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國同盟 美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時間到了20世紀40年代。儘管日本在中國肆無忌憚、橫行霸道,儘管德國、蘇聯、義大利三國在歐洲掀起陣陣血雨腥風,但在地球的另一面,作為經濟最強國的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無憂無慮的國家,舉國上下處處歌舞昇平,民眾也過著和平而寧靜的生活。戰爭對於他們來說,似乎還非常遙遠。

美國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豐富暫且不提,東西兩面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不但成為保衛國家的天然屏障,也為美國通過兩洋開展全球貿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誰要想在美國登陸去攻打華盛頓,不是說不可能,但是肯定是要花很大力氣的。在美洲大陸,墨西哥和加拿大都太孱弱,美國不欺負它們就算了,它們肯定不敢對美國有什麼不敬的地方。至於中美洲和南美洲,除了20世紀80年代偶露崢嶸的馬島爭端之外,筆者實在想不起來在那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像樣的戰鬥,不提也罷。

至此,太平洋戰爭的另一位主角美國終於要閃亮登場了。不是因為之前老酒不說,而是此前相當長的時間內,美國上上下下都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經濟,正可謂「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渡危機」。這些經濟上的事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估計大家也不會很感興趣,關鍵問題是老酒也不太懂。

儘管馬休·佩里的「黑船來航」在1853年就打開了日本的國門,可是太平洋太寬廣了,當時落後的交通條件使得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美日關係還處在一個相安無事的良好發展階段。

1894年,日本戰勝大清,侵佔了台灣。4年之後,1898年,美國通過美西戰爭奪取了菲律賓,星條旗從此飄揚在西太平洋上,美國在遠東投射的身影已經越來越大。看一下地圖就會發現,台灣和菲律賓可以說是隔海相望,互聞雞犬之鳴。兩強之間已經能夠彼此望見對方不斷健壯的身影,雙方也開始死死盯住對方並頻頻摩拳擦掌。

19世紀末,甲午戰爭前後,美國經濟總量悄然超越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大英帝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但是,在西方老牌帝國英法的眼中,有錢的美國人不過是像山西煤老闆那樣的暴發戶而已,大字都不識幾個。他們在經濟上是巨人,在政治上卻是不折不扣的侏儒。確實自建國以來,美國絕大多數時間都沒怎麼參與過國際事務。

在被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的日俄戰爭中,日本在英國和美國的支持下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西奧多·羅斯福是歷史上第一位認識到美國將是未來世界重要一極,積極倡導美國參與國際事務的美國總統,他積極出面為戰爭的雙方斡旋。但是,由他調解所簽訂的《朴次茅斯和約》,卻招致日本舉國上下的一片聲討之聲,前文已有詳敘。日俄戰爭之後,美日雙方都開始把對方當作假想敵,都開始為有朝一日的互相攤牌做準備。

隨後就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樣作為協約國的美國和日本在戰爭中還算盟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兩國也都沒有受到大的損失,反而賺得盆滿缽滿。力量的不斷增強,使得雙方在西太平洋爭奪霸權成為早晚的事情。大戰結束之後,西方國家開始對日本採取抑制行動。1921年,英國拒絕延長英日同盟,並宣布在新加坡建立新的海軍基地。在華盛頓會議上,美國聯合英法兩國,不但迫使日本放棄了在中國山東的利益,還成功限制了日本的海軍規模。日本人認定這是白種人聯合起來對付日本的象徵。對於已經羽翼豐滿的日本來說,這口氣遲早是要出的,仇恨的種子在那時就已經深深地埋下。

針對之後日本大量移民到美國的西部地區,1924年,美國又修改了《移民法》,禁止日本移民入境,這更讓日本人怒不可遏。基於這一連串的事件,美國會變成日本人心目中的假想敵,實在是一點都不奇怪。其實在此時,「假想」二字已經基本上可以去掉了。

作為西方列強中的後起之秀,美國強大起來的時候,世界上已經幾乎無地兒可占。美國就轉換方式,開始在全球推行其「門戶開放」政策。20世紀30年代之後,美日兩國的關係逐漸變得緊張起來,起因就是九一八事變。1931年,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徹底破壞了維持太平洋地區穩定的華盛頓體系。日本從此開始了用它的獨佔政策來取代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武力征服過程。

1929年,西方世界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場經濟危機。當時擔任美國總統的胡佛被國內的危機弄得焦頭爛額,無暇顧及遠東。面對日本在中國的侵略行為,胡佛對主張向日本持強硬態度的國務卿史汀生所提出的經濟制裁等建議一概加以拒絕,只同意發表一個表明美國立場的聲明。這就是美國政府在1932年1月7日依照中日兩國政府照會的形式發表的聲明:不承認有損於美國在華條約權利,也就是「門戶開放」政策的任何條約。這一聲明後來被史學家稱為「史汀生不承認主義」。

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美國,對戰爭可以說是毫無準備。此時的美國陸軍人數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最低點,甚至低於1920年《國家防禦法》規定的和平時期士兵28萬人的最低標準,只有陸軍士兵12.2萬人,在世界上僅僅排第十七位。海軍的形勢也不容樂觀,1929年至1932年,海軍軍費始終在3.5億~3.7億美元浮動,到1933年降到了3.5億美元以下,1934年更是降到了不足3億美元。這些數據在前文已經提過。

1933年3月4日,一個大人物的出現,逐漸改變美國在世界上略顯孱弱的政治地位。這個坐著輪椅的殘疾人,繼胡佛之後出任了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他的名字叫羅斯福。歷史就是這樣有趣,在他出任總統一個月之前的1月30日,一個叫希特勒的人出任了德國總理。他們註定將成為那場世界上最大規模戰爭中的仇敵。

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盟軍領袖,這位身殘志堅的美國總統,有必要花點工夫介紹一下。他的全名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年1月30日出生在紐約,其父詹姆斯·羅斯福當時已經54歲,相比于山本五十六的父親生下山本時的56歲,僅僅小了2歲。側面說明年齡大的男人生出來的孩子不一定弱智——「六〇後」或者「七〇後」據此可以放心考慮生二胎了,不說總統或者大將,就是生個省長或中將也行。詹姆斯曾經是美國外交界和商業界的風雲人物。其母薩拉·德拉諾是出身上層社會且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女性,比丈夫小了整整26歲。在母親實施啟蒙教育之後,羅斯福開始隨家庭教師學習拉丁語、法語、德語、書法、算術和歐洲歷史。5歲時,他跟隨父親見到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克利夫蘭給了這個小孩兒一個奇怪的祝願:「祈求上帝,永遠不要讓你去當美國總統。」大人物的話總是充滿玄機,後來羅斯福不但當了總統,還一連幹了4屆,在美國歷史上也是唯一的。

1896年,羅斯福被送入號稱「政治家搖籃」的格羅頓學校。青年時代的羅斯福酷愛運動,網球、高爾夫球、騎馬、帆船都是高手。他的中學成績也堪稱優良。羅斯福喜歡演講和辯論,可以說在那時已經具備了作為政治家的基本素質。

羅斯福對海軍有著特殊的情感。在15歲生日那天,他就接到了當時任美國總統的堂叔老羅斯福寄來的生日禮物——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的《海權論》。中學畢業後,他就曾想進入當時世界三大海軍名校之一的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渴望畢業後能夠成為一名海軍軍官。這一想法遭到了父親的堅決反對。羅斯福最終選擇了屈服,他於1900年進入哈佛大學攻讀政治學、歷史學和新聞學。

也就在這一年,他72歲的父親去世,給羅斯福留下了12萬美元的存款。其母也從外祖父那裡繼承了一筆高達130萬美元的遺產。這筆錢現在看來可能並不算很多,但在當時不啻一筆巨款。豐厚的遺產可以保證羅斯福衣食無憂,放心地去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從大學時代起,羅斯福就熱衷於社會活動,此舉也讓他大學的學習成績並不突出。後來無數的事例表明,那些學習成績好的人往往會成為科學家或學者,不一定能成為優秀的政治家或老闆。

1904年,羅斯福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學習。翌年3月,他與埃莉諾喜結連理。埃莉諾是當時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的侄女,所以說,羅斯福和表妹聯姻也屬於近親結婚。老羅斯福總統親自參加了侄女的結婚典禮,使得婚禮更加熱鬧和受人關注。富蘭克林發現,大多數參加婚禮的賓客並非沖著新婚夫婦而來,他們更多是為了見到總統。從那時起,小羅斯福就下定了從政的決心。1907年,羅斯福從法學院畢業,之後當了10年的律師。

1910年,身為律師的羅斯福開始以民主黨人的身份涉足政界。當他把這個決定告訴身為共和黨人的總統堂叔時,遭到了老羅斯福的怒聲叱罵,但小羅斯福並沒有改變前進方向。他最終幸運地當選了紐約市參議員。

1913年,羅斯福被威爾遜總統任命為海軍部部長助理,其間參加了著名的華盛頓會議。在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