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二 :尤利西斯·喬伊斯大事記

/文潔若編

一八八二年 三月二日生於都柏林南郊拉斯馬因茲一個信天主教的家庭中。其父約翰・喬伊斯(1849一1931)是稅務專員,與妻子米莉・簡(1859一1903)共生有四男六女,喬伊斯為長子。

一八八六年(4歲)英首相葛萊斯頓的《自治法案》未獲通過。

一八八八年(6歲)九月一日入基德爾縣沙林斯市的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學,校長是天主教耶穌會會長康米神父。喬伊斯是學生中年齡最小的。

一八九0年(8歲)愛爾蘭民族主義領袖巴涅爾失去自治聯盟主席職。

一八九一年(9歲)因父親失業,喬伊斯於六月間退學。同年十月, 巴涅爾去世,喬伊斯出於對巴涅爾的同情,寫了一首諷刺詩《希利,你也這樣!》。希利是愛爾蘭自治運動和土地改革運動中的領袖,本與巴涅爾關係密切,但在關鍵時刻卻與巴涅爾決裂。

一八九三年(11歲)經康米神父介紹,喬伊斯於四月六日入了貝爾維迪爾公學三年級。這座學校也是耶穌會所創辦的,他一度想當神父。十九世紀以來,在都柏林形成了以葉芝、格雷戈里夫人及辛格為中心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他直接間接受影響。通過友人,他也受到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然而給予他更強烈影響的是,十九世紀末出現在歐洲文學中的自由思想。中學畢業前,他就對宗教信仰產生了懷疑。

一八九七年(15歲)獲全愛爾蘭最佳作文獎。

一八九八年(16歲)九月入皇家大學都柏林學院,專攻哲學和語言。在校期間博覽群書,為了讀他最欽佩的作家易卜生的原著,學了丹表文和挪威文。

一九00年(18歲)一月二十日,在學院的文學及歷史協會發表講演,題目是《戲劇與人生》。四月一日,英國文學雜誌《半月評論》發表他的關於易卜生作品《當我們死而復醒時》(1899)的評論:《易卜生的新戲劇》。此文獲得年過七旬的易卜生的稱許,使喬伊斯深受鼓舞,從而堅定了他走上文學道路的決心。

一九0一年(19歲)十月,寫《喧囂的時代》一文,批評愛爾蘭文藝劇院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自費出版。

一九0二年(20歲)夏天,結識葉芝和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十月獲學士學位,入聖塞西莉亞醫學院,因交不起學費而綴學。十二月初赴巴黎,下旬回都柏林。

一九0三年(21歲)一月十七日再度離開都柏林,二十三日抵巴黎, 靠寫書評和教英語糊口。四月十日,接到母親病危的電報回國。八月十三日,母親去世。在都柏林結交奧利弗・戈加蒂。

一九0四年(22歲)開始寫自傳體小說《藝術家年輕時的寫照》, 二月二日決定把它改寫為長篇小說。三月至六月底,在多基一座私立的克里夫頓學校代課。六月十日,散步途中結識諾拉・巴那克爾,一見鍾情。十六日(布盧姆日)傍晚,兩人首次幽會。這個期間寫了後來收入《都柏林人》的一些短篇,發表在當地報刊上。用斯蒂芬・迪達勒斯的筆名,在八月十三日的《愛爾蘭家園報》上發表短篇《姐妹》。九月九日,與戈加蒂一道住進沙灣的圓形炮塔。同住的還有戈加蒂的友人薩纓爾・特連奇(牛津大學學生)。十九日,因不喜歡戈加蒂,遂離開炮塔,回到父親的家。十月上旬偕諾拉赴大陸,聯繫好在瑞士教英語的職務。途經巴黎,十一日抵蘇黎世。然而教職落了空,十一月初改赴波拉的貝里斯語言學校任教。波拉在的里雅斯特(當時屬於奧地利)以南一百五十英里外。

一九0五年(23歲)三月,轉到的里雅斯特的貝里斯語言學校任教。 七月,因教職有了空缺,把胞弟斯坦尼斯勞斯叫了來。同月,長子喬治亞出生。十二月三日,將《都柏林人》原稿十二篇(後補加三篇)寄給出版家理查茲。

一九0六年(24歲)七月底赴羅馬,在銀行任通訊員。九月三十日在致斯坦尼斯勞斯的信中談到短篇小說《尤利西斯》的設想。 主人公是住在都柏林的一個猶太人。但他當時並未把這個短篇寫出。四月以來,就改寫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的問題與理查茲魚雁往還。九月三十日收到拒絕出版的信。

一九0七年(25歲)三月五日辭去銀行的工作,七月回的里雅斯特,仍在原校任教。五月,早年寫的抒情詩集《室內音樂》出版。 七月,長女露西亞・安娜出生。他辭去教職,個別教授英語。

一九0八年(26歲)三月,將辛格的《騎馬下海人》(1904年上演的悲劇)譯成義大利文。五月底,患虹膜炎。

一九0九年(27歲)為了交涉《都柏林人》出版事宜,七月回到都柏林,住在父親家,並與蒙塞爾出版社簽訂《都柏林人》出版合同。九月里回到的里雅斯特。十月又返回都柏林,在四個企業家贊助下,十二月間開設沃爾特電影院。

一九一0年(28歲)一月二日,在妹妹艾琳的陪伴下,回到的里雅斯特。七月,把鬧虧損的沃爾特電影院出讓給人。

一九一一年(29歲)二月九日,蒙塞爾出版社來信,要求將涉及愛德華七世的記述一概刪除。大約在這個時候,他把《斯蒂芬英雄》的原稿丟進火爐,幸而妹妹艾琳在場,給搶了出來。

一九一二年(30歲)七月最後一次回愛爾蘭。與蒙塞爾出版社的談判破裂。九月十一日活字版被拆掉。當夜,喬伊斯攜全家人離開都柏林。在回到的里雅斯特的路上,他針對出版家羅伯茨寫了一首諷刺詩《火口噴出來的瓦斯》。

一九一三年(31歲)在列沃帖拉高等商業學校(的里雅斯特大學的前身)教書的同時,繼續個別教授英語。十二月十五日,經葉芝介紹,艾琳拉・龐德來信叫他寄作品去。

一九一四年(32歲)經龐德的介紹,自二月二日起,至次年九月號為止,在《唯我主義者》雜誌上分二十五次連載《藝術家年輕時的寫照》。一月二十九日,理查茲同意出版《都柏林人》,該書於六月十五日問世。當月,開始寫《尤利西斯》第三章。

一九一五年(33歲)六月下旬移居蘇黎世。繼續個別教授英語。經龐德、葉芝等人奔走,獲得皇家文學基金的津貼。

一九一六年(34歲)經《唯我主義者》主編哈麗特・維沃爾鼎力協助,《都柏林人》以及《藝術家年輕時的寫照》在美國出版。

一九一七年(35歲)二月,青光眼複發。二月十二日,《寫照》的英國版由倫敦的唯我主義者出版社出版。八月十八日,右眼動手術。

一九一八年(36歲)經龐德介紹,在美國《小評論》雜誌三月號上開始連載《尤利西斯》。五月,劇本《流亡者》的英國版《格蘭特・理查茲》和美國版(休布修)同時問世。與友人克勞德・賽克斯共同創立英國演員劇團,夏季到洛桑、日內瓦等城市巡迴演出王爾德的《名叫歐納斯特的重要性》,並於九月間在蘇黎世公演蕭伯納的《華倫夫人的職業》以及另外一些英國戲劇。

一九一九年(37歲)自五月起,哈麗特・維沃爾開始在經濟上資助喬伊斯,一直延續到他去世後辦理喪事為止。八月七日,《流亡者》在慕尼黑上演。十月中旬返回的里雅斯特,又到列沃帖拉高等商業學校教書。

一九二0年(38歲)在龐德的勸說下,決定移居巴黎,七月八日抵巴黎。 十一日結識莎士比亞書屋的西爾薇亞・畢奇。八月十五日,詩人T・S・艾略特等二人來訪。十二月二十日完成《尤利西斯》第十五章。

一九二一年(39歲)《小評論》雜誌因連載《尤利西斯》,在紐約被控告刊載猥褻作品被判有罪。四月十日,與西爾薇亞・畢奇簽訂《尤利西斯》出版合同,徵集一千部的預約。預約者有葉芝、龐德、紀德、海明威等。五月間在友人家與馬塞爾・普魯斯特晤面。十月二十九日,《尤利西斯》的原稿完成。

一九二二年(40歲)在生日(2月2日)那天收到《尤利西斯》的樣本。八月攜妻赴倫敦,初次見到哈麗特・維沃爾。因目疾惡化,急忙回巴黎。開始構思《芬尼根守靈夜》。

一九二三年(41歲)三月十日,著手寫《芬尼根守靈夜》。

一九二四年(42歲)三月,《藝術家年輕時的寫照》的法譯本出版,改名《迪達勒斯》。《尤利西斯》法譯的一部分刊載在《交流》雜誌上。四月,《大西洋兩岸評論》刊載《芬尼根守靈夜》開頭部分。當年,維吉尼亞・吳爾夫出版小冊子《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對喬伊斯的作品表示支持。哈佛・葛曼所著《詹姆斯・喬伊斯最初的四十年》出版。

一九二五年(43歲)二月十九日,紐約的涅瓦弗德劇場上演《流亡者》。在《克萊帖里昂》七月號上發表《芬尼根守靈夜》第五章。

一九二六年(44歲)二月十四、十五日,倫敦的攝政劇場上演《流亡者》。

一九二七年(45歲)抒情詩集《一分錢一首的詩》由莎士比亞書屋出版。《尤利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