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訴諸武力 1 西線的勝利1939.9.3—1940.6.25

德軍對波蘭的入侵進展迅速。手持長矛的波蘭騎兵根本不是德國坦克的對手。只經過一次陸空的集中打擊,守衛者便被打垮。被空中的戰鬥機、轟炸機和尖聲怪叫的俯衝轟炸機嚇得魂飛魄散的波蘭地面部隊,很快便被有重型自動推進炮和坦克支援的150萬德國陸軍打散。造成巨大破壞的還是這些強大的所向無敵的裝甲部隊。他們衝破一切防禦,席捲後方。閃電戰不但嚇壞了受害者,也使外國觀察家喪膽,因為它標誌著戰爭藝術的一個轉折點。至9月5日上午,波蘭空軍已被消滅,為「走廊」而戰的戰鬥宣告結束。兩天後,波蘭35個師中,大部分不是被消滅便是被包圍。

希特勒把專列稱為「元首司令部」(約德爾將軍的指揮人員仍留在柏林),他密切地注視著戰爭的發展。他只要一穿上軍服,生活方式便大大改觀。他儼然是大戰中的前線的老兵,把「元首司令部」搞得簡樸到甚至有點苛刻。他的新座右銘是「司令與士兵同甘共苦」。每天早晨,在向施洛德小姐口述當天的命令後,他便帶上手槍和皮鞭向戰地出發。只要天氣許可,他便坐敞篷車,好讓僕人和副官向士兵們扔紙煙,也好讓士兵們認識他是誰。使隨行人員目瞪口呆的是,他竟孜孜不倦地研究各次戰鬥的最微小的細節。例如,他會花上幾個小時去視察伙房和飯廳,強令軍官吃士兵的伙食。這種養生之道很快便結束了,但對於戰場上的一切事務他仍興趣盎然——只有一件事例外。當施蒙特將軍要他給第一列車傷員講講話時,他拒絕了。他承認,他們受苦的慘象他受不了。

正當單方面的戰爭快要結束時,「元首司令部」里突然來了個不速之客——弗里茨·赫塞。他報告說,在倫敦的德國官方代表團,不但受到英國高級官員而且也受到普通群眾的友好送別。大使館外一群人曾喊道「聖誕節再見」。赫塞來波蘭也是出於個人的關心,他明白,由於力主和平,他已失寵。然而,目前深得希特勒信任的赫維爾卻向他保證,元首曾真誠地要與英國人談判,促使他入侵波蘭的是德國僑民受暴行所害的那些報道。赫塞不相信入侵令是在一怒之下發布的。「是的,毫無疑問這就是根源。」赫維爾堅持己見,「他很快便後悔了,他不該受脾氣主宰。」在入侵開始後,他允許赫塞與霍拉斯·威爾遜勛爵進行談判的原因也在於此,「是的,希特勒想必會說:『大家向後轉!開步走!開步走!』」

「我的天呀,」赫塞痛苦地喊道,「難道沒有人可以向他說明,獨裁者可下令:『大家向後轉!開步走!開步走!』議會國家要取消經過長期周密考慮後的戰爭決定是絕不可能的嗎?他怎麼能想出這件事來?我一再警告,英國有一伙人主戰,張伯倫的外交政策一垮,主戰派必然得勝。這份報告難道沒有人讀過嗎?」

沉默一陣後,張皇失措的赫維爾承認,元首對民主國家的工作程序有個相當奇怪的概念。「在我向元首解釋張伯倫在下院發表的聲明時,他對我嗤之以鼻。他就是不相信它。不過,用不著害怕。與此同時,他已認識到你的報告是正確的。但看在老天爺的分上,你可別利用這點。最使元首發怒的是,別人對了他錯了。」

英國固然令元首關切,但他更關切的卻是蘇聯不願意參與進攻波蘭——因為西線無戰事。顯然,斯大林是想坐享其成,等待最後時刻,以便把紅軍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直到9月17日凌晨2時,斯大林曾親自通知德國駐莫斯科大使,說蘇聯紅軍將在數小時內越過波蘭邊界。當地時間凌晨4時,紅軍越過了波蘭東部漫長的邊界。有一處地方,波蘭邊防兵團的士兵們發現,在清晨大霧中,有一隊拉著士兵的馬車。「別開槍,」紅軍戰士喊,「我們是來幫你們打德國人的。」邊防軍戰士糊塗了,竟在領頭的俄國車上插上白旗——這樣,蘇聯人便大搖大擺地通過了許多地方——未遭一槍一彈的還擊。波蘭東部便這樣陷落了。

里賓特洛甫直到上午8時才醒來。當他得悉施密特讓他熟睡了3個小時時,他生氣地喊道:「德軍和俄軍正彼此迎面衝去,可能會發生衝突!全怪你太懶,不把我叫醒!」施密特想讓他安靜下來,提醒他說,已豎起了一條分界線。但是,滿臉泡沫的外交部長,揮舞著刮臉刀,繼續在發火:「你擾亂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搞那些事情你經驗不足!」真正令里賓特洛甫發怒的是,由於人手不足,時間的耽擱,竟讓戈培爾而不是他的辦公室向在柏林的外國新聞記者發布消息。

現在,唯一的角逐發生在勝利者之間。俄國人入侵的第一天還未結束,兩個盟國便在公報的措辭上——該公報千方百計地使波蘭的被征服成為合法——爭得臉紅耳赤。斯大林反對德國的草案(「它把事實講得太坦率了」),然後親手起草俄國的文本。希特勒剛屈從於這個文本,斯大林又拿出一個重要得多的文本:徹頭徹尾地瓜分戰利品、把波蘭人象徵性的獨立都被剝奪掉的文本。從表面上看,俄國的建議是有利於德國的,但希特勒懷疑滿腹,足足拖了4天,里賓特洛甫才被授權簽署此文件。

為新條約開始談判,德國外交部長於9月27日下午5時50分抵達蘇聯首都。這個時間似乎是良辰吉日,因為華沙剛向德國武裝力量投降。後來,里賓特洛甫收到柏林的一份警告,說蘇聯很快就要進攻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所以,里賓特洛甫是帶著恐懼的心理於當晚前往克里姆林宮的。那時,他已確信,斯大林將向他提出一項誘人的建議,但又害怕付出過高的代價。晚10時,會議開始了。不出所料,斯大林建議將維斯杜拉河以東的波蘭領土全部割給德國——它包括了波蘭大部分有人煙的土地。作為報答,他所需要的是第三個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

長達3小時的會議結束後,里賓特洛甫用電話向元首做了報告。他說,斯大林的建議有個非常吸引人的特點,那就是,在控制了大多數人口後,「波蘭的民族問題將按德國認為合適的方法去對待」。

斯大林了解希特勒。除了需要與蘇聯繼續維持友好關係外,元首是不會不要控制這塊猶太人的滋生地的機會的。他授權里賓特洛甫簽署了這項條約,並將最後一個波羅的海國家拱手交給蘇聯。為了讓東部無後顧之憂以便對付西方,他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從表面上看,它像機會主義的另一例:為了目前而犧牲將來。但是希特勒堅信紅軍有弱點,想來他必覺得他能用武力奪回在紙上放棄的東西。在次日的最後談判中,蘇聯人硬要里賓特洛甫打電話給希特勒,要他肯定地批准這項條約的全部內容。希特勒准允了這項條約。不過,里賓特洛甫覺察到,他是多少帶有疑懼批准的。「我要建立穩固和緊密的關係。」他說。當里賓特洛甫將這些話告訴斯大林時,斯大林言簡意賅地回答說:「希特勒很精明能幹。」

9月29日凌晨5時,莫洛托夫和里賓特洛甫二人在條約上籤了字。斯大林大喜。里賓特洛甫說,蘇德兩國永不再打仗。這句話帶來一陣難堪的沉默。末了,斯大林回答道:「理應如此。」由於斯大林語調冷靜,措辭特別,里賓特洛甫連忙向翻譯要求證實。斯大林的第二句話也同樣含混不清:當里賓特洛甫問道,蘇聯人是否願意超出友好條約的範圍,在未來與西方的戰鬥中與德國締結同盟條約,他所得到的答覆是:「我永不允許德國變弱。」由於這句話說得非常自然,里賓特洛甫便認為,這句話表達了斯大林的信念。

回到柏林後,里賓特洛甫仍在琢磨斯大林的這兩句話。希特勒對此尤其關心,把斯大林的話解釋為:他們之間的哲學鴻溝太深,無法填平,兩國間必起爭端。只在那時元首才解釋說,他之所以要在立陶宛問題上做出讓步,是因為他要向斯大林證明,「他的意圖是要一舉解決他與東西鄰居的問題,從一開始便建立真正的信心」。里賓特洛甫如同理解斯大林的話一樣,也按字面理解元首的話。他依然相信,希特勒是真心誠意要向蘇聯人尋求諒解。

正當蘇聯準備接管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東部時,希特勒則把波蘭的其餘部分變成巨大的屠宰場。他已下令將來自帝國的猶太人集中在交通方便的波蘭城市裡。目標「最終解決,將需要一些時日」——9月21日,海德里希向黨衛隊指揮官們解釋說。他所說的系指滅絕猶太人——在許多黨的高級官員中,這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正當這些可怕的準備工作進行時,5個被稱為「特別小組」的屠殺隊對波蘭的知識分子、牧師和貴族進行了一次「大掃除」,從而加快了這些準備。相對而言,希特勒對波蘭人的仇恨,其根源並不久遠。他深信,在過去幾年中,波蘭對日耳曼少數民族犯下了眾多的罪行。「數以萬計的日耳曼人被帶走,受到虐待,並遭殘酷殺害。」9月19日,他對但澤的一群游擊隊員說。「變態狂的野獸發泄了他們的變態天性——而這個民主的、篤信宗教的國家卻在袖手旁觀,連一聲也不低吠。」但是,他接著說,「萬能的上帝已經賜福給我們武器。」現在,他可以報仇雪恨了。至中秋,約3500名知識分子(希特勒將他們看作是「波蘭民族主義的傳播者」)已被消滅。「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