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日落長河 第1383章 明軍將歸

且說幕府保科正之主持政務,情報皆匯聚其處,他正在二條城的一間小偏殿聽取「大目付」北條氏長的彙報。

「大目付」又名大名目付,是幕府中負責監視官員、大名的官職,實際上就是情報官,待遇等同於大名。

幕府的憂患很多,因此非常注重情報的搜集,以制人先機,可惜在這一次亂起中收效甚微,北條氏長是保科正之薦舉,新任大目付之職。

他也算是個名人,日本江戶時代前期幕臣。甲州流軍學者。後北條氏一族北條繁廣之子。曾祖父為北條綱成。曾外祖父為北條氏康。1612年父親去世,時年僅4歲。後得到大御所德川家康賞識,賜予500表以供養育。

之後在幕府任職,逐步升遷,他長得很平常,戰力一般,但他的記憶力非常好,得到保科正之重用,上任之後,整頓情報機構,人員重組,已經能夠有效地開展情報的搜集了。

他向保科正之依次報告了各家大名的情況,此時德川家綱召見大名已告一段落,大名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情報也不斷傳來。

德川家綱一夜之間長大成人,如日中天,明軍也沒撤退,哪家大名敢來摸老虎屁股,俱都老實呆著,各忙家事。

他們不搞事那麼倭國就平安大半,北條氏長說到倭皇、公卿、國人眾、一向宗等,皆循規蹈矩。

但社會有流言傳誦,言明軍為幕府撐腰,來了就不走了,幕府將割讓長崎給明國駐軍,幕府將成為賣國賊。

此乃詆毀幕府之言,真正起來並無此事,因此北條氏長問該當如此處置,保科正之心大得很,擺擺手道:「不必理會,其怪自敗!」

明軍會停留在倭國?

保科正之心知肚明,明國對倭國感興趣,但明軍對倭國的食用不感冒,想跑路了!

幕府對於在倭國的明軍是十分「關心」的,上上下下的情報都有搜集,其中明軍對倭國的伙食頗有微詞,很不習慣,如此諒來不會久呆!

原來明軍伙食費用充足,駐紮倭國,卻是有錢也花不出去。

當時倭國出產實在貧乏,水稻缺肥,顆粒不整,食之如蠟。

水果缺乏、蔬菜不多,雖說倭人極力供應,但五萬明軍都是大胃王,只要可能一人一天一斤果蔬不在話下,給倭人的壓力沉重,駐地附近皆被掃蕩一空,物流又不行,吃得果蔬漸漸供應不上來。

倒是海產品供應充足,然而吃海產品多,還需要吃牲畜之肉。

可惜倭國哪有什麼牲畜給明人來吃,就算有,也不多,他們的山林出產的飛禽走獸,就算打光光也不足以供應明軍的伙食。

倭人對於明人的大胃瞠目結舌,而明人則對倭人的小碗小件菜肴吃不飽。

倭人的伙食做得皆為精緻,餐具也不大,一小碗一小碗的,倭人節儉,就算是富豪吃食,不過十碗足矣。

而明軍的年輕小夥子,這樣的碗食來一碗就吞一碗,吃上百八十碗,不在話下!

五萬軍隊,當中至少過四萬的後生,一起開動,可憐倭人哪有這麼多的吃食,他們覺得奇怪,明人這麼有錢,卻似餓鬼投胎?

明人則大覺晦氣,在倭國居然吃不飽也!

顏常武大力發展經濟,當中就有肉類保證,

這些看似小事,實則大事,保科正之明白到明軍不會有心在倭國駐軍。

事實上,中華八個小跟班,明軍並無駐紮,只有東南國在琉球駐軍,乃國王尚氏情意殷殷延請東南國駐紮了一支艦隊,租了座海島給艦隊,東南軍在島上開了養殖農場,養豬牛羊加雞鴨,方保證了艦隊食用。

那是支小艦隊,人數不到五千人,在倭國的明軍過五萬人,豈能保證供應,至於運輸艦補給,海途迢迢,成本巨大,又不是去打仗搶地盤掠奪財貨,不可能用海運補給!

吃都吃不飽,明軍必不久呆久。

北條氏長離開後,保科正之想了想,派侍從去請楊天生吃中午飯。

楊天生欣然而來,就在殿上開宴,倭人大廚做上十來道精美菜肴,兩人都是體面人家,乃細細地品嘗。

飯畢飲茶,保科正之詢問道:「聽聞貴部收攏隊伍,打包東西,可是準備班師回朝,凱旋而歸?」

「正是,叨攏多日,是該回去的時候了!」楊天生坦然道:「要走,要走,此間事務了,大明北方事務還需要處理,得回去了!」

保科正之惋惜道:「楊公博學,不能早晚請益也!」

他心生感慨,與他對面坐的的楊天生,年輕時本是海盜出身,在外則掛以海商的身份掩飾。

豈料他撞大運,隨著顏常武的進步而不斷提升,竟成為大明內閣次輔,乃大明文官階層中的第二條好漢,換以前簡直不可想像。

大明內閣!

保科正之是個知華派,清楚內閣的分量,但楊天生坐上此位,還真的有足夠的本事!

尤其是其從一個殺人放火的海盜轉職為經濟學家,主持大明的經濟發展,跨度之大,難以想像。

楊天生說起經濟來那是頭頭是道,他也不作保留,保科正之受益非淺,計有:

總路線是大力發展人口,發展經濟。

農業:農作物生得好,全靠水與肥,這水說得輕巧,實際不容易,當楊天生說起大明全國有超過一萬座的水庫時,保科正之聽得已經說不出話來!

一萬座水庫!

雖然大部分都是小水庫,可是有了這些水庫儲水,則旱時可放水,農作物就有了生機,從而確保收成。

保科正之羨慕道:「有了水庫,大明無災矣!」

還有牲畜家禽業興旺,提供了大量的肥料,農作物生得好,拿明國進口的大米與倭國出產的大米一對比,明國大米顆粒飽滿,營養豐富,明顯在倭國大米之上。

至於經濟,更是全面開花,說到中華各行各業之興旺,保科正之羨慕加妒忌,因為倭國的資源實在匱乏,人多地少,有些金銀銅而已,其它的礦產資料幾乎什麼都缺!

他與楊天生探討過倭國的發展之路,滿滿的都是絕望,不外乎是建設水利設施,利用荒地種果樹及增加放牧,以及動用更多的人口去開礦而已,能頂了什麼事!

其實,在保科正之心目中,大明才是倭國的出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