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誰而若有所思 第三節

天德四年三月三十日。

申時——大約午後四點,宮廷和歌競賽開幕了。

地點在清涼殿。

當天早朝,藏人所的雜役便進宮處理會場的事前準備。

清涼殿西廂——也就是橫跨鬼間、台盤所、朝饗間,總計約七間長的場地,四周都掛上新垂簾,中央是天皇的寶座,擱著天皇御椅。御椅左側豎立屏風,另有一張擱置物品的桌子。

御椅左右兩旁是女官席位。而連結清涼殿與後清涼殿之間的中渡殿,則設有以左大臣藤原實賴、大納言源高明為首,左右兩方三品官以上的公卿席位。

根據正式記錄《御記》,天皇於申時現身入座。

首先,左右兩方各向天皇獻上和歌沙洲盆景。

所謂沙洲盆景,是仿海濱景色的庭園式盆景。

沙洲盆景有兩種。

一是擱置未朗誦和歌的盆景,另一是擱置已朗誦完畢和歌的盆景。

由於左右兩方均需要兩種盆景,因而總計是四盆。

擱在天皇身邊桌上的,是未朗誦和歌的盆景,盆景內有左右兩方的和歌詩箋。

另一盆景放置已朗誦完畢的和歌詩箋,以便計算數量。天德四年的這場和歌競賽,盆景擱置在左右兩方一旁。

值得一提的是,和歌競賽時,左右兩方的服裝均有顏色區分。

左方是紅色,右方是藍色。

此外,左右兩方連熏香的種類也有區別。

有關這天的和歌競賽,許多人都留下記載或日記。

不但有左大臣留下的裁判記錄,也有天皇命人寫下的正式記錄《御記》,更有藏人私人記錄下天皇舉動的《殿上日記》,其他另有基本以平假名寫下的《假名日記》等等。

實際上應該有更多記錄這場和歌競賽的私人日記,而記錄為數甚多,正說明了當時人們多麼重視這場和歌競賽。

所有記錄者都基於自己的視點來各抒己見,某些人記下的事,某些人卻一字未提。或許也可以說,當天有多少描寫和歌競賽過程的日記,便有多少不同氛圍的和歌競賽場數吧。

某位平假名日記作者,在日記中這樣描述:

眼前彷彿可以浮現當時那五色繽紛、艷麗奪目的光景。

日記上描述,左方典侍全體穿著外白內紅十二單衣,下半身是單絲羅摺裙;命婦與藏人全體也是外白內紅十二單衣,下半身是上淡下濃紫裙。右方則全體統一為藍色十二單衣。

右方沙洲盆栽桌台是淺香木,上面再擱著沉香製成、雕飾桌腳的小桌,二者都是不同材質的桌子。

左方桌台重視材質、木紋及顏色,右方則以罕見香木為主。而且,材質顏色也以右方女官服裝的藍色為基調。

左方沙洲盆栽的被覆,與桌台顏色一樣,是蘇木紅的濃淡混合花文綾,上面有藤花折枝與草體假名寫成河邊亂草般的五首和歌刺繡。

右方被覆則是與桌台同色系的上淡下濃藍色花文綾,上面綉著折柳,一樣嚴守著花紋、色調的統一與對照。左右雙方的藤、柳刺繡,都與這回的和歌競賽題目有關,可看出製作人的一番精心。

沙洲盆栽的鋪墊,左方是紫色綺羅,右方是淺青色綺羅。連鋪墊也堅守左紅、右藍的基調色。

左右雙方的沙洲盆栽都用沉香摹擬小山,再利用鏡子當作水湄,然後,左方沙洲中央豎立著銀鶴,右方沙洲中央則擱置銀龜。

左方沙洲讓中央的銀鶴叼著棣棠花金制樹枝,右方在銀龜甲殼內藏著和歌詩箋。

左右雙方的沙洲盆栽均配合和歌題目,有關花木的和歌詩箋擱置在花木上,有關鳥類的和歌詩箋便讓鳥銜在嘴裡,情歌則擱在鸕鶿小舟上的篝火上。

雙方的沙洲盆栽,不但都利用了當時可以入手的金、銀、紫檀等珍貴材料,也含蘊當時的手藝精華,更竭盡心思精心設計出和歌題目的雅趣。

如此,傍晚開始,四周燃起篝火,大家面對美酒佳肴,進行和歌競賽。

宴會中,發生了兩件意外。

其中一件正與源博雅有關。

博雅是右方朗誦者,也就是說,他負責朗誦和歌。

這時,博雅拿錯了和歌詩箋。以鶯為主題的和歌,本應連續朗誦兩首,博雅卻漏掉了一首,直接朗誦了下一個主題的楊柳和歌。

和歌競賽不允許重來一次。

為了避免競賽和歌順序錯亂,朗誦錯的和歌,與下一首無法朗誦的和歌,二者皆為負。

《殿上日記》中如是記載。

這是引用《詩經·大雅》中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皇上以《詩經》的語句,來評論博雅當天的失誤,隱喻一旦失言,便無法改變。

博雅當時想必非常狼狽,冒了一身冷汗。

另一件事發生於和歌競賽的最後一場對抗。

輪到左方的壬生忠見對右方的平兼盛時,裁判藤原實賴無法立刻鑒別二者孰優孰劣。

忠見的左方和歌是:

兼盛的右方和歌是:

題目是「戀」。

這是最後一場的第二十首和歌對抗。

正當藤原實賴抱著胳膊愁眉苦目,左方朗誦者源延光再度大聲朗誦了同一首和歌:

「迷戀伊人矣,我只自如常日行,風聲傳萬里,此情才萌發心頭,但望人人都不知……」

結果,右方朗誦者博雅也不甘示弱,欲蓋住對方聲音般揚聲朗誦:

「私心藏密意,卻不覺形於言色,吾身之愛戀,怎的人人皆探問,為誰而若有所思……」

博雅也同樣朗誦了右方和歌。

然而,裁判依然分不出優劣。左右為難的實賴,只好向皇上稟告:

「這兩首和歌均極為優秀,在下無法判決優劣,讓一方得勝、又讓另一方敗北。」

可是,皇上並未建議裁判平局。

「實賴,朕也知道你的苦楚。這首題目,雙方都非常傑出。然而,你還是必須判出勝負……」

皇上堅持要實賴選定某方。

裁判大臣實賴一籌莫展,只好轉頭問:

「高明大人,你認為怎樣?」

實賴打算讓右方大納言源高明判決,但高明只是謙遜地浮出恭謹的微笑,不發一語。

這期間,左右雙方隊伍中,接二連三依次傳出己方和歌的朗誦聲。

實賴頻頻窺視皇上的臉色,想得知皇上到底喜歡哪一首,卻看不出來。他非常擔憂自己選擇了皇上不中意的和歌,因而遲遲無法判決。

結果,實賴發現皇上似乎在喃喃細語,傾耳靜聽之下,才知道皇上似乎反覆念著和歌。

實賴在自己所寫的判定記錄上如此記載。

皇上口中念的,正是平兼盛的《私心藏密意》。

源高明也聽到了,便在實賴耳邊悄悄說:「天色或許傾向右方。」意思是說,皇上喜歡的是右方和歌。

實賴這才下定決心,判定右方獲勝。

結局是:左方獲勝的和歌有十二首,右方獲勝的有三首。有五首平分秋色。

雖然源博雅因朗誦順序錯誤而連輸了兩首,但即使右方的這兩首都獲勝了,左方依然會大獲全勝。

競賽結束後,便是正式的宴會,眾人各自吃吃喝喝,唱歌的唱歌,對樂器有一手的人則演奏樂器。

某平假名日記的作者在日記中如此記載:

此時,博雅也彈奏了和琴。博雅天生擅長音樂,甚至自己創作了《長慶子》這首曲子,想必廣博女官的喝彩。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散席時,《殿上日記》中記載:

筵席持續到天亮,皇上退席後,大臣以下的眾公卿也相繼手舞足蹈地退席。

平安時代青史流芳的和歌競賽便如此結束了。但於日後,卻發生了一宗事件。基於此事件,天德四年三月所舉行的和歌競賽,益發令人刻骨銘心地載於歷史中。

最後一場競賽,也就是第二十首和歌的競賽,與右方平兼盛爭強鬥勝的壬生忠見過世了。

根據史料,忠見因自己的《迷戀伊人矣》輸給兼盛的《私心藏密意》,咽不下一口氣,竟患上拒食症,最後餓死了。

壬生忠見死後化為幽魂,每晚都會出現於宮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