估計而已),那麼,這200萬隸屬於國民政府的軍隊每年要花費國民政府財政收入約4億美元的75%。

蔣介石對複員人員安排早已胸有成竹,這些複員軍人應該變成一支勞動大軍,去從事修路、植樹、開發礦山等這類工作。

1929年1月中旬,蔣介石在南京召集所有高級將領開會,討論有關複員的問題。

當時,廣西的將軍們擁有一支23萬人的軍隊,馮玉祥手下擁有22萬人,閻錫山有20萬人。至於國民政府——也就是蔣介石本人一擁有大約42萬軍隊。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人很快就意識到蔣介石的裁軍建議是大規模地裁減他們的軍隊,同時又加強他自己的軍隊(這些軍隊在名義上隸屬於中華民國中央政府)。

馮玉祥回憶說,在這次會議開始的時候,蔣介石將所有的與會者領到一幅孫中山的畫像前,堅持要每個人都向畫像宣誓效忠。

然後,他提出各路軍應該只保留12個師,然後將其餘的人員遣散。這時,一個小軍閥指出,根據蔣介石的提議,那些編製不足12個師的兵團、不得不再招六、七師才能湊足12個師。

蔣介石對這個小軍閥提的問題未加理睬,而他自己的部隊則剛在北京附近擴編了十幾個師。

會議就一件事正式取得了一致,那就是將全國劃為6個裁員區。這件事使人感到彆扭,有點象是在做交易,故軍閥們心中漸漸感到不安。

一天下午,蔣介石邀請馮玉祥去南京郊外洗溫泉浴。當他們洗完用毛巾擦身的時候,蔣介石說:「人們常說,誰控制了北京、廣東、上海和武漢,誰就控制了全中國。」馮玉祥認為蔣介石這是向他暗示,讓他對控制著這些地區的軍閥採取行動,他含糊其詞地回答說:「作為一個全國性的領導人,你必須大度一些,只要你能贏得軍隊和民眾的支持,他們佔領了這些地方也無關緊要,他們也都將是你手下的兄弟,」

會議持續了三個星期。2月7日那天,馮玉祥突然中途退席,致使會議就此收場。

中國大地很快重新燃起了戰火。李宗仁和其他廣西軍閥首先採取了行動,他們將矛頭對準蔣介石在湖南的一位將軍,並把他趕下了台,這是李宗仁、馮玉祥脫離國民政府的一個信號。

這些富於戲劇性的步驟發生在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期間,這次大會定於3月份在南京召開。

廣西的一個將軍從廣東出發,前往南京去參加這次大會,並得到了國民黨的安全保證,但當他一到達南京,蔣介石就下令將他逮捕。蔣介石解釋說,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該將軍參與了陰謀活動。

蔣介石的左派對手汪精衛就此事從法國發來一份長電譴責蔣介石,而蔣介石卻認為汪精衛、馮玉祥、閻錫山三人選入中央執行委員會就能安撫他們,但是,汪精衛根本不吃這一套,而馮玉祥則回到了山東,閻錫山對當選中執委的興趣也不大。

在這種背景下,國民黨「三大」開得很不平靜——因為那些或多或少仍效忠於蔣介石的人不願投票支持那些反對蔣介石的人。

由於力量過於分散,再加上一名將領被逮捕,而另一位駐守北方的將領也因兵變而突然下台,桂軍戰鬥力逐步減弱,並隱於一片混亂之中,很快就崩潰了。4月底,蔣介石在華中取得了勝利。

基督將軍馮玉祥是蔣介石接下來要對付的人。當馮玉祥在2月份從裁軍會上中途退席之後,他所要達到的第一個目標是加強自己對山東的控制。當時,在經過長期的談判之後,日本軍隊已準備撤離膠濟線。

令馮玉祥和日本人吃驚的是,蔣介石要求日本人暫緩撤離,以便讓他自己的軍隊——而不是馮玉祥的軍隊——接管日本人撤離的地區。作為報復,馮玉祥調動自己在河南的部隊,且斷了該省的鐵路交通。當時,他對蔣仍是個可怕的潛在威脅,但蔣介石比他棋高一籌,蔣介石通過策動馮玉祥部下叛變,戰勝了馮玉祥。

這不禁使人回憶起馮玉祥當初背叛吳佩孚的行為。馮玉祥完全信任他駐守河南的指揮官韓復榘,但韓已經被蔣收買,並在5月底投奔到蔣介石一方,帶走了3個師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