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淮西軍變

張浚。

右相、前敵總指揮大人早就看趙鼎不順眼了,別看是趙鼎把他從深淵裡撈出來的,可兩人的工作方式、從政理想的差距太大了,堪稱鴻溝。

趙鼎是一個抑外必先安內的人,他時刻緊盯著長江以南這一畝三分地,口頭禪是「先發展自身,等國內一切都充裕富足了,兵力也都練好了,再去想外面怎樣」。

張浚嗤之以鼻,趙鼎的觀念看似妥當,其實不可理喻。請問到達什麼程度才算是富裕,北宋仁、神兩朝算不算?可那時仍然有無數官員號叫國家太窮,人民太窮,公務員太窮,沒法出征。以戰養戰懂不懂?戰爭中,我方在消耗,敵方也在消耗,得失之間要兩邊審視懂不懂?

趙鼎在張浚的眼裡就是一個鼠目寸光的膽小鬼,一塊擋住他理想的絆腳石。比如這次徵調岳飛幹什麼?岳飛一動,襄漢無人,要是那邊被突擊怎麼辦?每次都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好幾次了,總是這麼補。女真人再笨,遲早也會抓住機會。

思前想後,張浚提出了兩個建議:第一,乘勝進擊河南,滅偽齊抓劉豫,復開封舊京;第二,劉光世既驕又懦,不堪大用,請罷職收軍。

平心而論,這兩條都是當務之急,而且都有必成的把握,張浚說得好。可趙鼎不同意,左相大人另有見解,說劉豫只是案上的一塊肥肉,隨時都能剁下去。可是,剁碎之後有好處嗎?那時會和金國直接衝突。兩相比較,還不如留著偽齊作緩衝。

至於劉光世,他的軍隊多年以來關係盤根錯節,幾乎是劉氏的私軍,突然間罷免收編,小心會出大事,無法善後。

張浚大怒,真是昏聵啊!留著偽齊作緩衝,一看就是建國初期趙普對北漢的政策,那時契丹強盛,南方軟弱,宋朝在進攻中要分出步驟。注意,是在進攻中。這時能和那時相比嗎?一個照本宣科的膽小腐儒!對劉光世更加不能手軟,拋開戰爭因素,光是因為私軍性質就不敢去動他,更是助長了武將的氣焰。這是宋朝的第一國策大政,槍杆子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裡。

照本宣科、不知所謂的膽小腐儒!

趙鼎徹底沒脾氣了,只好去顯示雅量,他主動去見皇帝,說張浚跟自己像兄弟一樣,只是被小人給離間了。

良好的工作氛圍取決於良好的個人關係,現在只好兩取其一。國家面臨的幾大重點問題,比如收失地、迎二帝等,都需要軍事行動去解決,所以只好「鼎去浚存」。

之後,趙鼎瀟洒地走了,給官場留下了一個高品位的印象,非常有利於東山再起。可在他重起之前,國家需要新的宰相,選誰呢?

這要由新首相張浚來定。張浚在官員花名冊里找了好久,最終定下了一位,真是讓人吃驚啊,居然是——秦檜。

張浚一生最讓人稱道的不是所謂的軍事才能,而是他識人。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名臣有一大堆,比如趙開、吳玠、吳璘、劉錡、韓世忠、虞允文、王十朋,個個都名震當時、功業彪炳。南宋官方也承認這一點,南宋官場起伏不斷,很多次的「起」都是因為他的舉薦之功。可是,他卻舉薦了秦檜……毫不誇張地說,是他開啟了兩宋之交時最兇險的潘多拉魔盒!

張浚選秦檜的理由是「柔佞易制」。

可能嗎?「佞」,這是個貶義詞,是說張浚本來就知道秦檜是個壞蛋。這有根據,秦檜上次罷相時表現得很邪惡,大多數人都知道他絕非善類。

可「柔」,是說秦檜是個軟蛋,好控制嗎?這就離譜了,秦檜做御史台長官時反金國,在南宋時主張南北分裂,哪一次都旗幟鮮明地站在風口浪尖上,哪一點「柔」了呢?

沒有別的解釋,只能歸功於秦檜無所不能的騙術,號稱識人的張浚也墜其瓮中。

張浚上台,時來運轉,整個世界都在配合他。先是來了個開門紅,他命令岳飛再一次渡江北伐。這讓岳飛痛並快樂著,他的眼病剛剛有所好轉,可軍糧仍然遙遙無期,在這種情形下遠征江北,合適嗎?岳飛想了想,好吧,出征。

他帶足了十天的軍糧。

岳飛第三次北伐,只帶了十天的糧草,而目標卻是偽齊重鎮蔡州(今河南汝南),那裡不僅城池高峻,守敵眾多,還有老牌游寇、死對頭李成坐鎮。

李成號稱偽齊第一名將,還是很有兩下子的。知道岳飛來襲,他非常認真,先來了個堅壁清野,決不給岳飛就地搶糧的機會。接著,他決定給岳飛一個小刺激。

岳飛來到蔡州城下,發現高大的城牆上啥也沒有,沒兵沒旗沒聲音,整座城靜悄悄的,像是空的。這可真是不常見。

岳飛下令攻城,管它空不空的,真空才省事。不料,城頭突然間大變樣,兵、旗、箭、大石頭統統出現,還真讓城下邊的岳家軍好一陣手忙腳亂。折騰好半天之後,雙方陷入僵局。這很好,李成非常興奮,這正是他想要的結果。

蔡州城堅固無比,周邊的偽齊軍隊迅速合攏,李序、商元、孔彥舟、賈潭等一大堆人都圍了過來。岳飛……嘿嘿,單挑我打不過你,群毆總行吧?

岳飛很快發現不對頭,這回他受限于軍糧奇缺,只帶出來兩萬士兵,以這股力量,很難像上次那樣橫掃中原。怎麼辦?撤退!

岳飛搶在敵軍合圍之前跳出了包圍圈,向長江邊退卻。李成大叫一聲,跳了起來,追擊!好不容易逮到這種機會,之前被岳飛滿世界追殺,從江南一路逃到江北,人生都被搞坎坷了,這次一定要清算回來。他命令每個士兵都準備一根長繩,把岳飛在內的每個岳家軍都綁回來!

這夥人出去追殺,成就了岳飛第三次北伐的業績。如果李成真的躲在城牆後邊忍到底,岳飛還真拿他沒辦法,可他居然追出來了,而且在群毆沒有形成之前……李成再一次悲劇了,這一戰,他的人死了多少,歷史沒有記載,光被俘的就有好幾千人,裡邊包括幾十個將領。另外,還被繳獲了三千匹戰馬。

李成欲哭無淚,他是個老粗,沒讀過什麼書,不知道歷史上有一種極特殊的軍人,他們攻必克、戰必勝、謀必成,重要的是退卻的時候都不可追趕!

岳飛的第三次北伐結束了。以上戰果是兩萬軍力在十天之內取得的。消息傳回,舉國振奮,張浚的主戰理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眼看一場規模更大的北伐即將開始,在這種關鍵時刻,江北也來湊趣,一個重要的消息從遙遠的北國傳來了。

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正月,宋使何蘚回國,帶回金國右副元帥完顏宗弼的信,裡邊提到宋徽宗已經死了。

趙佶死於兩年前,即公元1135年。路途遙遠,戰和不定,那時,宋、金兩國在各條戰線上奮力火拚,沒人去理會這等小事。

回顧趙佶的一生,他當了二十五年的皇帝,八年的俘虜,一共活了五十三年。曾經享盡人間之福,快活無比;也曾經寄人籬下,當亡國之君,受盡了屈辱。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活得真是豐富多彩,各種滋味都嘗到了,不虧了。

其實,嚴肅地說,那八年的北方生活還算湊合,女真人待他還是可以的。一沒打他,二沒罵他,給他分土地、發農具,讓他自理生活。

一定要提肉體方面的話,人們對趙佶屍體的處理辦法很可能會有爭議。在金國一方的正史記錄里,處理的方式很有地方特色,即不用棺材,直接土葬。為了照顧漢人的情緒,他們在屍體上裹了一層生絹,並且把他與更早死亡的鄭皇后合葬。

幾年之後,宋、金和談,徽宗的棺槨得以回國。趙構等南宋官方人士並沒有開棺檢驗,而是直接落葬,埋進了土裡,彷彿知道棺材裡邊有什麼玄機,不宜讓公眾視聽。很多年之後,宋朝滅亡,元朝軍隊里有個惡毒的番僧,名叫楊璉真珈,他把南宋六陵給挖了。

南宋六陵位於今浙江紹興城外東南的攢宮村,裡面埋著徽、高、孝、光、寧、理、度等七位皇帝,以及各宗嬪妃。

楊璉真珈把每個皇帝的墳都挖開,取下頭骨,精心打磨,加工成佛串掛在胸前。在這個過程中,南宋諸帝的棺槨現於白日,陽光下再沒有秘密了。

宋徽宗趙佶的棺材裡卻沒有屍體,只有一段朽爛的木頭。他的屍體去哪裡了?這是個千年難解的謎。聯想到趙構不敢開棺驗屍,很有可能徽宗屍體的處理方法非常殘暴,用生絹裹葬之類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到底怎樣?再追溯也不可能有所謂的真實結論,更沒法改變對趙構心靈的傷害。說到底,他是個人,哪怕有再陰暗的心理、再多的帝王心術,也沒法泯滅父子之情。他當場失聲痛哭,踉蹌回宮,一連幾天滴水不進,難過得痛不欲生。

眾多大臣、親眷的勸說都沒法平息他的憤怒!他要報復,要讓金國付出代價,血債血償。這一刻,他決心要女真人亡國滅種!

為此,趙構宣召岳飛。

兩人在內殿見面談話,內容很古怪,是關於馬的。這段時期,趙構似乎對馬非常感興趣。他先是和張浚聊了一次,說自己不用看到馬,只要聽到馬蹄聲,就能知道馬的性格、特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