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注釋

[l]希勃尼亞是拉丁文中對愛爾蘭的稱謂,多用於文學作品中。

[2]E・R・是Edwardus Rex(愛德華王的拉丁文稱呼)的首字。

[3]這是坐落在北親王街十七號的一家貨棧。

[4]紅穆雷是約翰・穆雷的綽號,系喬伊斯以他那個在《自由人報》會計科工作的同名二舅為原型而塑造的人物。參看艾爾曼的《詹姆斯・喬伊斯》(第19頁)。

[5]戴維・斯蒂芬斯是作者根據都柏林一個同名的報亭老闆塑造的形象。當愛德華七世於一九0三年訪問愛爾蘭時,他曾和國王打過交道,從那以後便以國王的信使自居。

[6]威廉・布雷登(1865一1933),愛爾蘭律師,《自由人報》主編(1892一1916)。

[7]指威廉・布雷登。

[8]吉尼斯啤酒,參看第五章注[44]。

[9]喬萬尼・馬蒂烏・馬里奧(1810一1883),義大利歌手,出身貴族家庭,一八七一年最後一次演出。當時布盧姆才五歲。

[lO]《瑪爾塔》(1847)是法國歌劇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弗賴赫爾封・弗洛托(1812一1883)用德文寫的五幕輕歌劇,後譯成義大利文。寫英國安妮女王宮廷里的宮女哈麗特裝扮成村女,化名瑪爾塔,來到里奇蒙集市,遇到富裕農場主萊昂內爾並相愛。瑪爾塔一度逃跑,致使萊昂內爾神經失常,直到把集市上初次相見的情景扮演給他看,他才恢複理智,於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11]這兩行摘自《瑪爾塔》第4幕中萊昂內爾的詠嘆調。

[l2]艾爾曼在《詹姆斯・喬伊斯》一書(第288頁)中說,這裡的主教大人指都柏林大主教威廉・]・沃爾什(1841一1921)。 一八八九年他曾帶頭譴責巴涅爾(參看第二章注[81]),因而惹怒了支持巴涅爾的《自由人報》發行人托馬斯・塞克斯頓。多年來,他的報紙處處貶低沃爾什。沃爾什經常提出抗議。「打了兩次電話」即指此事。牧杖見第三章注[27]。

[13]約瑟夫・帕特利克・南尼蒂(1851一1915),在愛爾蘭出生的義大利人,當時在《自由人報》社擔任排字房工長。他又是英國議會下院議員兼都柏林市政委員(1900一1906)。

[14]他指南尼蒂。

[15]學院草地是位於都柏林市中心的一區。南尼蒂常說,他並不是個職業政治家,而是個從事政治活動的工人。

[16]官方公報指每星期二、五出版的《都柏林公報》,它是經英國政府文書局印刷和發行的。

[17]英國女王安妮於一七一四年逝世的消息早已家喻戶曉後,英國散文家約瑟夫・艾迪生(1672一1719)所辦刊物《旁觀者》才報道說:「安妮女王駕崩。」從此,這個句子遂成為「過時消息」的代用語。

[18)廷納欣奇男爵領地位於都柏林市東南十二英里處。一七九七年,愛爾蘭議會把它獎給了亨利・格拉頓(1746一1820)。他曾於一七八二年領導鬥爭,迫使英國准許愛爾蘭立法獨立。

[l9]巴利納是愛爾蘭馬尤郡的一應小商埠。《自由人周刊》辟有「市場新聞」專欄。

[20]《自由人周刊》有一欄題為「園藝瑣記」,專門探討農業及畜牧業方面的問題。

[2l]指《自由人周刊》所編的「我們的漫畫」專輯。通常刊登的並非諷刺畫,而是政治諷刺詩。

[22]《人物》是托馬斯・鮑爾・奧康納(1848一1929)主編的每冊一便士、逢星期三出版的周刊。奧康納是個愛爾蘭新聞記者、報刊經營者及政治家,另外還在倫敦主編《太陽》、《星報》、《星周刊》等報刊。

[23]大多是照片,指的是本世紀初《自由人周刊・國民新聞》照相感光製版副刊。

[24]文森特・卡普拉尼在《詹姆斯・喬伊斯與我的祖父》(1982)一文中說,本世紀初他的祖父文森特・梅諾蒂・卡普拉尼(約1869一1932)參加了《自由人報》印刷工會。他和胞弟曾與一對奧康納姐妹同時舉行婚禮。

[25]一九0六年,南尼蒂任都柏林市市長。

[26]高個兒約翰指范寧。他是小說中虛構的都柏林市副行政長官。《都柏林人》中的《紀念日,在委員會辦公室》里就曾提到他。另一篇《恩寵》中,說他是「註冊經紀人,市長競選的幕後決策者」。

[27]鑰匙議院指曼島{參看第六章注[50])下議院。

[28]鑰匙議院的原文是House of Keys。院徽的圖案由兩把十字交叉的鑰匙構成。KeyeS(凱斯)與keys發音相近。亞歷山大・凱斯所開的店叫House of Keyes(凱斯商店),所以他把議院的這個微記用在店鋪的廣告中了。

[29]這是義大利文,意思是「要」。參看第四章注[52]。

[30]「看一個……味的」:這裡,作者把原文拆開,插進一些說明。

[3l]英語中,墓地(cemetery)與勻稱(symmetry)發音相近。

[32]巴爾斯布里奇位於都柏林東南郊。自一七三一年起,每年在這裡舉辦馬匹展示會・吸引世界各地的馬匹愛好者。一九0四年是在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舉行的。

[33]關於蒙克斯,在第十六章有續筆(見該章注[194]及有關正文)。

[34]逾越節是猶太民族的主要節期,約在陰曆三、四月間。猶太人以此節為一年的開始。據《出埃及記》第12章,天主叫猶太人宰羊把血塗在門楣上,天使擊殺埃及人的頭生子和頭生的牲畜時,見有血跡的人家即越門而過,稱為「逾越」。隨後,摩西率領猶太人離開埃及,擺脫了奴役。

[35]《哈加達》書是猶太教法典中的傳說部分,載有《出埃及記》故事及禮儀。

[36]原文為希伯來文。按希伯來文是自右至左寫,所以說是「倒指著」。

[37]《出埃及記》第l3章第8節有「從埃及為奴之家出來的這一天」之句。第14節又有「將我們從埃及為奴之家領出來」之句。與這裡的意思剛好相反。

[38]原文為希伯來文,系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歡呼用語,讚美神的意思。

[39]原文為希伯來文,系讚美歌,見《舊約・申命記》第6章第4節。

[40]雅各(以色列入的祖先)的十二個兒子的名字見《出埃及記》第1章。

[41]羊羔,見《出埃及記》第12章第3節。

[42]杖,見《出埃及記》第7至8章。寫亞倫用手中的杖一擊地,就使埃及遍地的灰塵都變成虱子。

[43]水,見《出埃及記》第17章第6節。以上均指《出埃及記》中的故事。

[44]語搞自逾越節中唱的《查德・加迪亞》(希伯來語,意思是《一隻小羚羊》)。此歌以弱肉強食為主題,而排在末位、受害最深的小羚羊象徵著以色列老百姓。

[45]指亞歷山人・湯姆印刷出版公司。《自由人報》社與該公司之間僅相隔一座樓。

[46]愛琳(Erin)是愛爾蘭古稱,由蓋爾語愛利(Eire)演變而來。至今仍用作富有詩意的稱呼。

[47]《電訊晚報》的出納員名叫拉特利奇。每逢發薪日,他就到各間辦公室去轉一趟,親自把工資發到每個人手裡。人們戲稱他為「幽靈走來了」。喬伊斯借麥克休教授之口把此事寫了進去。(見艾爾曼的《詹姆斯・喬伊斯》第289頁。)

[48]架成拱形,原文作overarg。蘭伯特故意把它讀成相近的overarsing。按over含有「蒙在……上面」之意,而arsing則是他杜撰的,系將名詞arse(屁股)寫成了進行式。

[49]色諾芬(參看第一章注[14])是蘇格拉底的弟子,出生於呵提卡一個雅典人家庭。蘇格拉底於公元前三九九年被處死後,色諾芬曾參加斯巴達國王阿格西勞斯二世所指揮的部隊,他們在科羅尼亞戰役中打敗了希臘聯軍。

[50]烏拉松是希臘東南部阿提卡東北岸的一片平原。這裡是古戰場,公元前四九0年,雅典軍隊曾在此擊敗前來進犯的波斯大軍。

[51]這裡套用拜倫的長詩《唐磺》(1818一1823)第3章的詩句。原詩作:「群山俯瞅烏拉松,烏拉松瀕臨大海。」

[52]赫奇斯・艾爾・查特頓(1820一1910),都柏林大學副校長,歷任副檢察長(1866)、首席檢察官(1867)等職。

[53]這裡套用十九世紀末葉流行的一首歌曲,只是把原歌中的「湯米」改成了「約翰尼」。

[54]馬庫斯・圖利烏斯・西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