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主設計結束,審查組到來

趙奕說出了設計想法之後,研發組就針對材料和設計兩方面進行論證。

設計方面還是由孫磊和趙奕負責,另一個參與的人就是周慶,周慶詮釋了什麼叫重在參與,他只是說出了個想法,趙奕針對想法擴展做出了可行方案,他也不懂什麼構造、設計的問題,大部分時間都是做的端茶倒水的工作。

不過趙奕還是讓周慶一起參與,畢竟是周慶提供的想法。

研發來說,想法或者說創造力,才是最重要的,沒有想法就什麼也沒有,周慶只是提供了想法,但有了他的想法才有了設計。

這就是研發貢獻。

材料方面就是由李榮茂和張洪濤負責了,他們需要一起研究什麼材料符合要求,並詳細列出符合要求材料的性能、參數指標等等,他們不只是要列出一種,而是要列出很多種,做一份優缺點的分析報告。

接下來的三天時間,研發組都在做這項工作。

三天時間足夠設計定型了。

最終他們拿出了一個設計和材料都符合要求的方案,敲定了放氣活門的設計方案。

那麼接下來孫磊的設計方案,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沒有解決——

管道問題!

壓氣機處在渦扇發動機的中間位置,距離噴氣口間隔著燃燒室和渦輪組,管道要布置在噴氣口並行的位置,等於是橫跨了半個發動機長度。

這個距離實在是太長了。

因為發動機內層的包皮,需要承受很高的溫度和壓力,最低都是由鈦合金構造的,多上幾個內部的管道會增加很多重量,而放棄活塞所能提供的動力十分有限,即便是運行的時候,能達到主體噴氣口的百分之五,就已經是理論上最高值了。

這個動力其實也不低,因為戰機減速的時候,肯定會大大降低燃料的供給,有放氣活門提供的輔助動力,就能再進一步降低了燃料供給。

但是相當於給發動機增加的重量,設計並行噴氣口的管道,肯定就得不償失了。

歸根究底還是一個設計的問題,但管道並不像是放氣活門,可以採用很精妙的設計彌補其他問題,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長度問題上採用更精妙的設計,也很難起到什麼效果。

當然,方案還是有的。

袁海濤說了個想法,他認為可以直接把排風口放在二級風道中,渦扇發動機並不只有一個風道,內部主風道是發動機動力來源,內部各種部件都是為主風道服務的,二級風道在主風道的外層,設計的目的主要是因為最前方風扇佔據面積太大,而中心的壓氣機佔地面積太小。

戰機飛行速度很快的時候,高速的空氣就無法全部從主風道通行,發動機本身就成為了巨大的阻力,於是就設計出了二級風道以及最外層的三級風道。

當風力升高到一定程度,二級風道的風口就會被打開,空氣可以從二級風到直接通過,同理,風力再高的時候最外層三級風道也會被打開。

如果放氣活門的排風口,直接放置在二級風道的內部,就可以把高壓空氣直接排放到二級風道,順著風道排出到出風口位置。

這個想法直接被趙奕和孫磊否定了,因為高壓空氣排到二級風道,就無法起到增加推動力的作用,之前的設計還有什麼意義?

所以,放氣活門兒的排風口只能放在一級通道內部,最好排出高壓空氣還能起到其他作用,比如進入燃燒室推動燃料燃燒。

「排入燃燒室不可能。」

孫磊直接搖頭,「燃燒室的溫度太高,高溫會順著排風口反衝擊到管道內部,很容易造成損壞。」

趙奕點頭道,「燃燒室不用考慮,我們還是要把排風口,加在噴氣口的邊緣。」

「可以這樣。」

他仔細思考了一下,說道,「重新設計一下主風道外層、二級風道外層,盡量拉近燃燒室邊緣和噴氣口的距離,減少可能增加的重量。」

「我們就試一下~」

趙奕敲定了研發方向,其他人也沒什麼意見,因為他們對於發動機外皮的設計,都完完全全是外行人,就沒有一個做過類似的設計工作。

所以一切都要靠趙奕自己,不過對他來說,這個設計難度並不好,其他人做設計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在擁有足夠多的條件,他可以輕易得到理想的設計結構,只用了一天半的時間,他就拿出了一個設計方案。

這個方案是壓氣機外層設計成弧形,因為兩側的燃燒室很小,壓氣機對燃燒室形成了半包裹的結構,放氣活門的排氣管道,就能直接跨過燃燒室,穿過厚厚的渦輪組外層,抵達噴氣口邊緣位置。

雖然依舊是直線的行進,但管道的長度大大降低,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完全可以設計在內層包皮中,並不需要再額外假設一層材料。

當然了。

因為內層增加了管道,肯定要對相關部分加厚,總重量還是會有所增加。

「只有最初預計的十分之一,而所能提供的動力和穩定性,增重也是可以接受的。」

孫磊做計算後得出結論。

趙奕倒是非常的淡然,他做設計以後就已經知道結果,計算對他來說沒有任何難度,他只是把設計拿給其他人看,象徵性的讓他們提一下意見,讓每個人都增加一下參與感。

最好的結果就是全體通過。

如果有人提出意見也沒有關係,適當的簡單解釋一下,選擇性無視就好了。

到此。

孫磊的設計方案,問題全部被修正。

這一套設計被完全敲定,研發組內部慶祝會,大家都來恭喜孫磊的成功,一套設計能被採納也就代表了成功,周慶也沾了一點『功勞』,他比孫磊還要受羨慕,因為他真的只是說出了想法,孫磊是做了設計並全程跟著做研發,來了崑崙二組後每天過工作超過十二小時,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

趙奕在慶祝會讓大家再接再厲,「我們爭取一口氣把問題都解決,設計出全新的、最頂尖的風扇發動機!」

「這個項目拖了太久的時間了。」

他很認真地說道,「我真想一口氣就做完。剩下的工作也不多了,都努力、加油……」

趙奕對大家的鼓勵是發自內心的,但其他人大多都很不理解。

「項目拖了太久的時間?」

「多久?」

孫磊就疑惑的問道,「據我所知,崑崙二組才剛組建吧?」

周慶道,「你來得晚,趙院士說的時間,應該是從我們運來樣機算。」

「到現在多久?」

「快半年了,我們是年後三月份來的,現在都九月份了!」周慶回答的很認真。

「半年?久?」

孫磊獃獃的聽著都不知道該說什麼。

王屋發動機組是崑崙發動機組分出來的,出來的時候就帶著一大批人和技術,他們做的工作只是在原有的基礎進行修正、改善,結果用了八年多時間設計才定型,後續製造出了樣機,而到了現在距離能裝配戰機,依然還是遙遙無期,感覺最少差上兩、三年。

燕華大學這邊研究崑崙樣機才半年時間,就已經完成了核心的渦輪葉片材料研發,又論證了壓氣機放氣活門設計,成果可以說十分斐然。

但是,完成設計?

「後續還有很多工作,按照這個進度來說,最快,最快,也還要一年時間吧?」

孫磊是按照趙奕的工作效率來計算的,換做是王屋發動機組,別說是一年時間了,再給三、五年能設計定型,就已經可以接受了。

……

孫磊遠遠低估了趙奕的速度,因為他不了解趙奕的工作方法。

接下來是內部葉片設計,包括渦輪葉片、增壓葉片,還有前段的扇葉等等,只要是在主軸上的部件,都是整體進行設計的。

這就必須用到王志國的燃燒室動力論證。

王志國來到燕華大學後,都快成為了被忽略的人,但他的工作動力十足,因為來之前聽說是做1700度以上材料的葉片動力論證,動力組都覺得沒有任何意義,就連他自己也是一樣,沒想到來了沒多久,就聽到說趙奕率領團隊,研發出承受1700度以上高溫的鎳合金渦輪葉片,他的工作頓時就變得非常有價值。

所以王志國的工作一直都非常努力,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也略微彌補了能力、經驗上的不足,拿出了一份還算嚴謹的設計方案。

趙奕接過設計方案後,只用了一個晚上時間,就做出了完善修正。

動力控制方案迅速定型。

趙奕讚揚了王志國的工作,還叮囑給他發一份獎金,等於是一種公開的鼓勵,旋即馬上進入到主軸葉片的設計工作上。

這個工作太複雜了。

主軸是渦扇發動機的設計核心,壓氣機增壓葉片、最後提供動力的渦輪組以及前段的扇葉,都是非常複雜的,崑崙發動機的設計圖中,單單是三種葉片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