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刊登在校報上的光子反重力理論

策略是策略,公開態度又是另外一件事。

針對一些傳播小道消息的問題,相關的公開回覆根本就沒有提及,完全就當做不知道,只是強調只是小道消息,同時類似的詢問也得到了否定結果。

這種回答被分析為,「指定的對象,才有機會交換到反重力相關技術。」

好多人頓時急於確定消息,他們把詢問的聲音指向了小道消息的對象,得到的回答也是否定的。

局勢頓時就更加緊張了。

好多國家、機構都迫切想要得到反重力技術,眼看暫時似乎沒希望得到,他們可不想落後,只能採用其他方法來表達態度。

輿論,到處都是壓力。

這種局勢持續到了港城舉辦的科技發展會議。

科技發展會議,是國際影響力非常大的科技會議,會議會有科技、信息、能源、環保等多個議題,目的是加強各國科技領域的合作。

因為會議討論的都是發展大方向,但說的都是籠統的東西,實際意義其實並不大,往常不會受到太多關注。

現在不同了。

好多重量級人物都來參會,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會議肯定會討論反重力技術問題。

這次會議不是公開的,有一部分是保密性質,但會議中途還是透露了消息,大體意思差不多可以理解為,買不到最頂級的高技術產品,反重力技術就不可能公開出去。

對此,其他參會代表,連反駁都根本做不到。

但同時,也說出了公開反重力技術的前提,就是國內能買到高技術產品,而不是一直被限制不能購買,不說所有都能買到,但需要的肯定要買到。

兩者也沒區別了。

需要的都能買到,不需要的自然也不需要購買。

科技發展會議透露的消息並不多,但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會議結束沒有一個星期時間,好多高層代表們,就集合在一起,就進行了相關的會議,針對性的進行商談。

有些人本來就不贊成購買限制,因為會損害他們的利益,讓他們的一些高科技產品,失去最大的市場。

事實上。

在知道反重力技術後,有些人甚至做好了大出血的準備,因為反重力技術的意義,要比其他領域的一些技術,實在是重要太多了。

但是,技術交換並不容易實現。

比如,一些高端的製造技術,所有權是屬於私人公司的,誰也不可能把私人公司的技術,直接拿來做反重力技術的交換品。

如果是單純的技術交換,會讓事情變得很麻煩,換成了買一些高技術產品,實在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還會得到一些大型公司的支持,因為他們肯定會得到更多的訂單。

當然,反對的聲音也是很強烈的,因為高科技產品代表著高技術,他們可不希望技術被追上或反超。

但是,沒有辦法。

他們必須要拿到反重力技術,否則根本沒有『科技爆發』的鑰匙。

顯然。

在通過售賣一些高技術產品,就能拿到反重力技術是最好的選擇,還能以此獲得一些大公司的支持。

更何況,還有一種說法是,國內的技術發展速度本來就快,有一些領域還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

比如,J-40。

J-40戰鬥機是多數人不能理解的,從發動機到外在設計,可以說都趕超了的F-35的水平。

J-40可是自主研發的!

可以製造如此先進的戰鬥機,還談什麼不售賣高技術產品,到底還有什麼意義?

很難說。

會議上就有人提出說,「也許未來我們也能得到J-40,就能研究其中包含的技術,有些技術肯定是很驚人的!」

雖然支持的聲音很多,但售賣高技術產品是很大的事情,會議還是沒有直接達成決定,卻明確了一點是,去和進行相關的談判,在不完全開放售賣所有高技術產品的情況下,單獨針對一些領域去談。

換句話說,只要談好了什麼領域的產品,就在相關產品領域上放寬。

這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實際上,類似的做法等於是蓋上了遮羞布,直接說同意售賣所有高技術產品,會引起一些人士的不滿,就會有很多反對的聲音。

那麼就退而求其次,放寬一些領域的限制,去進行相關的談判。

所有人都知道『時間就是金錢』。

會議結束以後,他們馬上派出了代表,去洽談相關問題,差不多就是個砍價過程。

一些人會提出購買什麼高技術產品,他們就針對性的辯駁,最後一般就是『打折』通過,核心的技術、設備,肯定是不能鬆口的,但一些沒有直接影響的,都可以直接選擇通過。

相關的內容很快談妥。

因為一切都在計畫之中,各領域需求都是準備好的,談判進行的速度很快,其他人也希望快一點完成談判,從而去談最關心的『反重力技術』。

……

『反重力技術』相關的談判,進行了一個多月時間。

這可不是簡單的公開技術,因為反重力裝置包含了理論和技術,還有一些對太空的威脅,肯定要制定相關的秩序、構建負責管理技術應用的組織,等等。

所有參與的人,一起敲定了『反重力技術』相關的協議,隨後就開啟了公開反重力技術的開端。

協議敲定了以後,就一起召開了新聞發布會,首先是給反重力技術做了定性——

「反重力是民用科研領域技術,是一項主要用於未來太空探索的技術!」

民用,是關鍵字。

「任何進行反重力相關研發的機構、企業、團隊,都不允許把反重力技術應用在軍事領域。」

國內對此早有準備。

因為反重力技術,目前最主要就是建造空中堡壘,但空中堡壘不一定對外說是軍事用途,未來可以說是用於研究『可控核聚變』。

一些標準還是必須規定好的,比如非常重要的一條,「任何從事反重力研究的企業、團體、機構,都不得製造直徑超過五十米的大型反重力設備。」

這是擔心影響到太空衛星運作。

其他還有很多的條款,大體上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反重力的研究,影響到衛星、飛機等,也就是為了研究的安全性。

一系列規定的發布,好像大家都知道了反重力技術,實際上,到這時候,理論和技術並沒有公布,因為理論和技術的公布,牽扯到了投入『研發經費』和專利問題。

反重力技術不可能無償的公布出來,談判的時候就說起,投入到大筆的經費,一開口就是上千億美元。

所有人都知道是獅子大張口,但反重力技術太關鍵的,說投入了高額的研發費用,也根本沒辦法辯駁。

研發費,是一定要賺回來的。

如此大筆的費用想要直接拿到,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還是要從專利的角度入手。

所以才會把反重力技術直接定性為民用。

初期也可以公布一些內容了。

趙奕的理論組,把最基礎的光子反重力理論,公開發表了出來。

……

當一切都談妥的時候,趙奕就回到了燕華大學,他早就整理好了基礎的光子反重力理論。

這一部分理論,只能支持『知道光子反重力的數學邏輯』,但想要以此製造出反重力裝置,最低也要繼續研究個五年,製造出來的還是殘次品。

比如,耗費大量的能源支持,只能產生百分之十的反重力效果。

數學邏輯不代表技術。

擁有了底層的數學邏輯,也許需要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遠的時間,才能真正轉化為技術。

反重力相關的國際會議,商定的是把基礎理論公開出來,但並沒有限制在哪裡公開。

所有人都覺得應該是國際級的學術雜誌,或者把內容直接傳給知名的學術機構、國家級的科技部門,但是趙奕可不這麼認為,有了回饋母校的機會,就一定要緊緊的抓住。

趙奕的決定是發表在《燕華大學校報》上。

中、英文,雙版!

趙奕帶著張祁燦去找了相關負責老師,還是個三十齣頭的女老師,叫陳淑雯,也是生命科學學院的副教授。

陳淑雯正坐在辦公室里,見到趙奕馬上驚慌的站起來,「趙大……趙院士!」

「你找,陳老師。」

趙奕笑的很熱情,「你負責《燕華大學校報》工作吧?」

「對,對!」

「我有一份數學論文要發表,決定就發表在咱們學校的校報上。有中、英文雙版,估計影響力會比較大,你看……怎麼安排?」

「啊?」

陳淑雯聽得有點蒙,她愣愣的接過一大疊資料,打開一看標題差點摔倒——光子反重力理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