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肯定是發生了什麼!

物質傳送實驗的數據審核工作持續了一個星期,幾個團隊都分別在會廳做了報告,中途出現了一些小問題,整體上卻沒有什麼問題。

很快。

隨著所有的結果都出來,數據匯總後也有了最終結果。

其中最重要的幾條,一個是物質傳送的整體比例,確定為百分之六十三點七九二,精確到小數點後五位,比原來的數據要精準太多了。

另一個是物質傳輸實驗中,發生的粒子破壞度,粒子破壞度反應的是實驗過程中,組成物質的分子被破壞的比例,數據為萬分之零點三。

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值了。

但並不是所有被破壞的分子,全都參與了核聚變反應,只有極少的一部分分子被破壞到了微小粒子程度,大部分都只是被分解成了原子,到了原子的級別被破壞量就非常微小了。

實驗中傳輸的物質主體只有水,一半兒以上的水被傳送過去,發生了很複雜的反應,有的是被直接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傳輸瞬間就合成了水分子,有的則是變成了氫氣和氧氣,還有的被分解成了微小粒子,從而參與了核聚變反應。

雖然核聚變爆炸非常的微弱,但還是一樓了很多產物,實驗之後甚至發現了放射性的氫原子。

「最終結果證明,證明物質傳送對於分子、原子的破壞,和實驗傳輸能量沒有關係,是實驗的方式激活了水分子發生分裂,發生分裂的分子就參與到了後續的反應。」

「在反應的過程中,被傳輸後的粒子,發生了一系列反應,從而損失了極為微小的質量。」

「但其中的關鍵是發生了核聚變反應,我認為這是一種新型的引導核聚變反應方式。」

「在此之前,我們只能利用特別方式提取到的粒子為原料,並點燃激活核聚變反應。」

「現在的引導更高一籌。」

「或許,我們可以以此發現研究出新型的核能源——」

對於國外的團隊機構來說,實驗不管是過程還是結果,都非常的有意義,最後的核聚變爆炸同樣很有意義。

本·布拉德·切爾米基認為可以研究最後的爆炸,並且盡量的去放大爆炸,就可能會發現新能源的製造方式。

這個提議並不被接受。

現在已經有了技術非常高端的傳輸太陽能,可以說是最為清潔的能源,同時也有可控核聚變,所以實驗最開始發現核聚變爆炸,也根本就沒有往能源的方向去考慮。

顯然,國外機構考慮的角度和國內不同。

國外很多機構也一直在研究可控和局面,但因為反能量屏障持續時間受到限制,他們也沒有壓縮材料技術,就根本無法製造出可控核聚變裝置。

如果沒有國內技術的相關支持,哪怕再過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加久遠的時間,他們也不可能製造出可控核聚變裝置,更不用說把可控核聚變作為能源來使用了。

傳輸太陽能技術,對他們來說就更加先進了,甚至先進到根本不可想像。

所以他們對於能源還是非常執著的,發現一種新型製造核聚變的方式,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能源。

但是,以傳輸物質的方式製造核聚變爆炸,控制起來難度實在太高,進行相關深入的研究,需要花費非常高額的投入,暫時也有些得不償失。

本·布拉德·切爾米基的說法,聽起來確實很有意思,但實驗組直接就拒絕了,因為能量和空間的研究更加重要。

會議討論的核心還是物質傳輸相關的研究。

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傳輸比例。

國外機構團隊,首先想到的也是輸出端,也就是傳輸比例和Z波壓縮有關,但實際上,以往的各種實驗都證明,傳輸比例和Z波壓縮關係非常小,甚至可以說是沒有關聯的。

「也許是因為,Z波壓縮後的空間,已經提供足夠空曠的場地。」趙奕做出了簡單的解釋。

這就好像是在一片空曠的籃球場,放置一平方米面積的物資。

一個空曠的籃球場,想要挪出一平方米面積,就實在是太容易了。

換句話說,空間只要被壓縮一點點,就足以提供足夠多的『場地』,給傳輸過來的物質、空子使用。

想證明這一點也很簡單,之前的實驗早已經調整Z波的功率,哪怕是功率調整到最低標準,對於實驗結果也沒有任何影響,而有影響的是空間鏈接設備建造的信道,穩定的信道能夠有效減少最微小粒子的比例,也就是降低爆炸的強度。

這是被實驗證明的結果。

實驗的總結會議得出了幾條結論,要說真正的進展幾乎沒有。

實驗組倒是也不意外,因為只是一個測試實驗,等於是剛剛開始研究,甚至說還沒有開始做研究,測試實驗的目的只是讓各個團隊熟悉一下實驗和工作。

僅此而已。

現在能得出一些結論就已經很不錯了。

在測試實驗結束以後,一些團隊就可以返回了,但還是有好多數學家、物理學家以及工程師留下來工作,其中有一部分是各個團隊的代表,有一部分則是直接被聘任,將會長期在實驗基地工作。

這些被聘任的人員,有的是負責數據工作、檢測工作,有的是負責計算相關的工作,還有的加入了軟體支持團隊,負責提升軟體的性能。

等等。

展開國際性的大項目,好多之一就是能夠留下人才,項目會提供很多頂尖的工作崗位,也能夠吸引頂尖的人才來工作,並且是長期性的進行工作。

接下來就是對於測試實驗數據的後續分析,以及準備進行第二次實驗。

第二次實驗的討論會在一個月後開始進行,實驗就不是測試級別了,而是會正式進行大型的實驗。

為了第一次的正式實驗,還需要做很多的準備工作,首先一點就是要升級、更換設備,還需要對於實驗場地附近進行建檔工作。

另外,實驗內部放置的檢測設備也會更加精細,還會多出兩個團隊參與。

等等。

現在都是對於測試實驗的數據,進行後續的研究,因為數據分析結果並不是確定的,分析過程可能會出現錯誤,甚至是採集數據的階段都可能會出現錯誤。

所有的信息都會被公開到各大合作機構,他們可以在電腦上查看信息,並通過信息進行數據收集以及分析工作。

好多科學家都已經摩拳擦掌了。

這是物質傳送實驗第一次公開數據,而數據中存在著很多的信息,也許有些信息根本沒有發現,有些信息都隱藏著非常有價值的內容。

他們可以從這些數據中,分析出一些東西。

這些數據就是珍寶。

就像是粒子對撞實驗中,粒子的標準模型就是根據實驗數據一步步構建出來的,新粒子的發現也是根據數據分析出來的。

現在的物質傳統實驗是一項新的研究,就肯定會有很多探索的方向。

他們要做的就是利用各種手段去分析數據,從而找出一些可研究的內容,並且認真的研究出來。

……

從實驗開始到分析工作結束,總計花費了三個星期時間。

等各個團隊離開以後,工作才相對輕鬆了一些,理論組的幾個人也清閑下來,但他們沒有去放鬆休息,而是迫不及待的開始另一項工作,也就是研究空間鏈接技術,爭取能構建更加穩定的空間信道。

這是一個設計性的工作,但想要參與設計,要有相當的理論基礎。

不只是理論組的四個人參與,空間信息科技公司的團隊,也派出了四個人參與到設計工作中。

其中包括兩名頂尖的光學專家,還有兩個是原科學院量子物理實驗室的頂尖研究員。

趙奕是研究團隊的核心,他首先做出了一個基礎框架,其他人根據框架的每一個位置,進行細節化的完善工作。

聽起來很簡單,參與進去就知道有多複雜。

一個完善的空間連接構造,需要兩百三十三個光束髮生點。

兩百三十三的數字是很奇怪的。

這是一個質數。

質數個光束髮生點,也就意味著無法形成完美的閉環,不能夠讓信道一直持續下去。

正因為如此,不管是空間連接還是能量傳輸,都無法構建出完美的信道,也就需要持續源源不斷的能量供給,來把信道長時間維持住。

即便是有不斷能源供給,信道也並不是完善的,無論是什麼時間點,都會有一到六個點的缺失。

現在他們要做的就是盡量的進行完善,但完善的並不是缺失的點,而是構造每一個光束髮生位置的通路,以便能在固定範圍的空間內,捕捉更多的點位或空子。

在設計的過程中並不能夠擴大光路點的數量,因為擴大光路點也就意味著擴大覆蓋空間的範圍,範圍增大並不會讓信道穩定,反而可能會讓信道不穩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