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對自然的觀察 Ⅱ.對有機物的觀察

1.一般規定

一種對象,如果在它自身中具有著概念的單一性過程,這樣的對象就是有機物。有機物可以說是一種絕對的溶液,在這種溶液中,一個對象會因之而只成為為他存在的那種規定性就完全消溶了。所以如果說無機物以規定性為它的本質,因而它只與一個另外的事物一起才構成概念環節的完整性,因而它一進入運動就自行消滅,那麼相反,在有機物那裡,一切使它成為敞開的為他存在的規定性,全都在有機的單一的統一性之下聯結起來了;而凡是自由地與他物發生關聯的規定性,就不是本質的規定性;所以說,有機物在它與外物的關聯中促持著它自身。

(1)有機物與自然原素

根據上面的規定,可見理性本能在這裡進行觀察的兩個規律方面,首先就是互相聯繫著的有機自然和無機自然這兩個方面。無機自然,與有機自然的單一的概念相反,其特徵在於它的規定性自由散漫,這些自由散漫的規定性,就是個體自然一方面自身消溶於其中而同時又按照它們的因果聯繫而分離出來成為自為存在的那些規定性。空氣、水、土、地區和氣候,都是象這樣的一般原素,這些原素構成著個體的無規定的單一本質,而個體又同時在這些原素中返回於自身。無論是個體,還是原素,都不是完全自在自為的;它們雖然在觀察時看來彷彿是自由地互相對立著,卻同時在獨立自由中又表現彼此有本質上的關係;不過它們雖然彼此有本質關係,而其主導情況仍是各自獨立互不相干,這種各不相干的情況只是部分地轉入抽象了。

因此,在這裡所觀察到的規律就是自然原素對於有機物之形成的關係,有機物有時將自然原素置於自己之外與自己對立起來,有時又將自然原素呈現在它自己的有機反映或有機結構里。但是象這樣的規律,比如說空中的動物具有鳥的性質,水裡的動物具有魚的性質,北極圈裡的動物都生有厚毛等等,象這樣的規律都具有一種貧乏性,這種貧乏性與有機物的多樣性是很不相稱的。我們且不說有機物是有自由的,能夠躲開這些規定,自由地形成它們的形態,從而給這些規律或規則——隨便人們叫它什麼都可以——到處造成例外;事實上即使對於那些服屬於這些規律之下的動物來說,這也還是一種非常膚淺的規定,膚淺到這樣程度,以至於就連規律的必然性這個名詞也不能不是膚淺的,也不能不僅僅表示自然原素對有機物具有巨大影響而已;況且我們根本不知道哪些會產生哪些不會產生這種影響。所以,象有機物與自然原素之間的這類關係,事實上就不能稱為規律,一方面這固然因為這樣的一種關係,如上所述,就其內容而言決不窮盡有機物的關係的全部,但另一方面,也因為這種關係的兩個環節自身是互不相干的因而並不表示必然性。在酸性概念里含有著鹼性概念,在陽電概念里含有著陰電概念,但厚毛的獸皮與北極,魚的身體結構與水,鳥的身體構造與空氣,象這樣的兩端環節不論是怎樣地時常在一起出現,究竟北極概念里並不含有厚毛獸皮的概念,海水概念里並不含有魚的身體結構概念,空氣概念里也並不含有鳥的身體結構概念。由於關係的雙方各自保有這種自由,所以也有陸上的動物具有著空中動物鳥的或水中動物魚的本質特性。必然性既然不能被理解為內在於事物的必然關係,它也就不再具有感性的現實存在,不再能夠根據現實而予以觀察,相反,它已離開了現實。既然它不存在於現實事物自身,那麼它就成了在關係者之外的因而勿寧是與規律的性質正相反對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就是平常所說的目的性的關係。這是一種完全擺脫了必然性的思想,這種思想超脫了必然性,而自為地翱翔於其上方。

(2)理性本能所理解的目的概念

如果說前面接觸到的那種有機物對自然原素的關係並不表示有機物的本質,那麼相反,有機物的本質可以說就包含在目的概念里。誠然,照觀察的意識看來,目的概念不是有機物自身的本質,而是在有機物以外的,因而只是上述的那種外在的、目的論的關係。但是,根據前面對有機物所下的定義來看,有機物事實上正就是實在的目的自身,因為它既然保持自身於其對他物的關係中,它就恰恰是這樣的一種自然事物:在這種自然事物里自然是通過概念來反思自身,而從必然性里分解出來的原因與效果、施為與忍受等等環節也都在這裡合而為一,因而在這裡出現的就並不僅僅是必然性的結果而已,而相反,由於結果是反回於自身,那麼結果,或者說最後的,也就是最初的,就是產生運動的起因,就是它所實現了的目的。有機物並不產生什麼東西,它僅僅是自我保持,或者說,它所產生出來的東西,既是產生出來的,也是本來已有的。

我們必須進一步詳細討論這種規定,看它自在著是個什麼和為理性本能又是個什麼,以便了解理性本能如何在這種規定中發現它自己而又在其所發現的之中認識不出它自己。

目的概念既然已被觀察的理性所達到,於是它就既是理性所意識了的概念,同樣又是呈現於理性之前的一種現實的東西,並且不僅是現實東西的一種外在關係,而且是它的內在本質。

這種現實的東西本身就是一個目的,所以它按照目的與概念發生關係,這就是說,它與概念的關係是一種偶然的關係,是一種按照雙方之直接是什麼而發生的關係;而雙方直接是什麼呢?它們是彼此獨立各不相干。但是,它們的關係的本質卻與表面看起來的這個樣子完全是另一回事,它們的行動或作用也具有另一種意義,不同於感性知覺所直接看到的那樣;

必然性在發展歷程中是隱藏著的,只在終點才顯現出來,但這樣,正是這個終點,表明必然性也曾經是起點。終點為什麼表明它自己也就是起點呢?這是因為行動所造成的變化並不產生什麼與原來不同的東西出來。或者,如果我們從起點開始,那麼這個起點也只是在終點上或在它的行動的結果上返回其自身而已;而惟其如此,起點就表明自己是一種以其自身為終點的東西,因此,它作為起點就已經是回到了自身的,或者換句話說,它是自在而自為的。因此,它通過它的行動的運動而達到的不是別的,只是它自己;而它僅僅達到它自己,這就是說它感覺它自己,這就是它的自我感覺。這樣一來,誠然是出現了它現在是什麼與它所追求的是什麼之間的差別,但是這只是一種差別的假象,因而它可以說自身就是一個概念。

但自我意識也是以同樣方式產生出來的:它將自身跟它自身加以區別,而同時又產生不出任何區別來。自我意識在觀察有機物時所發現的因而不是別的,就是這種東西(Wesen),它發現自己是一種事物,是一個生命,卻還在它自己與它所發現的之間建立起一種不是區別的區別來。動物的本能,尋找食料和吞食食料,並不因此產生出別的東西而只生長它自己,同樣,理性的本能在它的尋找中也只能找到它自己。不過,動物終止於自我感覺,而理性本能則同時又是自我意識;但由於理性的本能只是本能而已,於是就被放置在意識的一旁,與意識對立起來。由於這個對立,理性本能的滿足就被分成兩半,理性本能既發現了自身,即,發現了目的,又發現這個目的是事物;但是第一,這個目的在它看來是存在於顯現為目的的那種事物之外的,第二,這個目的作為目的同時又是對象性的,因此,在理性本能看來,目的並不落在它的意識里,而是落在另外一種知性里。

如果仔細考察起來,我們會發現所謂它本身即是目的這一規定同樣地也存在於事物的概念里。因為事物是保持自身的,這同時就是說,事物的本性,在於把必然性加以隱蔽而使之顯現為偶然的關係;因為事物的自由或事物的自為存在,正就是說,事物違反著它自己的必然性而以一種漠不相干的偶然的東西自居的;事物把自己呈現為這樣的東西,它的概念居於它的存在以外。同樣,理性也必須把必然性,把它自己的概念視為是在它自身之外的東西,從而視為是事物,視為是一種這樣的事物:理性對這種事物,以及這種事物對理性和對它自己的概念,通統是漠不相干的。理性作為本能也就繼續停滯在這種存在或漠不相干之內,而在理性本能看來,表示概念的事物始終是概念的一個他物,而概念也始終是事物的一個他物。因此,對理性而言,有機物之所以是目的自身或在其自身中的目的,只是因為,由於行動著的有機物以一種漠不相干的自為存在自居,所以暗含在有機物的行動里的必然性是落於有機物自身以外的。——但由於這種作為在其自身中的目的的有機物不可能表現為別的,而只能成為一個有機物,所以它之即是在其自身中的目的,也就是顯現著的感性現象,並作為現象而被觀察。在被觀察的時候,有機物表明自己是一種保持自身的、返回自身的並且回到了自身的存在。但是,在這種存在里,觀察的意識看不到目的概念,或者說,它並不知道目的概念不在別處的一個什麼知性里而正就在這裡作為一個事物存在著。觀察意識把目的概念作一方與自為存在和自我保持作另一方加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