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御案前看著顏常武奏摺的永明帝朱由產,被震得外焦里嫩的。
顏常武對大明王爺們痛下狠手,要求改變皇子皇孫的封爵制度!
明太祖之初,定製襲封: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均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均視二品;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從一品;孫輔國將軍,從二品;曾孫奉國將軍,從二品;四世孫鎮國中尉;從四品。五世孫輔國中尉,從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從六品。
初親王歲祿定為五萬石,後定減親王歲祿為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將軍三百石,奉國將軍二百石。另有大量賜田,有的親王竟至數千上萬頃。
可概括為「生得越多越光榮」,皇子皇孫分鎮地方,佔用了大量的資源,給朝廷造成沉重的負擔。
顏常武準備推行的新一套皇子皇孫的封爵制度,其實是仿照了他見識過的相對成功的清朝的封爵制度。
實行封藩建國,強調「一統」天下,有功封、恩封、考封之別。
功封是有特殊功勛的被封為親王,人數極少,可以世襲罔替;
恩封是國有大慶時對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
考封是按世系依次降等,父親是親王,兒子就變成了郡王,如此遞減,以至降為不入等級的「閑散宗室」,與老百姓沒有什麼差別。
對王爺們其餘各子的封爵都減一級。例如,原來親王嫡子以外的各子皆可封為郡王,今改為鎮國將軍。
通過上述制度,確保宗室的繁衍速度和數量少,高級宗爵數量受到限制,擁有親王、郡王銜的較少。
新的親王、郡王將自朱由產起開始封出。
採取了新人新辦法,舊人舊辦法的方式,已有的王爺們,則他們還可保留封地,但不再是世襲罔替,親王的下一代的都是郡王,除非他們對國家立有大功。
做事講究師出有名,顏常武以新朝新制度為由,朝廷面臨內憂外患,必須改革,「祖宗國法不可變」的事情在顏常武是不可能發生的。治國之道,應該隨世而移。法既積久,則弊必叢生,所以『無百年不變之法』。
過往的封爵制度是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所訂,推行下來弊病叢生,得改!
變成非常激進的封爵制度,朱由產看著一臉堅決的顏常武,無語地向左右揮揮手,他們都退了下去,只留下朱由產和他的便宜女婿。
「看來這份奏摺,朕不同意也得同意了嘍?」朱由產問道。
「陛下聖明!」顏常武回答。
「你還真的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朱由產嘆了一口氣道:「朝廷還沒建立一年,人心未附,你何必這樣等不及呢。」
他試圖勸說顏常武道:「皇朝的封爵制度,確實問題多多,但此時改進,未免操之過急。」
「臣並不怕那些王爺們,他們真要動手,正好給我一個動手的理由。」顏常武露出猙獰地道,旋即平靜道:「此乃一石二鳥之策,也是做給手下人看的。」
「我不怕王爺們,我只想我的部下們對我更忠心,只要有了他們,我一定勝利!」顏常武自信地道。
「好吧,朕將明發上諭,你給朕也準備好『船票』。」朱由產無可奈何地道。
這下顏常武樂了:「陛下,要是他們造反成功,你是皇帝,政權不就真正回到你的手裡了,何必要跟我跑路呢。」
顏常武的「船票」之說很出名,意思是他在大明亂搞一氣,萬一頂不住就逃跑,坐船回台灣,有船票分給那些忠心於他的臣民們。
「你既然能夠為孫文正報復,為人還是穩妥的,想必不會負朕,至少朕會有一個好下場,可能象山陽公那樣活得久哩,至於真要是給他們打進南京來,朕若留下來,三日之內,朕會暴病而亡!」朱由產看得很清楚地道。
山陽公,即被曹操廢掉的漢獻帝,雖然失國,但在他的封地內得到了曹魏政權的禮遇,曹操乃至於曹丕都對他不算苛刻,他向皇帝曹丕奏事不必稱臣、接受皇帝詔書不用下拜,還可以用皇帝的禮儀祭祀天地與祖宗,甚至連山陽公死後,葬禮採用漢天子的禮儀。
所以顏常武用外王內聖之策,得到了臣民們的擁護,連被他當成了傀儡的朱由產也對他有信心!
……
朝廷明發上諭,傳曉永明國內四境,震驚了明朝宗室和社會各個階層!
這、這、這也太猛了吧!
大家都慨嘆顏常武簡直是個愣頭青,大明百病叢生,哪有這樣開藥方的。
明朝現在新朝確立,人心未安,應該收斂人心,待到時機成熟,再行改革。
比方說,顏常武來個北伐,消滅了順逆,收回北京,則他聲望大漲時,他進行改革,則阻力小得多。
當然,顏常武在詔書發出之前,肯定也做足了準備,著忠於他的文武們做好準備,預備著明朝宗室們揭竿而起,立即血腥鎮壓,同時大撈一筆。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明朝的那些宗室們是如此之慫,詔令到達各地王府,皆受詔!
讓想看熱鬧的人失望,讓磨刀霍霍想「宰豬過年」顏常武的大為失望!
「姚閣老,情況怎麼樣?」顏常武問起來。
「百官中上奏摺的官員勸諫寥寥無幾,王爺們看起來安靜,無人反抗,看來我們要請殿下吃飯了!」已被拜為內閣首輔的姚明敬遺憾地道,不由地想起了內閣會議上,諸位閣老的看法都是殿下過於激進,而殿下力排眾議,認定社會必定風平浪靜。
現在果真如此!
那是自然的,顏常武不由得冷笑,想起平行空間歷史上北虜南下,大明的王爺們、仕大夫們爭相投降的德性,明擺著顏常武想要對付他們,殺他們的頭,抄他們的家,流放他們的家人到東南亞,所以無一例外地,那幫傢伙們統統慫了!
甲申年的大明歷史,在一片亂鬨哄中落下了歷史的帷幕,迎來了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