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就問誰還是對手!

奕星科技支付的專利費可不低,相對於國際大公司而言,十幾億的專利費,並不算什麼。

但是奕星科技還沒有發展成國際的大公司,最初籌集資金只有百億而已,一口氣十幾億的專利、技術支出,絕對是非常大的手筆。

當然了,對比未來收益來說,就不算什麼了。

如果奕星科技是上市公司,對外公開了製造環繞太陽聚能衛星,以及空間能量傳輸技術,肯定會讓公司的市值飆漲。

現在的國際市場,一個科技概念都能吸引百億、千億的資金,更別說,能真正製造出高科技產品了。

哪怕不是上市公司,公開消息以後,估值也會大幅度提升。

當然了。

現在並不是公開消息的好時候。

在回歸了理性以後,公司的發展還是要以盈利為前提。

奕星科技完成了技術談判,並真正開始製造聚能衛星後,還是對外宣布了一條消息——

奕星科技公司和高等壓縮材料、空間科技信息以及航天局達成專利技術合作,並支付了十三億的技術專利費用。

這是公示財務信息。

這條消息並沒有引起輿論關注,最重要是因為奕星科技公司成立時間短,也並沒有進行上市,世界的影響力並不大。

另外,知道奕星科技的人,也知道公司是做航空相關的研發,前期大手筆投入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業內就不一樣了。

奕星科技最初成立的時候,籌集了過百億的資金,聽起來是非常龐大,但也只是百億資金而已,成立到現在單單是支付專利技術費用,就已經超過了二十億人民幣,佔據公司成立籌集資金的百分之二十。

這個比例還是太高了,後續真正投入到太空飛船的製造,肯定還會牽扯到很多的專利,支出的專利費用,會上升到一個天文數字。

不少奕星科技的投資人,都開始擔心公司的盈利問題。

奕星科技對外宣稱是正常企業,但也打上了航空集團的標籤,萬一只是不斷的做研發,只投入不產出,未來沒有盈利能力呢?

不少投資人確實很擔心。

奕星科技的主要投資方是航空集團,其他投資方包括趙奕、劉建昆,以及國內頂級製造企業,還包括一些頂級富豪,他們看重的是長遠利益,肯定不在乎短期大手筆的投入。

但同時,還是有一些小富豪,也進行了一定比例的投資。

這部分人還是看重投資收益的,他們反倒成了對於奕星科技的投入、研發,最關注的一批人。

當做了仔細研究以後,他們沒有擔心未來收益問題,反倒是有些期待了,因為大筆的專利技術支出,對象是科技信息公司、高等壓縮材料公司以及航天局,差不多可以理解為,都貢獻給了最新科技以及太空探索。

這個資金公示消息,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製造某種高科技產品,從而直接產生了大筆的專利、技術費。

「製造了什麼東西呢?」

「太空飛船!」

奕星科技最初成立的目標,就是製造小型的太空飛船。

現在的專利技術支出對象,佐證了太空飛船的製造,他們反倒是期待起來,希望後續能聽到其他消息。

如果能真正製造出小型太空飛船,哪怕暫時看不到利潤點,公司的估值也會大大提升,投資永遠看的是未來的潛力,尤其在宇宙飛船項目確立,並成為國際最重大項目的背景下,能製造出配合的小型太空飛船,未來的潛力就會非常巨大。

……

聚能衛星的製造已經開始。

其實製造的過程中,奕星科技只起到了監督作用,差不多等於說是,技術、設計都提供好,就等待合作企業製造出相應產品。

趙奕相對就清閑了一些,但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就是設計出『光能接收裝置』。

趙奕沒有打算直接設計高功率的Z波衛星,聚能衛星已經開始製造,高功率Z波衛星的設計,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還需要其他的技術支持。

這個過程肯定需要大量的資金。

錢,才是最重要的。

趙奕的想法是先實現公司盈利,有高額的盈利以後,再去做什麼研發都變得很容易。

這主要還是因為,探索火星沒有太直接的利潤點。

如果只是不斷做高科技的研發,就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哪怕是受到國際看好,資金也是要有買單方的,再增加一大筆投入,他個人是沒什麼問題,航空集團和其他投資人,大概率都會有意見。

所以先實現高額盈利很重要,有了高額的利潤以後,投資研發就不再是問題。

聚能衛星製造完成以後,馬上就能發射升空,不用兩、三個月,就能環繞太陽正常運作。

能源不能浪費,時間就是金錢。

趙奕開始著手設計接收端設備,直白來說就是空間鏈接設備結合封閉空間的太陽能電池板。

他的研究主要放在,可以供給汽車使用的接受端裝置。

民用汽車不需要太高功率驅動,有個三十千瓦就足夠用了。

汽車的接收端裝置,內部的空間鏈接設備很簡單,核心只是微型光束的排列而已,整個空間鏈接設備,差不多一個筆記本電腦大小就夠了。

接受裝置的核心在於內部封閉空間的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電池板的設計,直接關係到能量轉化功率。

接受到的光能再強,也需要依靠電池板轉化為電能,而轉化效率直接關係到能量消耗。

因為是供給汽車使用,如果能提升百分之十的轉化效能,就代表能夠降低百分之十的能量需求,就能多生產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的汽車,生產的汽車數量直接關係到利潤。

能量接受裝置最主要佔據空間的就是密閉空間的太陽能電池板,而汽車的構造決定,能源動力裝置最好放在汽車底盤或上方,佔據面積越小越好。

普通的太陽能電池板,是單面的設計,只需要應對單側太陽照耀,能量接受裝置的電池板不同,根本不需要在內部放置電池板,而是直接把電池板材料模塊,鑲嵌在封閉空間的內壁。

空間能量傳輸的光能,不管是朝著哪個方向傳輸,一定會碰撞到內壁上,再進行反射依舊會在內壁上。

這樣簡單直接的設計,就可以讓轉化率大大提升。

常規的太陽能電池板,主要材料是單晶硅或多晶硅,民用領域的單晶硅售價比多晶硅稍貴一些。

多晶硅製造出來的電池板,電能轉化率相對要低上一些,但因為是密閉空間,反射的光依舊會重新照耀在電池板上,就會大大增加電能轉化率。

當然了。

最好還是使用單晶硅材料。

趙奕估計普通民用單晶硅材料的太陽能電池板,嵌入內壁封閉空間的設計,轉化率會超過百分之五十。

這個數據還是有些低,主要考慮的是兩點——

一個是溫度,另一個是裝置大小限制。

封閉空間的太陽能轉化,沒有轉化的部分就會變成熱量,大量的熱量聚集,一定會讓接受裝置成為火爐,常規的降溫手段不一定有效。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直接手段就是增加電能轉化功率。

「如果使用的是國際最高技術的太陽能電池,轉化率還可以往上提升十個百分點。」

「裝置大小——」

「設計上還是有很多不足!」

趙奕看著稿紙上的圖形,皺著眉頭思考起來。

封閉空間內壁嵌入電池板,設計上是沒有問題的,但電池板轉化功率是個大問題。

正常而言,需要最大化硅材料和光線的接觸面積,就必須讓裝置內部空間到處充斥硅材料片,甚至把整個空間擠滿,並且不佔用太多的體積。

這個就需要製造很薄的單晶矽片,並且以最科學的規律進行排列,才能夠達到目的。

設計,是沒有問題的;工藝上還是要諮詢高端製造企業。

另外,這樣設計有一個好處就是,因為獨特的設計和需求,錯開了絕大部分太陽能電池板相關的專利問題,就可以節省大筆的專利開支。

「如果以目前的設計,接收端要滿足輸出30千瓦需求,依舊需要零點八立方米的空間。」

「還是有些大了啊!」

趙奕認為理想的是低於零點五立方米。

想要滿足這個需求,就必須大大提升電能轉化率,使用壓縮三倍以上的單晶硅材料。

「壓縮單晶硅材料,成本肯定會大大提升,還是要聯繫一下高等壓縮材料製造公司。」

雖然Z波壓縮就是趙奕研究出來的技術,但是奕星科技是要實現盈利,是正常的商業行為,而不是為高端技術做研發投入,想要得到相關的材料,肯定要走正常路線。

趙奕馬上又聯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