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無限能源動力汽車!

維度,非常複雜。

空間是幾維構造,物質是幾維構造,就算做出再多的數學解析,也根本是無法證實出來的。

從邏輯上來說,就只能找到一種符合現有科學發現,不和已發現的科學規律,產生無法妥協衝突的理解方式。

所以趙奕、愛德華·威騰以及張祁燦的工作,並不是要證明空間具體有多少個維度,而是找出一種符合科學發現的理解方式。

最終他們得到的結果是,空間要以三維的方式去理解,對應的質量點、物質則是更高維度,同時,能量受到維度的限制,可以在多種維度中自由穿行。

幾年前,趙奕和愛德華·威騰一起的研究,發表過一篇有關質量點的理論論述,認為質量點是高維產物,以此來說明三維空間無法裝下『高維』物質,來解釋空間擠壓的產生。

現在的論證最終也是以三維空間、高維物質來解釋,倒也算是一個巧合了,只不過能量不在局限於三維,不再局限於宇宙內,而是被理解為『能適應多種維度』的性態。

當然了。

現在對於三維空間、高維物質的理解,比原來就要深入太多了,原來就是定義高維質量點,來解釋空間擠壓的存在。

那是一種定義,也是一種設想。

近幾年時間,最新科技的研究有了很多進展,好多都和空間存在直接關係,並從多種方面詮釋了空間的性質。

比如,反重力技術能做到排斥空間隔絕。

Z波技術,可以壓縮空間。

空間鏈接技術能過達成無視距離的無質量粒子傳輸。

這些性態的發現,和物體的理解差不多,實際上,人類理解物質也是如此,包括重量、體積、形狀、顏色等多方面,而不是直接去說明『物質是什麼』。

以『三維空間、高維物質』的角度,他們推導出了一些結論——

空間鏈接技術就像是把兩個不同位置的空間進行單方向的共享,而光能的傳輸效率和『共享信道的穩定性』存在直接關係。

如果想要達成更完美的信道,就必須要更完美的接洽,也就是建立出更堅固的通路。

建立信息的通路,自然需要消耗能量,而建立的信道越穩固,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

這一部分能量和隔絕空間擠壓的反重力技術類似,需要有一部分能量被空間所吸收,被吸收的能量越多,信道也才會變得更穩固。

也就是說,空間鏈接的建立,同樣有一個『效率』問題,一部分被吸收的能量,直接實現了空間鏈接,另一部分則是浪費掉,或是被空間白白的吸收,不產生任何作用。

其中的能量具體怎麼劃分,就不是單純理論可以推導出來了。

這還是需要實驗支持。

理論的解析已經給予了明確的方向,理論推導工作差不多就可以結束,接下來,趙奕回歸到了實驗工作中,和研發組一起,研究內部光束布列,對於光能傳輸效率的影響。

實驗結果結合底層理論解析,才能夠一起推導出全部的理論技術邏輯。

空間鏈接技術就是趙奕結合實驗發現研究出來的,他對於鏈接技術非常了解,有了研究的具體方向以後,就可以直接著手設計實驗,改變內部光束通路,來研究光束性態和信道穩定性建立之間的關係了。

趙奕來到了空間鏈接技術的研發組。

近兩個月時間,研發組一直在做相關的實驗,只是效率非常的低,連續的實驗只找到了三個,改變後不影響鏈接建立,卻能影響到光能傳輸效率的光束位置。

趙奕來了以後,實驗效率立刻不一樣了。

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研發在一口氣找到了十一處,能大大影響到信道通路穩定性的位置,還有二十三處影響稍小的位置,再加上之前的實驗結果,已經能推導出很多的結論。

幾何數學中,兩個點確定一條直線,三個點確定一個面。

幾十個光束性態對信道穩定性建立的影響,也足以讓研發組得出很多結論,更不用說,有著因果思維能力的趙奕了,他以大量的條件,使用因果思維馬上反推出了理論技術邏輯。

在完成了研發工作後,他和愛德華·威騰、張祁燦一起,總結了一份以最新科技發現,看到空間、物質邏輯相關的報告。

同時,他和空間信息科技公司的研發組,一起向上級申報了『光能跨空間傳輸技術』。

趙奕還和空間科技信息公司達成一致,並為奕星科技公司,申請使用了這項新技術。

雖然是自己帶隊研究出的技術,但技術牽扯實在太大了,奕星科技想要使用,也必須要向上級申請,並全程做好保密工作。

……

上級部門,馬上就接到了三份報告。

一份是『以最新科技為基礎,看待空間、物質的維度方式』?

什麼東西!

放一邊!

還是讓專業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去研究吧!

一份是『光能跨空間傳輸技術』?

「這個——」

「有點意思啊!」

單單是實現能量的跨距離傳輸,就已經是相當了不起了。

國際上有一種叫做無線充電的技術,常規理解就是『以電磁波或其他感應的方式來傳輸電能』,實際上並非如此,無線充電就只是做到接觸式的感測充電。

重點是,接觸!

正常的邏輯下,只要存在接觸,就應該叫做『無線』。

現在的『光能跨空間傳輸技術』,才真的是完全沒有接觸,就可以跨越難以想像的距離,去完成光能的超遠距離傳輸。

當上級部門領導層,看到了『光能跨空間傳輸技術』都被直接驚住了,有些人知道趙奕申請和愛德華·威騰一起做研究,還和空間鏈接技術有關,最開始只認為是,對空間鏈接技術進行一定的完善。

現在他們才發現自己的想法太幼稚了,哪裡是什麼完善空間鏈接技術,直接就是完成了革命性的升級,把空間鏈接技術升級為了『空間能量傳輸技術』。

「如果是再下一步,豈不是能完成物質傳送?」

「能量,再進一步就是物質!」

「這個說得通!」

上級部門馬上召開了會議,會議上都是一片驚嘆,然後他們討論起了相關技術的應用,卻發現暫時沒辦法去真正應用。

怎麼用?

這種技術一看就非常的高端,但放在民用領域似乎沒有任何意義,而其他領域也不知道該怎麼用。

他們一時間想不到用法,就討論起奕星科技申請使用技術的問題。

這當然沒問題。

但因為牽扯到超高的技術,肯定是要高層會議才能夠決策的。

高層一系列的會議後,同意了奕星科技使用最新研發出的技術,唯一就是技術所有權以及保密問題。

前者,趙奕也參加了會議,並和其他方達成一致,所有權歸屬國家、空間信息科技公司以及趙奕個人三方。

趙奕佔據了一定的技術所有權,愛德華·威騰和張祁燦,則是只能拿到獎金了,因為有資格拿到最新科技所有權的,就只有在趙奕一個人。

保密問題,自不用多說。

和Z波技術使用的授權一樣,所有和空間鏈接設備相關的技術應用、製造,都必須要空間信息科技公司來參與完成。

這根本也不算是問題。

奕星科技是純科技公司,並不是製造業公司,他們研究的是技術,負責的是設計,具體製造本來就是要靠其他企業來完成。

……

在完成了技術使用申請以後,趙奕就開始論證,建造環繞太陽運轉的空間能量傳輸裝置的可行性,論證主要是圍繞詳細數據進行。

最主要的就是能源傳輸總量以及設備本身的消耗。

任何能源供給的設備,都必須要做到輸出大於輸入,因為建立空間鏈接、維持能量傳輸通道,肯定是需要能量支持的。

這一部分能源損耗,甚至要比供給Z波衛星裝置,維持內部磁場以及其他電路損耗更多。

趙奕並不是要詳細的做計算,因為還沒有詳細的設計,他只能評估一個差不多的數值。

「接收端最低也需要兩百千瓦以上!」

這是估算出來的數據。

現在普通的Z波發生衛星,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功率,平均在100千瓦左右,考慮到每天只有一半時間,能夠轉化太陽能,功率平均就在50千瓦左右。

如果要維持能夠建立通往火星的Z波壓縮通路,功率就必須要提升八倍以上,也就需要四百千瓦,再加上建立通路所需的兩百千瓦,總計就需要六百千瓦左右。

接下來趙奕找到了國家天文台著名的天文學家周霖教授,詢問了一下太陽周邊建立衛星的可能性,最主要是詢問距離太陽多遠,不會受到外部強風暴,也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