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章 上下通吃

見觀眾如此之多,院線為了賺錢,當然也很願意播放《羅馬假日》,順帶還能獲得青木集團和眾多權貴的友誼和好處。

這才有了當天觀看人數超過200萬,並且9成都是大城市的觀眾。

而等到宣傳的發酵期一過,島國中小城市的觀眾開始也關注到媒體的宣傳,觀影人數肯定還是來一波大爆發。

至於英格蘭那邊,電影大賣不僅引爆了媒體和民眾,更讓好幾家企業興奮的都想跪在李長亨的腳下。

安妮因為聽取了李長亨的勸告,這些年以來本身就是最親民和最受歡迎的王室成員。

所以很多平時不太關心王室的英格蘭人,這次也有了去電影院看看安妮演的到底如何的想法。

加上李長亨的加成,有統計表示觀影人數直接破百萬。

而且因為英格蘭票價一直就比其他國家的票價高的關係,換算成美金後,達到了440萬美金左右。

安妮更是因為一部電影,瞬間成為全英格蘭比任何人都要出名,甚至影響力都大增的名人。

無數英格蘭媒體想採訪她,卻找不到接觸的機會。

頓時讓王室成員,還有那些和李長亨、安妮關係不錯的貴族們,成為香饃饃和說客首選。

可惜真正能接觸到李長亨和安妮的人,真沒幾個。

反倒是鑽石集團倒是藉助李長亨是公司股東,直接找上他和安妮。

開出安妮一人代言的話,每年200萬英鎊,並且每年都提供一整套鑽石首飾,合同期限5年超規合同。

而要是李長亨和安妮一起出境,不僅每年500萬英鎊還能商量,甚至鑽石集團希望合同一簽就簽10年。

李長亨對此直接嗤之以鼻。

總額5千萬英鎊的合同,可以說創造了這年代最瘋狂的代言合同。

只要消息穿出去,百分百能嚇死普通人和媒體。

但每年5百萬英鎊,就想綁定自己,李長亨可沒那麼便宜。

更別說,他已經打定主意暗中吸納更多的鑽石集團股份。

當年鑽石集團為了限制自己,就給出了5年內不準增加股份的條款。

李長亨相信鑽石集團的股東們不傻的話,那份代言合同里,百分百會有限制自己收購股份的條款。

所以他才不會因小失大。

安妮同樣想都不想就拒絕了。

第一是相信李長亨,第二則是安妮同樣看不上鑽石集團的開價。

原因很簡單,光兩人在電影騎行的那種踏板小摩托,還有兩輛公路自行車,在電影上映之後,隔天自行車的銷量就暴漲了10倍。

摩托車則僅僅只是倫敦,一天就賣出300輛,搞得安德魯開始擔心工廠的生產,跟不上銷量。

而生產摩托的公司,就是李長亨和安德魯合夥建立的公路和比賽專用自行車公司。

只要摩托車的銷量過10萬輛,自行車的銷量過10萬輛。

李長亨自動獲得自行車公司20%股份,瞬間超過當年出錢最多,並且管理了7年的安德魯,達到60%的股份。

安妮則同樣獲得公司的10%股份,但安德魯肉疼的同時,又痛並快樂著。

因為可以預計的是,光摩托車的銷量就能讓公司的市值暴漲好幾倍,更別說知名度的增加,公路和比賽專用自行車,同樣會迎來銷量爆發期。

從一家市值不超過1千萬英鎊的小公司,變成市值過5千萬,甚至上億英鎊的自行車和摩托車行業領頭羊,或許僅僅只時間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摩托車和自行車的數據都是10萬輛,完全是因為公路自行車比摩托車還要貴。

可以說摩托只是工具,而公路和比賽專用自行車則是富裕家庭的玩具。

加上電影里出現的相機、啤酒、紅酒、服裝、珠寶、汽車,全都和廠商簽訂了合同。

除了一筆不高的出鏡費用外,合同里還明確寫著,按照事先商量好的銷量數據外,超出的那部分銷量,李長亨和安妮都能拿到10%的銷售額。

光這份合同,預計就能讓李長亨和安妮收穫至少千萬英鎊的費用。

至於為什麼是英鎊,完全是因為拍電影之前,沒人能預料電影會大爆。

反而是更多人並不看好。

所以這些贊助公司全都是英格蘭那邊,願意花幾萬、十幾萬英鎊討好李長亨的各個貴族們。

反正錢不多,自己公司的產品又能在電影里出境,更能維護好和李長亨的關係。

而李長亨則機靈的主動降低出境費,卻一定要在合同里寫上10%銷售額做回報的條框。

對幾家英格蘭公司來說,既然李長亨按照各家公司,去年的銷售數量來做起點,那麼賣的越多,他們也賺的更多。

當然不介意和李長亨簽銷售分成合同了。

甚至僅僅只是電影的名字,都已經有公司願意買斷,用來命名自己新出的產品。

而且,不止一家公司打電影名字的主意,就連安妮母親都加入競爭的行列中。

一想到安妮和她母親、祖母、還有查邇斯、安德魯開的化妝品公司,新出的面膜就叫『羅馬假日』,李長亨就有些好笑的同時,又覺得新面膜或許會賣的非常不錯。

經營的好的話,這家叫『羅馬假日』的化妝品公司,說不定真能成為奢侈品巨無霸。

好在這家公司,安妮佔大頭,要不然李長亨肯定會心裡不平衡。

所以,面對鑽石集團500萬英鎊的報價,李長亨和安妮當然不可能答應。

即便這價格要是傳出去,肯定會引爆媒體和民眾的情緒,但比起股份,僅僅只是拿錢實在太低級了。

而意達利首日過200萬美金的票房,就顯得有些再正常不過了。

畢竟這部電影不僅拍的是羅馬,安妮還在很多場合親口說過,自己最難忘的城市甚至不是倫敦,而是羅馬。

加上之前因為電影的拍攝,吸引了無數遊客去羅馬旅遊。

無論是意達利人的自豪感,還是為了利益,整個意達利上上下下都在為電影做宣傳和自發的走進電影院觀看電影。

要不是電影院的數量限制了觀影人數,說不定票房翻一倍都沒問題。

而電影拍出來的效果,也超出了絕大部分人的預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