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北進?南進! 野村出使

1941年2月初的一天,夏威夷珍珠港太平洋海軍基地,兩艘美國驅逐艦懸掛彩旗,鳴樂駛出軍港,以海軍特有的禮節歡迎來自遠方的尊貴賓客,來賓就是新任日本駐美國大使的海軍大將野村吉三郎。

對於野村先生,大家應該並不很陌生,他在10年前的淞滬抗戰中就已經亮過相,當時的職務是海軍第三艦隊的中將司令官。和重光葵、植田謙吉一樣,野村也在上海虹口公園舉行的慶祝儀式上,被朝鮮義士尹奉吉扔出的炸彈炸傷。不同的是,那兩位都是丟了一條腿,成了金雞獨立,而野村則被炸瞎一隻眼,變成了「獨眼龍」。回到日本不久,1933年,野村因戰功晉陞海軍大將,達到了其軍人職業生涯的最高峰。1937年,野村退出現役。在阿部信行擔任首相時,野村曾短期出任過外務大臣,試圖協調日美關係,因軍部的強硬最後無果而終,後隨著短命的阿部內閣的倒台再次賦閑。按一般情況來說,已經64歲的野村,今後也就是在家裡抱抱孫子,享受一下天倫之樂,這輩子基本也就那樣了。

1941年前後,日本在遠東採取的一系列動作,導致美日關係不斷惡化。頭一年冬天,美國已經開始有計畫地從日本撤僑。1941年新年剛過,美國就正式開始陸續撤走駐日使館工作人員的家屬。2月,位於東京的一所美國學校因為缺乏生源被迫關閉。在此期間,日本出版了一本預測未來日美戰爭的書,書的結果當然是美國被打得很慘,日本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本書一個月內就賣出了5.3萬本。太平洋上空日益緊張的氛圍給了野村再次出場亮相的機會。

新年伊始,1941年1月1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召集國務卿、陸海軍兩部部長及參謀首長等大腕開會,研究決定針對太平洋地區的緊張局勢美國所應採取的基本戰略。會議的主要觀念由海軍作戰部部長斯塔克海軍上將提出,斯塔克在美國高層中是有名的親英派:一旦美國參加戰爭,其首要目標應為擊敗德國,美國應立即集中全力在大西洋方面發動最大攻勢,而在太平洋方面則應暫取守勢。美國做出這些決定,有這樣幾方面原因。

首先,德國已經控制了歐洲的大部分領土,並開始派出水面艦艇和潛艇破壞大西洋上的交通線。美國的經濟發達地區都位於東海岸,羅斯福認為這對美國將是最直接的威脅。羅斯福還擔心德國會進一步干涉拉美事務,作為美國後院的拉美是萬萬不能起火的。坊間甚至有消息說,希特勒準備在擊敗英國之後利用英國強大的海軍力量越過大西洋在南美登陸,佔領南美大陸後,向北越過巴拿馬運河進攻美國本土。儘管發生這種事情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技術上也存在很大難度,但理論上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其次,德國是歐洲最發達的工業國家,擁有大量傑出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德國柏林大學所擁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達到了29位。歐洲淪陷後,很多佔領國的科學家都必須聽命於納粹,德國本身以及佔領區的工廠也極具競爭力。羅斯福深信德國構成的威脅遠比日本大的部分原因是,他擔心德國物理學家正在研製原子彈。其間,一個叫愛因斯坦的猶太人科學家曾經多次寫信給他,提供了許多希特勒正在研製核武器的證據,建議美國投入人力、財力、物力研究這種可以在一瞬間決定戰爭勝負的致命武器。巴黎失陷後,法國著名的核物理實驗室被德軍佔領,該實驗室主任皮埃爾·約里奧·居里也被德軍俘虜的消息更讓羅斯福憂心忡忡,而來自英國的報告以及羅斯福自己絕密的「原子能顧問委員會」都證實了,製造這樣一種裂變武器,不但在理論上可行,在現實上也是可行的。羅斯福已經命令美國特工人員秘密出動,在世界各地購買鈾礦石。對於這種武器的開發,美國一定要走在德國前面,但誰也不敢斷定德國就一定會落在後邊。

最後,在歐洲,英國從歷史上來說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英國人民正團結一致抵抗德國的進攻。在亞洲,日本的主要對手是中國,而中國的抵抗力量不但很弱,內部也缺乏合力,無法對日本形成強有力的抵抗,目前能做的僅僅是利用廣大的地域來拖住日本而已。

對美國而言,歐洲絕不能全部喪失,可僅憑英國不但不能擊敗德國,甚至自身都難保。美國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必須保住不列顛三島,將其作為今後反攻的跳板。反言之,在遠東,日本的力量最多只能前出到中太平洋,不足以立即威脅到美國本土安全,所以只能暫時被列為第二優先。目前在太平洋地區,美國要採取的策略就是通過談判手段暫時穩住日本,等與英國合力收拾完德國再回過頭對付日本。這對於苦苦支撐的蔣委員長來說,應該不算是什麼好消息。

儘管表面上依然保持中立,但實際上美國已經逐漸走向前台。美英兩國參謀長即將在華盛頓舉行第一次聯合會議。作為對美方代表參加會議的基本思路,會議決定美國的國家目標確定為下列三項:保護西半球使其免受任何軍事或政治侵略;援助英國使它不要輕易被擊敗;用外交手段對抗日本在遠東的擴張。

1941年1月29日,美、英的參謀長第一次聯合會議在華盛頓召開。英國代表對其立場做了下述三點說明:一、歐洲為主戰場,應在此尋求決戰;二、應先擊敗德國和義大利,然後再對付日本;三、遠東地區包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對英國利益具有重大關係。

對於前兩點,美英意見基本一致,不用再說,但第三點引起了雙方的爭論。英國人視新加坡為大英帝國安全的鎖鑰,對於新加坡、中國香港、印度、澳洲、紐西蘭的防禦都具有必要性。美國人則認為,既然要把全力集中在大西洋方面,則太平洋方面有所犧牲也在所不惜。換言之,他們寧願讓日本人暫時猖狂,也不願分散主力。經過若干輪會談之後,雙方代表做出了三點決議:一、確定歐洲為主戰場;二、維持英國在地中海的地位;三、在遠東保持防禦態勢。

此項決議對兩國並無法定約束力,只代表雙方一致的看法而已。本次會議的重要意義在於初步確立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先歐後亞」的總體戰略。

由此可以看出美英兩國在戰略思想上存在根本的差異。英國是一個標準的島國,在與大陸國家的戰爭中都是以海制陸,慣於打長期戰爭,而不計較一時之得失。用他們的一句老話說就是,「英國可能輸掉一切的會戰,但最終仍能贏得戰爭」,其傳統戰略是以最小犧牲和極小冒險來追求最後勝利。也誠如美國人所不屑的,他們隨時都注意其殖民帝國的戰後利益。反之,美國是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新興國家,不僅自信有絕對的物質優勢能迅速贏得勝利,也厭惡長期戰爭和英國人的權力觀念。簡言之,他們只願意拯救英國的老命,而無意保全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美國人對於戰後的新世界另有一套構想,目標是在世界上建立新秩序,讓全世界人民從軸心國的統治中解放出來,享有建立自己主權國家的權利。英國的目標則是能繼續維護其殖民統治。這種差異,此時僅僅是一種萌芽,在1943年戰爭局勢有了根本改觀後,才慢慢顯現出來。

羅斯福決定採取「先歐後亞」戰略也有自己的苦衷。美國當時的軍備還沒有做好同時在兩個大洋作戰的準備,國內孤立主義的勢力依然強大。在歐洲,德國對英國的反封鎖戰術取得明顯成功,美國迫切需要採取的動作就是對英國進行援助,以使其能夠繼續戰鬥下去。在遠東,除了外交談判,也勢必加強對中國的援助來拖住日本,以爭取寶貴的準備時間。為了加強戰備工作,美國在1941年1月7日設立了國防生產管理局,2月1日正式成立了兩洋艦隊,海軍大西洋分遣隊被改編為大西洋艦隊,由歐內斯特·金海軍上將任司令。駐珍珠港的艦隊改編為太平洋艦隊。羅斯福解除了原來不怎麼聽話的理查德森海軍上將的職務,代之以赫斯本德·金梅爾海軍上將。駐菲律賓的遠東艦隊改編為亞洲艦隊,司令官是托馬斯·哈特海軍上將。

羅斯福還採取了一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舉措,那就是由美國國會通過的《租借法案》。這是羅斯福與孤立主義鬥爭所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在美國1941年12月參戰之前,中國繁榮富庶的東半部已經淪陷於日寇,法國淪陷,英國飽受德國空襲,蘇聯的重工業基地也就是歐洲部分基本落入德軍之手。反法西斯陣營軍事上步步潰敗的同時,經濟狀況也日益惡化,戰略物資的生產明顯處於下風。《中立法》同意盟國用現金購買美國的物資,但是英國的「美元」畢竟有限,不久就到了一貧如洗、無法付賬的程度。而中國更窮,根本無錢可付,有時候送東西還要倒貼錢,蘇聯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如果美國仍堅持「付現自運」的原則,則英國和中國都可能被迫向德國和日本妥協,蘇聯的抗擊也難以為繼。

早在1940年12月8日,丘吉爾就給羅斯福寫了一封長信,向他全面說明了英國面臨的困境。丘吉爾表示會帶領英國人民繼續勇敢地戰鬥下去,但前提是能維持穩定的糧食供應和武器供應,並有足夠的船舶運輸糧食和武器。他希望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