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國同盟 臭味相投

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破壞力也是最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實質上來說是一次同盟戰爭,作戰的雙方就是所謂的軸心國和同盟國,參與戰爭時間最長的中國,就屬於最後取得勝利的同盟國陣營。

中國有句俗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作為軸心國三大主力選手的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算得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社會的「失意」之人。德國作為戰敗國理應受到懲罰,但《凡爾賽條約》對於德國的懲戒過於嚴厲,使得德國上上下下充斥著不滿和強烈的反抗意識,同時也為希特勒和納粹主義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義大利倒是戰勝國,但在巴黎和會上備受英法等國歧視,幾乎沒撈到什麼好處,甚至連之前英法許諾的東西都沒得到,可謂鬱悶無比。日本表面上好像佔了便宜,但隨後不久的《華盛頓海軍條約》不僅使日本被迫放棄了在中國山東的既得利益,也限制了日本海軍的發展規模,日本對此同樣是心存芥蒂、耿耿於懷。

經過戰後20年的演變,在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已經逐步實現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獨裁統治。日本算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裁國家,但也已經完全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對自己所處國際地位日益不滿的「弟兄仨」都有著「偉大」的奮鬥目標:希特勒要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屈辱復仇並稱霸歐洲;墨索里尼要重建羅馬帝國的輝煌,將地中海變成自己的內湖;而日本的目標就是在西太平洋稱王稱霸,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1931年,日本在中國的東北發起了九一八事變並炮製出偽滿洲國,因為得不到國際聯盟的承認並遭到一致譴責,憤而在1933年3月27日宣布退出國際聯盟。幾年後,日本又退出倫敦裁軍會議,相繼主動自絕於國際社會的日本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尷尬境地。

無獨有偶,就在日本退出國際聯盟半年多之後,1933年9月19日,不斷擴軍備戰的希特勒痛斥《凡爾賽和約》,公開譴責國際社會把德國人當作「二等公民」對待,悍然宣布退出國際聯盟。雖然日德兩國所處的情況不同,但他們都強烈反對當時維繫國際社會關係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並因此在國際社會上雙雙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當然也不會「自甘墮落」,他於1935年10月發動了對非洲唯一的獨立國家——衣索比亞的侵略戰爭。即使擁有飛機、大炮、坦克等現代化武器,可蹩腳的義大利人還是用了7個月才征服了非洲土著的大刀、弓箭、長矛,備受國際輿論譴責的義大利也於1937年12月12月向國際聯盟「揮手說拜拜」。

一個好漢三個幫,秦檜也有仨朋友。即使像日本、德國、義大利這樣對世界充滿敵意、以侵略為基本國策的國家,在放眼四周皆冷眼的情況下,也會主動去尋找同盟者「抱團取暖」。「雞找雞,鴨找鴨,烏龜找個老王八」,遠在萬里之外的德國和日本於是就互相盯上了對方並開始頻頻暗送秋波。

在德國與日本結盟之前,希特勒倒是先和自己的近鄰義大利勾搭上了。由於雙方在思想和地緣上的接近,希特勒與墨索里尼隨即開始頻頻接觸。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德意兩國對西班牙的共同政策為羅馬、柏林軸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從這一年的9月開始,德國即積極展開爭取義大利的外交戰。為此希特勒慷慨陳詞:「地中海是一個純粹的義大利海,義大利有控制地中海的特權。」一個月後,10月21日,義大利外長、墨索里尼的女婿齊亞諾在柏林與德國外長諾伊拉特簽訂了一項所謂的《十月草約》。儘管這一草約尚不具有軍事同盟的意義,但標誌著兩國狼狽為奸的開始。1936年11月1日,墨索里尼對外公開承認,德意兩國已有一種協定存在。由於羅馬和柏林都處在同一條經線上,墨索里尼第一次使用了「軸心」這一名詞,這也正是後來「軸心國」稱呼的由來。

這時候,一個被希特勒稱為「具有鋼鐵般意志的真正納粹黨人」的小丑人物閃亮登場了——他就是在前面諾門坎戰役一章末尾亮了亮相的大島浩。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在戰場上留下什麼痕迹的大島浩是將日本推向深淵的關鍵性人物之一。要說大島浩對德國親近也有淵源。大島浩的父親大島健一也是個純粹的軍人,年輕時還是陸軍大尉就曾經留學德國,對德國陸軍的訓練和教育感受頗深。受父親的影響,大島很小的時候就必須每天記住10個德語單詞,據說每逢星期日和冬夏兩個假期,大島總是被父親送到德國駐日使館人員的家裡去感受德國人的生活,連玩的遊戲都是德國式的。這也使得大島浩儘管後來在「陸士」和「陸大」學習成績都很一般,但是德語出奇地好。好到比說日語還好,因為在家裡,大島浩從來都將德語當作第一語言。

從小就爭強好勝的大島浩學習也挺用功,因為太刻苦了,害了胸膜炎,在陸軍幼年學校病休了一年,不然在陸軍士官學校就會成為東條英機的同班同學了。雖然「陸士」比東條晚了一屆,但是由於東條考了三次「陸大」才被錄取,因此二人在上「陸大」時都是第二十六期。上學期間,大島和東條關係一直很好。

1921年,大島浩出任日本駐德國使館武官,來到了他孩提時代就無比嚮往的聖地柏林。第一次踏上德國土地的大島浩受到了德國軍方的熱情款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和德國是交戰國,當時日本的陸軍大臣就是大島浩的父親大島健一。德國在山東與日本的戰爭中戰敗,很多德國士兵被俘虜。這些俘虜被押解到日本後,在大島健一的關照下受到了良好的優待,因此大島健一在德國軍人中享有較高的聲譽。人都是會懷有感恩之心的,這會兒「恩人」的兒子來了,大家自然要另眼相看了。

大島浩對德國的熱愛和崇拜,使得他把自己的言行完全德國化了。他的軍服要在德國軍官常去的服裝店製作,帽子是德國陸軍的樣式,大衣也是開胸很大的德國式。除了個頭比較矮小之外,大島的一切簡直跟德國軍官一模一樣。在日常生活上大島也完全德國化,他喜歡喝德國造的櫻桃酒,喜歡吃德國臘腸,但是從來不喝威士忌,因為那是「英國貨」。據說他唱日本歌曲很蹩腳,唱起德國歌曲來就字正腔圓,看來精神有時候也能夠影響和改變物質的。其間,大島曾短期回國。1934年3月,他再次回到德國出任駐德使館武官,開始了10餘年為日德軍事同盟而奔波的漫長曆程。

大島浩即將第二次前往德國赴任之際,陸軍參謀本部特別要求他認真觀察蘇德關係的動向並搜集該方面的情報。蘇聯一直是日本陸軍最大的潛在對手,而德國恰恰和日本同時處於蘇聯的東西兩個方向,對於日本陸軍來說,德國對蘇聯態度是極其重要的。陸軍參謀本部首先考慮的是,日本和蘇聯未來終有一戰,一旦日蘇兩國開戰,德國能否予以積極的幫助和協作的問題。

1935年春天,德國亨克爾飛機公司負責向日本陸海軍出口工作的哈克試探性地問大島浩:「不知貴國是否有意與德國締結軍事合作條約,來共同對付蘇聯?」哈克接著解釋,「當然這只是里賓特洛甫的個人想法」。早就無比崇拜德國的大島浩聞聽此言,怦然心動。同年10月,在哈克的家中,他第一次見到了里賓特洛甫。兩人可謂是一見如故,臭味相投。之後兩人詳細密談了關於締結軍事條約的相關事宜。回到使館後,大島浩立即將此信息報告給參謀本部,同時提議兩國為了共同對付蘇聯,締結軍事條約。

日本人對德國有一種盲目的崇拜心理,這也有相當悠久的傳統,尤其是陸軍更是如此。儘管日本看起來像一個海洋國家,之前英日兩國還曾經有過不短時間的同盟關係,但從19世紀末開始,日本就一向喜歡自稱為「東方普魯士」,而不以「東方不列顛」自居。希特勒在歐洲迅速崛起之後,其短時間內取得的輝煌成就更令日本人嘆服不已,所以他們對德國的能力幾近迷信。服部卓四郎曾經說:「大本營與政府均確信德國不敗,這是事實。他們認為德國雖不一定戰勝,但絕對不會戰敗。舉凡日本的開戰決心及戰爭計畫等,都是在此觀念之下形成的。」至於德國也會失敗,則是他們認為不可想像的事情,他們早已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們的偶像德國人就曾經敗在自己手下。

人一旦形成了某種觀念就很難改變。即使1941年希特勒在莫斯科城下折戟沉沙,開始盛極而衰時,日本人對德國的信心也不曾動搖過。基於此種想法,日本人決心與德國同生死、共命運,並且確信只要德國不敗,日本當然也不會敗。反言之,假使日本不與德國合作,如果德國勝利了,日本將喪失分享勝果的機會。最讓日本人害怕的是,一旦德國與英國、美國和解,日本將被迫處於完全孤立的地位,還是先抓住它為好。

因此,在收到大島的報告後,日本陸軍的表現堪稱積極。為了摸清德國方面的真實意圖,日本參謀本部一個月後就派出德國情報組組長若松前往柏林,與里賓特洛甫和德國國防部部長勃洛姆堡舉行了會談,雙方很快就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