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 開闢紀

台灣固東番之地,越在南紀,中倚層巒,四面環海,荒古以來,不通人世。土番魋結,千百成群,裸體束腰,射飛逐走,猶是游牧之代。以今石器考之,遠在五千年前,高山之番,實為原始。而文獻無征,搢紳之士固難言者。按史秦始皇命徐福求海上三神山,去而不返。又曰,自齊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葯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發,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能甘心焉。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乃使人齊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或曰,蓬萊、方丈為日本琉球,而台灣則瀛洲也。語雖鑿空,言頗近理。蓋以是時航術未精,又少探險海外,飄渺虛無,疑為仙境,陋矣。台灣與日本琉球,鼎立東海,地理氣候,大略相同。山川美秀,長春之花,不黃之草,非方士所謂仙境也歟?徐福有來台灣,今雖無可確證,而五百男女之散處日本琉球者,後嗣不絕。然則秦時男女或有往來台灣者,未可知也。或曰,澎湖則古之方壺,而台灣為岱員,於音實似。《列子。湯問》:「夏革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維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虛。......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怒,流於西極,失群聖之所居,乃命禺疆,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夫澎湖與台灣密邇,巨浸隔之,黑流所經。風濤噴薄,瞬息萬狀,實維無底之谷,故名落漈。又有萬水朝東之險,而言風輒引去也。台灣之山有高至海拔一萬三千六百餘尺,為東洋群山之特出者,長年積雪,其狀如玉,故曰望之如雲也。或曰,台灣為古之東鯷,《後漢書。東夷傳》曰:「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會稽東冶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然則台灣之為瀛洲,為東鯷,澎湖之為方壺,其說固有可信,而澎湖之有居人,尤遠在秦、漢之際。或曰,楚滅越,越之子孫遷於閩,流落海上,或居於澎湖。是澎湖之與中國通也已久,而其見於載籍者,則始於隋代爾。

《海防考》曰:「隋開皇中,嘗遣虎賁陳棱略澎湖地。其嶼屹立巨浸中,環島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畋漁為業。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氂耳為記。棱至撫之,未久而去。」是為中國經略澎湖之始,而亦東入台灣之機也。當是時,宇內既平,南北混一,聲靈所布,訖於南蠻。而澎湖地近福建,海道所經,朝發夕至,漳、泉沿海之黎民早已來往,耕漁並耦,不侵不釁,幾為熙皞之世。唯是書所言,頗有錯謬。

陳棱之拜虎賁,事在大業三年,而此為開皇中,相去幾十餘載,豈為追述之辭?若其經略台灣,則詳於《隋書》之《琉求傳》也。其傳曰:「流求國在海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其王姓歡斯氏,名渴剌兜。不知其由來有國世數也。彼土人呼之為可老羊,妻曰多拔荼。所居曰波羅檀洞,塹柵三重,環以流水,樹棘為藩。王所居舍,其大一十六間,琱刻禽獸。多斗鏤樹,似橘而葉密,條纖如發之下垂。國有四五帥,統諸洞,洞有小王。

往往有村,村有鳥丫帥,並以善戰者為之,自相樹立,主一村之事。男女皆以白紵繩纏發,從項後盤繞至額。其男子用鳥羽為冠,裝以珠貝,飾以赤毛,型制不同。婦人以羅紋白布為帽,其形方正。織斗縷皮並雜毛以為衣,制裁不一。綴毛垂螺為飾,雜色相間,下垂小貝,其聲如珮。綴璫施釧,懸珠於頸。織藤為笠,飾以毛羽。有刀、弰、弓、箭、劍、鈹之屬。其處少鐵,刃皆薄小,多以骨角輔助之。編紵為甲,或用熊豹皮。王乘木獸,令左右輿之而行,導從不過數十人。小王乘機,鏤為獸形。國人好相攻擊,人皆驍健善走,難死耐創。諸洞各自為部隊,不相救助。兩陣相當,勇者三五人出前跳躁,交言相罵,因相擊射。如其不勝,一軍皆走,遣人致謝,即共和解。收取斗死者聚食之,仍以髑髏將向王所。王即賜以冠,使為隊帥。無賦斂,有事均稅。用刑無常准,皆臨事科決。犯罪皆斷於鳥丫帥,不服,則上請於王,王令臣下共議定之。獄無枷鏁,唯用繩縛。決死刑以鐵錐,大如筋,長尺余,鑽頂殺之。輕罪用杖。俗無文字。望月盈虧,以紀時節。候草本榮枯,以為年歲。其人深目長鼻,頗類於胡,亦有小慧。無君臣上下之節,拜伏之禮。

父子同床而寢。男子拔去髭鬚,身上有毛皆除去。婦人以墨黥手,為蟲蛇之文。嫁娶以酒珠貝為聘,或男女相悅,便相匹耦。婦人產子,必食子衣。產後以火自灸,令汗出,五日便平復。以木槽中暴海水為鹽,木汁為酢,釀米曲為酒,其味甚薄。食皆用手。偶得異味,先進尊者。凡有宴會,執酒者必待呼名而後飲。上王酒者,亦呼王名。銜杯共飲,頗同突厥。歌舞蹋蹴,一人唱,眾皆和,音頗哀怨。扶女子上膊,搖手而舞。死者氣將絕,輿至庭前,親朋哭泣相吊。浴其屍,以布帛纏縛之,裹以葦草,襯土而殯,上不起墳。

子為父者,數月不食肉。其南境風俗少異,人有死者,邑里共食之。有熊羆豺狼,尤多豬雞,無牛羊驢馬。厥田良沃,先以火燒,而引水灌。持一插,以石為刃,長尺余,闊數寸,而墾之。土宜稻、粱、禾、麥、麻、赤豆、胡黑豆等,木有楓、栝、樟、松、栝、楠、楩、梓、竹、藤,果葯同於江表,風土氣候與嶺南相類。俗祀山海之神,祭以餚酒。戰鬥殺人,便將所殺之人祭其神。或倚茂樹起小屋,或懸髑髏於樹上,以箭射之。或累石系幡以為神主。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髑髏,以為佳。人間門戶上必安獸類骨角。大業元年,海師何蠻奏言,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稀,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里。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同往,因到流求。言語不通,掠一人而反。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不從,寬取其甲布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帝遣虎賁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初,棱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梭擊走之,進至其都,焚其宮室,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

其《陳棱傳》曰:「大業三年,拜虎賁中郎將。後三歲,與朝請大夫張鎮州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棱率眾登岸,遣鎮州為先鋒。其主歡斯渴剌兜遣兵拒戰,鎮州頻擊破之。棱進至低沒檀洞,小王歡斯老模率兵拒戰,棱擊破之,斬老模。其日霧雨晦冥,將士皆懼,棱刑白馬祭海神。既而開霽,分為五軍,趨其都邑。渴剌兜率眾數千逆拒,棱又遣鎮州為先鋒,擊走之。乘勝逐北,至其柵,渴剌兜背柵而陣。棱盡銳擊之,從辰至未,苦鬥不息。渴剌兜自以軍疲,引入柵。棱遂填塹,攻破之,斬渴剌兜,獲其子島槌,虜男女數千而歸。」《閩書》亦曰,福州之福盧山,當隋之時,曾掠琉球五千戶置此,尚有其裔。是琉球者台灣之古名,今之琉球古曰沖繩,至明初方通中國,與前所謂琉球實為二地。《蓉洲文稿》曰,台灣海中番島,考其源,則琉球之餘種,自哈喇分支。近通日本,遠接呂宋,控南澳,阻銅山,以澎湖為外援。哈喇之音似為渴剌。而波羅檀之地今在何處,或以為葫蘆墩,於音相近,或以為琅■之部落。當隋之時,大安、大甲兩溪匯合一流,濁水以北,猶巨海也。波羅檀為海濱高原,王都於是,以固險也。故自《隋書》以至宋、元所言之琉球,多屬台灣。仁壽三年八月,商人欽良暉歸自日本,與倭僧圓珍同船,為北風漂至琉球,見岸上數十人,各執刀戈,良暉大驚,圓珍力祈不動尊。「既而風回,乃至福建。是為華人發見台灣之始,而早於陳棱之徵伐者四年。

唐貞觀間,馬來群島洪水,不獲安處,各駕竹筏避難,漂泊而至台灣。

當是時,歡斯氏遭隋軍之後,國破民殘,勢窮蹙。馬人乃居于海澨,以殖其種,是為外族侵入台灣之始。故《台灣小志》曰,生番之語言,出自馬來者六之一,出自呂宋者十之一,迤北十七村多似斐利賓語。說者謂自南洋某島遷來,其言近似。而統一之者為卑南王,王死之後,各社分立,以至今日。

及唐中葉,施肩吾始率其族遷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舉進士,隱居不仕,有詩行世。其《題澎湖》一詩,鬼市鹽水,足寫當時之景象。而終唐之世,竟無與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