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物語 第二節

小野篁,為文人。

漢詩人。

具有稀世之才,也曾有賣弄自己才華之事。

據《江談抄》記載,他十二歲時,已在內宴之始書寫《翫櫻花》之序。

二十四歲所作、題為〈秋雲篇示同舍郎首〉之詩,收錄於《經國集》中:

氣憀慓具品之秋,客在西而歲欲遒,

登山臨水耶楚望,移目寒雲遠近愁,

初觸奉石一片起,盲風吹獵九圍浮,

陰連潘岳晉閣上,色映劉王汾水流。

籠山暗濕長年葉,帶日高韜短晷暉,

紫府欲迎仙駕養,青天曾助鵬翼飛,

朝為巫嶺神姬氣,夜作銀河織女衣,

富貴人間如不義,華封勸我帝卿意。

這是一篇充滿神仙思想的詩。

嵯峨天皇之時——

帝傳呼篁至宮中,欲試其才。

當時,唐詩人白樂天的詩集《白氏文集》業已傳入本朝。不過,那還是帝的私藏品,篁自是無緣過目。

帝從文集中找出兩句詩:

閉閣唯聞朝暮鼓,

登樓空望往來船。

卻故意將「空」字寫成「遙」字,拿給篁看。

「覺得如何呢?」帝問篁。

篁毫不停頓、語如貫珠地答道:

「當真是極好的佳作!但若能將『遙』字改為『空』字,可就更妙了。」

還有一次——

嵯峨天皇想在宮內立一個牌子,命篁題些什麼字。

篁婉拒了,帝卻一定要他寫。

篁只好提起筆,流利地寫下三個字:

無惡善

帝無法讀出其意。

讀不出來直教人冒火,只得命篁退下,改傳呼其他人,卻也都讀不出來。

過了約莫十天,高野山的空海來訪。

提起空海,他可是當代最擅長書法的名家,也是文章高手。

他是曾渡海至唐、將真言密宗帶回本朝的高僧。

「如何?會讀嗎?」帝問道。

空海以認真的神情,點頭說道:

「是的。」

「讀讀看!」

「不能讀。」

「剛才不是說會讀嗎?」

「是的。曾經說過。」

「那為什麼不讀呢?」

「雖然會讀,卻不能在這裡讀。」

「不要這樣說,讀吧!」

嵯峨天皇如小孩撒嬌般說道。

「這應該叫小野篁本人來讀。我不能在這裡讀。」

空海說罷,就回高野山了。

嵯峨天皇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人,又擅長書法。

同時自信滿滿。

自己讀不出來而叫篁來讀,實在有傷自尊心。

但終究還是抵不過好奇心。

將篁叫來,苦著臉低聲說道:

「關於你前次寫的字……」

「怎麼了?」

「其實不會讀。」帝坦白地說。「你讀來聽聽看吧!」

「不能讀。」篁的回答竟和空海一樣。

「怎麼不能讀呢?那不是你寫的嗎?朕忍著羞恥,告訴你讀不出來。即使如此,你還是不肯讀嗎?」

話已說到這般地步,篁實在講不出「不」字。

「明白了。」

「讀吧!」

「我會讀。不過想求您一件事。」

「什麼事?」

「我讀完之後,您絕對不能生氣。」

「你寫了這樣的事嗎?」

「是的。」

「嗯。」

帝一時語塞。

但終究抵不過好奇心。

「知道了。不生氣就是了。」

「是的。」

篁將頭一點,背一挺,氣定神閑地讀道:

「無惡(嵯峨)則善。」(譯註:原文為SAGANAKUTE YOKARAN)

「什麼?!」

只聽一次,嵯峨天皇一時不能會意。

「再讀一次!」

命令篁再讀一遍。

「無惡(嵯峨)則善。」

篁面不改色地又讀了一遍。

第二次,帝果然就懂了。

「你,篁——」

帝臉色大變,憤怒地說道:

「你是說朕不在就好嗎?」

所謂SAGA(譯註:日語中,「性」、「惡」、「嵯峨」皆可讀成SAGA),是指天生下來的善惡。《節用集》一書里,有將「惡」讀成「SAGA」之例。

因此,寫成「無惡」時,可以讀成「SAGANASHI」。

總而言之,「惡無」和「嵯峨無」讀音相同。

一方面有嵯峨天皇與惡相同之意,另一方面也有嵯峨天皇不在就好了的意思。無怪乎天皇要動怒。

「不是說好不生氣嗎?」

篁平靜地說。帝只能閉上嘴,氣得臉紅脖子粗。

「罷了!」嵯峨天皇說道。「那麼,這個如何呢?你讀得出來嗎?」

嵯峨天皇命人拿筆來,在紙上寫下一行文字:

「一伏三仰不來待書暗降雨戀簡寢」

篁流暢地讀道:

「月夜等不到來人,烏雲密布天降雨,縱然心灰意冷,可否入眠呢?」

嵯峨天皇啞口無言。

因為他讀得一點也沒錯。

「『一伏三仰,即為月夜』,有書記載——」

所謂「一伏三仰」,能否解讀為「月夜」,是有問題的。不過,依據《十訓抄》的內容,說是「わらはべのうつむきさぃ」上有記載。

我們並不清楚那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帝既然能由此出題,很顯然篁也未必沒讀過吧!連如此罕見的書都讀過,篁的學識教養真是深不可測啊!

「那麼,這個又如何呢?」

嵯峨天皇再度提起筆,寫下這樣的一排字:

「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

原來連續寫了十二個「子」字。

「貓之子、子貓、獅子之子、子獅子。」(譯註:日文讀音為NEKONOKO KONEKO SHISHINOKO KOSHISHI)

篁依然流暢地讀出來。

因為「子」字在日文中的讀音有「NE」、「KO」、「SHI」、「NO」四音。

至此,嵯峨天皇也不得不折服。

「篁啊!朕真是不如你!」

被如此讚美,篁的臉上沒有絲毫的喜悅。

只是默默地垂著頭而已。

小野篁——

縱使愛惜其才,大概也是一個令人退避三舍的人物吧!

然而,才華卻不斷地從他身上洋溢出來。

嵯峨天皇並非喜愛這個人,而是愛惜他的才華。

承和三年——

擔任遣唐副使的篁,七月二日從筑前(譯註:約位於現今日本福岡縣的西北部)出發渡唐。

卻遇上暴風雨而發生船難,渡唐不果。

翌年,也就是承和四年,篁再度搭乘遣唐使船,卻又遭遇暴風雨,依然無功而返。

又過一年,篁於承和五年第三度搭乘遣唐使船出使。

總共四艘船。

大使藤原常嗣。

副使小野篁。

然而,當大使乘上第一艘船時,卻發現船板有個破洞會漏水。

大使於是改搭原本應是副使乘坐的第二艘船,命篁坐第一艘船。

篁對此深表不服,因而不肯上船。

以己福利代他害損,

論之人情,

是為逆施。

既無面目,

何以率下?

篁如此說道,結果仍是未能渡唐。

不僅如此,他還寫了一篇〈西道謠〉的文章,諷刺遣唐任務,並故意送交朝廷。

這篇文章並未留存下來,其內容如何只能作推想,恐怕是相當辛辣吧!

《續日本後紀》記載,指這篇文章為:

「其詞牽興多犯忌諱。」

嵯峨太上皇大為震怒,將小野篁流放隱岐國(譯註:今島根縣外海的隱岐島)。

承和六年,篁被剝奪正五位下的官位,貶為庶民。

從攝津(譯註:今大阪一帶)的難波搭船前往隱岐國時,可以從篁的臨行歌中讀其心情。這首歌收錄於《古今和歌集》:

謹告都城之人,海人之舟,馳向海原八十島!

承和七年,篁獲得赦免,重返都城,恢複正五位下的官位。

官位遭奪,在當時的宮廷里如同被宣叛死刑。篁卻認為當庶民只是一時,反而趁此機會隨心所欲地到處遊玩。

這件奇怪的複位案背後,也許有什麼看不見的力量使然吧!

關於篁入唐之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