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雄起東方 第六百零五章 陝西大雪,山東大飢

天啟五年六月四日。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在這個黨爭鬧得朱由校焦頭爛額的關鍵時候,一連串天災的消息接踵而至。

陝西延安知府上奏,稱該地已經大風大雪接連半月而不止。

眼下延安府有司停擺,驛站不通,官府甚至無以派出巡街差役,就連當地駐軍的日常操訓也暫時停止。

當地官府機構幾乎陷入全面癱瘓,每日都有無數的百姓和守城兵丁凍死,地方官府全無辦法,希望朝廷儘快處理。

無獨有偶,山東濟寧也發來急奏。

濟寧知府上奏稱,自本年立春以來,偶有過境飛蝗,到了六月,成群飛蝗自南而來。

飛蝗聚集,遮天蔽日,以致春禾盪盡,所過之處,寸草不生。

濟寧知府在奏疏中說,成群飛蝗近來有向周圍擴散之勢,而濟寧官倉接連開倉一月,流民仍然愈來愈多,糧款早已杯水車薪。

官倉存糧逐漸告罄,風聲傳出,直接導致現在的山東糧價瘋漲,幾乎隔天就會成倍的翻滾。

有糧的都在囤積糧米,沒糧的,再也買不起糧。

流民遍野,許多地方的官府糧倉已經賑無可賑,是真正的空無一粟,流民遍野,飢人易子相食。

濟寧是運河最重要的流經之處,也是全山東商人最多的地方,更是皇商會最初的據點之一。

山東大飢從濟寧這個點爆發,對運河經濟也有不小的影響。

天災說來就來了,就算準備了五年,這些東西,也還是完全不夠,現在全國的人口太多了。

好在畿輔皇莊的番薯、馬鈴薯已經形成量產,加上從外地調糧,應該足夠山東所需。

可若是同時在其餘幾個省再爆發大飢呢?

這些流民一旦處置不當,很快就會裂變為在各地鬧事造反的流賊,到了那個時候,性質可就變了。

自己沒有多少時間,必須儘快處理山東的饑荒。

至於眼下朝中紛亂如麻的黨爭,朱由校決定親自出場,一刀切,以免生事!

今日大朝會上,主要說的就是此事。

兩份急奏都是在昨日傳來的,朱由校看過後深為憂慮,決定在今日朝會就商討明白,即刻發旨。

「參見陛下萬歲萬萬歲——!」

眾臣山呼以後,朱由校穩穩坐在九龍御座上,目光掃過階下群臣,扔出兩本奏疏,開門見山道:

「旁的事都放在一邊,陝西大雪,山東大飢,都說說吧,怎麼處置?」

話音未落,一名言官出列,錚然諫道:

「陛下,臣有本奏!」

朱由校看過去,道:「是要說替死案的事吧?朕說了,先說賑災的事,你回去吧。」

那言官不依不饒,道:

「陛下,許顯純囂張跋扈,隨意抓人、殺人,民間人人喊打,若不及時處置,恐會累及人心啊!」

朱由校這才眯著眼睛,望了他一會,道:

「叢士善,朕說的話你是哪一句沒聽懂?」

「可是陛下……」叢士善沒有注意到朝臣們看他如同看傻子的目光,還欲再說。

英國公張維賢站在一旁,看著這個傢伙,再看看殺氣已經抑制不住的皇帝,趕緊垂頭不語。

「可是?」朱由校這次是真的有些生氣了,「讓朕來告訴你什麼才是累及人心。」

「陝西大雪,官府停擺,百姓縮在家中凍死,朝廷不及時處理,這叫累及人心。」

「濟寧大飢,若不及時賑災,捕殺飛蝗,以致蔓延全省,饑民相食,這才叫累及人心。」

「就算是你這樣的人,也配站在朝堂上與朕,堂而皇之的說這些話?!」朱由校站起身,望向殿外:

「傳大漢將軍。」

語落,兩名侍殿的武士上殿,一左一右站在叢士善身旁,齊聲道:「參見陛下!」

「拖下去,杖二十,革職、充軍!」

「陛下,臣知錯了,陛下——!」叢士善「啊」了一聲,連忙跪在地上。

不只是他,余的朝臣也都沒有想到,今日皇帝會與言官置這麼大的氣。

天啟一朝,這還是第一次當朝庭杖,也是第一回在大朝會上罷免朝臣。

只怕這個叢士善,要載入史冊了。

只不過這樣的載冊,余的人都是不敢羨慕,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樣的死法,也太不值得了。

無論如何,凄慘哀嚎的言官,還是被兩名魁梧的大漢將軍拖下殿去。

少傾,令朝臣們齊齊渾身一顫的庭杖聲就是傳進大殿。

大漢將軍打庭杖,沒什麼彎彎繞繞,每一杖都是結結實實的打到肉里。

打完二十杖,叢士善已然是渾身血跡斑斑,昏死過去。

有人微微轉頭,看見叢士善的慘狀,心中便是一驚,連忙回過頭來,心下懼怕。

充軍可不是讓你當兵去這麼簡單,尤其是對於這些文縐縐的朝臣來說,更是如同判了死刑。

叢士善剩下的半條命,在接下來悲慘的充軍生活中,結局如何,眾人心中已然明晰。

朱由校坐回去,審視群臣,大聲問道:「現在還有人要勸諫嗎?站出來!」

眾人面面相覷,都是垂眸不語。

這誰還敢啊,皇帝今天顯然是正在氣頭上,這個時候出去,載入史冊不一定,死的很慘是一定的。

「陝西大雪,山東大飢,必須儘早處理。」朱由校深呼口氣,緩緩說道:

「你們記住,只要陝西官府不正常運作,濟寧飛蝗不得到控制,敢在朕面前提一句彈劾、勸諫的。」

「殺!」

「都懂了嗎?」

……

一場朝會,震撼人心。

這可以說是至今為止,天啟一朝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朝會,天災的發生,成了朱由校轉移朝臣們在許顯純身上的口子。

朝臣們憋悶了幾天的話,還要繼續憋著。

這次朝會之後,朝廷針對陝西的大雪和濟寧因飛蝗導致的大飢都做出了妥善的處置。

十萬份棉衣正在由順天府發往陝西,更多的棉衣正在加緊製作,而工部派出的整修隊也在路上。

這其中有少量的專業人員,他們全副武裝,穿戴整齊,就是被派去指導當地官府如何維持運轉。

除此以外,整修隊中也有大量在京師中招募的匠戶。

抵達陝西以後,他們會在最為嚴重的延安府,挨家挨戶的安裝火爐,以幫助百姓在這場風雪中儘可能的活下來。

至於濟寧,除賑災以外,朱由校還指定在福建推廣新鹽法頗有成效的溫體仁和楊嗣昌二人,前往當地總責賑災事宜。

朝廷針對地方天災再次做出極為迅速的處置,無數賑災物資和負責官員在奏疏抵達京師的第三天就已經分批出發。

這讓很多百姓放心下來,朝廷有作為,心中才是安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