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和?戰! 毫無勝算的國力對比

日美矛盾無法調和,戰爭已經不可避免,打起來已變成了一個時間問題。現代戰爭歸根結底是國力之爭,我們將通過一系列枯燥無比的數字來說明美日雙方存在的全方位差距,日本對美國發起的這場戰爭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可以說,米內光政、山本五十六、東鄉茂德、賀屋興宣、野村吉三郎等清醒派人士之所以堅決反對與美國開戰,並不是因為他們多麼崇高、多麼偉大、多麼愛好世界和平。以米內光政為例,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國內的強硬派急於擴大與中國的戰事。儘管最初米內保持了矜持,但並沒有看見他上躥下跳地反對戰爭,甚至最後也贊成將戰事擴大,還強烈要求出動海軍,佔領了中國的海南島。在他們眼中,國力貧弱的中國想欺負就欺負一下,沒啥大問題。但對於強大的美國,他們很清楚兩國國力有著巨大的差距,一旦開戰,日本沒有任何獲勝的機會。

從19世紀末超越英國一直到今天,美國在經濟實力上一直是無可爭議的世界老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地位尚不十分顯赫。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一些老牌帝國如英國、法國的迅速衰落,美國無可爭議地坐上了西方世界的頭把交椅。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樣讓蘇聯崛起,於是冷戰開始。20世紀80年代,蘇聯解體,美國變成了吆五喝六的世界警察。此按下不表,回到正題。

先從現代戰爭所需的最重要的物資石油說起。日本實施南方作戰的終極目標是荷屬東印度,因為那裡有日本人垂涎三尺、夢寐以求的寶貴石油。戰後有日本史學家說:日本為了石油而發動戰爭,又因為沒有石油而輸掉了戰爭。儘管我們清楚即使有了石油,日本也不可能最終贏得戰爭,但至少說明在日本人心目中,石油是他們最後戰敗的關鍵因素。可謂成也石油,敗也石油!

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1930年,美國的石油產量就達到了12311萬噸,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就出產全球2/3以上的石油。美國的石油產量超過了日本200倍。當時世界上其他重要石油產區的產量為:蘇聯1850萬噸,墨西哥698萬噸,東歐的羅馬尼亞和匈牙利648萬噸,中東616萬噸,荷屬東印度800萬噸。戰前日本每年的實際需求量為480萬噸,開戰時的石油儲備是800萬噸。如果能夠佔領荷屬東印度並佔有那裡的石油,日本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石油的供應問題。

但這馬上就帶來了一個死結。當時日本燃油的80%依賴於最大的潛在敵人美國,高級燃油如航空汽油,依賴程度更是超過了90%。日本為了自給自足,去奪取荷屬東印度的石油,又勢必導致與美國的戰爭,真是糾結呀。

要說日本為了在本土和佔領區尋找到寶貴的石油資源,也是煞費苦心。前文提過,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爾在他的《最終戰爭論》中,曾經提議要入侵併佔領中國的山西。這並不是石原有多麼仇恨閻錫山,唯一的原因是石原認為山西那一帶可能有日本急需的石油。石原畢竟只是謀略家,而不是地質學家,他的判斷是錯誤的。今天我們知道那裡確實沒有油,倒是有煤和很多煤老闆。

用石油取代煤炭為動力燃料是當時的海上霸主英國人的功勞。1910年,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組織在英國格林尼治海軍學院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的結論是石油燃料可以使艦隊的航速提高至25節。這是20世紀人類取得的最重要的技術進步之一,與蒸汽船淘汰帆舟、航空母艦把戰列艦從海上霸主地位拉下來一樣,是在世界海軍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劃時代大事件。從此以後,煤炭就逐漸退出了海運航行的舞台。

日本是典型的貧油國。20世紀30年代,在日本管理的範圍內,具備石油開採價值的地方也有一些。包括本州島北部的秋田、新潟,庫頁島的南部,中國台灣的中央山脈以及北海道地區等。據1930年的數據說明,當年日本的石油產量為本州島22.6萬噸,庫頁島19.3萬噸,中國台灣3.2萬噸,北海道7500噸,合計45.9萬噸。日本也曾在中國撫順利用油頁岩提鍊石油,但成本高、產量低,質量也滿足不了實際要求。總數只有數十萬噸的石油,對於日本來說,在和平時期正常使用都遠遠不夠,更無法滿足中國戰場對石油的大量需求。日本只有走上對外尋找石油的道路。

20世紀20年代末,曾經盛傳在中國東北發現石油的跡象,日本人於是下定決心要在這一地區尋找石油。當時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高橋純一教授是公認的石油專家,他的石油生成理論是所謂的「海底腐泥起源說」。根據這一理論,日本將找油重點放在了遼寧的南部,原因是這裡靠近海邊,而位於松嫩平原中部的大慶,理論上是「貧油」地區,所以不作為重點找油地段。當時駐紮在哈爾濱附近的日本陸軍航空隊的飛行航線就在大慶上空,飛行員經常看到草甸子的水面上漂著黑色的油膜狀漂浮物,便向負責尋找戰略資源的「滿鐵調查部」通報了此事。「滿鐵調查部」回答也很乾脆:「那個地方根本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條件。」

實際上,日本「滿洲石油公司」曾在大慶油田的邊緣地區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來的是黏稠的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以當時日本的技術條件,發現並開採大慶油田也存在諸多難點。日本最後索性放棄了在滿洲繼續找油的計畫。

油找不到,可以自己造。日本在1937年制訂一個人造石油計畫,又在1940年制訂了《第二次人造石油製造振興計畫》,主要技術是德國人提供的。計畫很宏偉,結果很可憐。原目標是在1945年達到年產量450萬噸。實際上,在產量最高的1943年也才僅僅是20萬噸,人力、物力、財力倒是投進去不少。看來這條路也不可行。

前文提及,日本人還是希望通過外交手段來取得荷屬東印度的石油,但是由於荷蘭的態度強硬最後未果,那就只好使用武力了。

石油很重要,但不是有了石油就能打贏戰爭。科威特石油多,一夜之間就被伊拉克給滅了。伊拉克石油也不少,最後薩達姆還是被美國人生俘。打贏戰爭,需要的是強大的綜合國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果按絕對值來計算,美國所有的戰爭花費超過了其他國家的總和。有錢才能花,美國的巨大花費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

1939年至1945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從800億美元快速上升到2600億美元,在6年間增長了3倍多。在所有的交戰國中,美國是唯一有能力在一項從未測試過的武器技術中一次性投入超過20億美元的國家,並且沒有任何人能夠保證對這個計畫的投入能夠開花結果,那就是著名的「曼哈頓計畫」。美國對重型戰略轟炸機B-29的專項研發費用,也超過了10億美元。即使自身參與了戰爭,美國還能同時給蘇聯、英國、中國等在內的眾多同盟國提供軍事援助,美國的軍事工業為同盟國提供了近2/3的軍事裝備。連斯大林都在德黑蘭會議上公開承認,「如果沒有美國的強大生產力,我們就會輸掉這場戰爭」。即便如此,美國的國防開支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也從未超過40%。同樣,在1944年,日本的戰爭支出就佔到了國民收入的76%,國民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相對於美國的地大物博,日本是個自然資源十分貧乏的國家。下列一組數字就可以顯示日本當時根本不具備與美國進行長期大規模戰爭的資源條件。開戰前夕,日本國內重要工業原料產量占其總消費量的比例分別是:鐵礦石,16.7%;鋼,62.2%;鋁,40.6%;鹽,31.3%。雖然所消費的煤有90%以上都是國內所生產,其中絕大部分來自在中國所佔領的廣闊地區。其中還缺乏可供鍊鋼之用的焦煤。至於某些戰略性金屬,比如鎳,日本也完全依賴輸入。日本雖能煉鋁,但其原料鋁礬土必須依靠進口。鋼鐵是戰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資,日本雖已有相當規模的鋼鐵工業,但冶金技術還比較落後,對於製造武器或精密機器所需要的特種高級鋼材,始終無法生產,其唯一來源仍然是從美國輸入的廢鋼鐵或成品。

早在1941年參戰之前,美國未經充分動員的軍事工業就能製造出價值45億美元的武器。由於此前已經擴大了對中國的戰爭,此時日本的軍工企業已開足了馬力,也僅僅製造出20億美元的武器。雙方的比是2.25∶1。兩年之後,1943年,當美國的軍事工業開始全速生產時,這個比很快就達到了9∶1。不說老美,即使是已經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國,與日本的比也達到了3∶1。作為同盟國主力的美、英、蘇三國,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建設起大型的軍械庫,而軸心國的德、意、日就做不到這一點。

簡單看看美日雙方主要經濟數據的對比。

國土面積:美國937萬平方公里,日本38萬平方公里(不含殖民地)。

人口:美國13216萬人,日本7314萬人。

工業總產值:美國2000億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