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國全面抗戰 實力懸殊

1927年至1937年的10年,曾被西方稱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儘管大小內戰連綿不斷,期間還發生了與日本的幾次局部戰爭,但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教育事業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戰後,1951年9月19日,美國將軍魏德邁就曾經在國會上說:「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大幅進步的建制。」

儘管今天對於蔣介石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蔣介石是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雖然中國的人口和國土面積都遠遠大於日本數倍乃至數十倍,但雙方的國力和特別是戰力卻有著巨大的差距。如果拿開戰前1937年的部分數據進行對比,我們就會明白,蔣介石下定全面抗戰的決心需要多麼大的決心和勇氣。

1937年,日本的工業增長速度是9.9%,工業產值已經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80%,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陣營中名列前茅。而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即使算上外國人在中國開辦的企業,中國工業產值也僅僅不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0%,並且大部分屬於輕工業。我們知道,現代化戰爭所憑藉的除了國民經濟總量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讓我們簡單看一下幾個主要工業數據的對比。

工業總產值日本60億美元,中國13.6億美元。

鋼鐵產量日本580萬噸,中國4萬噸。

煤炭產量日本5070萬噸,中國700萬噸。

銅產量日本87000噸,中國700噸。

石油產量日本169萬噸,中國13100噸。

依靠強大的經濟基礎和工業能力,日本猛烈地擴張軍事工業的規模。該年度日本對軍事工業的總投資達到了22.3億日元,占當年日本工業投資總量的61.7%,比1936年增長了兩倍以上。日本已經具備了年生產各型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的軍事工業水平。至於小口徑火炮和步兵輕武器的生產能力和數量,完全可以滿足進行一場大規模戰爭的實際需要。

反觀中國的軍事工業還基本停留在原來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人經辦洋務時代的水平。大口徑火炮、坦克和汽車的生產能力基本沒有,飛機和艦船儘管能夠生產,但是所有原材料和零部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自己能生產的小口徑火炮和步兵輕武器,其生產能力及數量連正常的訓練都不能滿足,更不要說去滿足一場大規模戰爭的實際需求了。

在戰爭開始的1937年7月,日本一線戰鬥兵員199.7萬人,可調用的總兵員為448.1萬人。除日本國內的11個師團之外,其餘還包括關東軍、朝鮮軍、駐台灣軍和中國駐屯軍等多支武裝打擊力量。

從明治時代開始,日本陸軍一直採用的是「師團」編製。一個甲級師團的兵力包括步兵旅團兩個,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聯隊各一個,還包括通信、衛生以及少量的後勤部隊。在步兵旅團以下設兩個步兵聯隊,一個聯隊下設三個步兵大隊,一個步兵大隊下設四個步兵中隊。這樣一個師團的步兵數量就是48個步兵中隊。平時一個日軍師團的人數約15000人,戰時則遠超過20000人。後來由於戰事的不斷擴大,日軍後擴充的所謂乙級師團很多採取三聯隊制度,人員、裝備和戰鬥力都不如最初的那些甲級師團,但是差距並不很大。

前邊提到,日軍陸軍的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可以類似對應中國或西方部隊的師、旅、團、營、連、排,但普遍要稍稍大於這些單位。在日本陸軍中,還有一種特殊的作戰單位叫「支隊」,往往是為了執行特定的作戰任務而臨時組織命名的作戰單位。支隊的規模可大可小,多則上萬人,少則數百人,但最大不會超過一個師團的規模。支隊往往以支隊長的名字來命名。比如,一木清直為支隊長的支隊就簡稱為「一木支隊」,東海林俊成率領的支隊就簡稱為「東海林支隊」。判斷一個支隊兵力和規模大小往往可以參考支隊長的軍銜。如果支隊長軍銜是陸軍少將,則支隊的兵力與一個旅團相仿,如果支隊長的軍銜是大佐,則其實力就與一個聯隊不相上下。

相對於日本來說,中國直到抗日戰爭前的1936年才開始對國內的陸軍進行整編。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計畫是在1938年完成60個師的編製。每個師下轄兩旅四團,有些直接就是三個團,其餘部隊如騎兵、炮兵、工兵、輜重等兵種就變成了營(就是說,特種部隊比日軍的聯隊小了至少整整一個級別),這還是作為主力的甲種師。中國最精銳的甲種師也就萬人左右。加上武器裝備和戰力的巨大差距,戰場上日軍一個旅團攆著國民黨軍的一個軍跑,一個聯隊圍殲國軍一個師的場面,可以說比比皆是。

到1937年7月,國民黨陸軍的編製為49個軍,182個步兵師又46個獨立旅,9個騎兵師又6個獨立旅,4個炮兵旅又20個炮兵獨立團,還有少量其他特種部隊,總兵力為170多萬人。這還僅僅是總數量,作戰初期能夠很快投入戰場的不過是80個師、9個獨立旅、9個騎兵師,2個炮兵旅和16個炮兵獨立團而已,合計兵力不超過100萬。

拿日本的一個師團和中國的一個甲種師對比,武器裝備的差距更為明顯。

日軍一個師團的各類槍支是9476支,中國3831支。

擲彈筒日軍576具,中國243具。

輕機槍日軍541挺,中國274挺。

重機槍日軍104挺,中國54挺。

山炮日軍64門,中國12門。

步兵炮日軍44門,中國30門。

以上僅為雙方都有的常規武器,日軍師團一般都配有數量不等的裝甲戰車和坦克,而中國師則幾乎沒有。此外,日本師團在作戰中往往還能得到海空軍的協同和支援。

就空軍而言,日軍可以投入的各型戰機約960架。中國空軍名義上雖有各種飛機600多架,但是真正能夠投入作戰的只有305架。這些飛機分別購自美、德、英、法等各個國家,機型複雜,配件短缺,維修十分困難。由於沒有自我生產和補充能力,一旦飛機受傷,往往就失去了繼續作戰能力。

海軍更是簡直沒法比。當時日本海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三。盧溝橋事變爆發時,日本海軍擁有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21艘、驅逐艦102艘、潛艇59艘,加上其他艦隻總計285艘,總噸位達到了115.3萬噸。而中國海軍共有各類艦隻120艘,數量看起來似乎還行,但是戰列艦、航空母艦和重巡洋艦等主力艦,一艘都沒有。大部分都屬於炮艇、巡邏艇之類的小不點,合計總噸位還不到11萬噸,不及日本海軍的1/10。就這樣,實際能投入戰鬥的還不到60艘,總噸位6萬噸。更可憐的是艦齡。日本艦船大部分是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下水的新艦,航程遠、航速快、火力猛、防護力強。而中國海軍最大的戰艦是巡洋艦「海圻號」,這艘排水量4300噸的軍艦,還是清政府1896年從英國購買的。裝備最好、排水量2950噸的巡洋艦「海琛」號也是1898年大清從德國伏爾鏘船廠購入。看看年齡就知道,咱們那老爺艦各項指標都無法與對手的年輕小伙兒相比。日本一艘重巡洋艦的排水量都在萬噸左右,換言之,日本海軍來一艘輕巡洋艦都能打遍中國無敵手。

更加致命的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是舉國一致,戰場上官兵一心、指揮統一、行動協調。而中國的參戰部隊,往往是屬於不同的軍閥派系,「中央軍」和地方部隊以及地方部隊之間矛盾重重,相互存有戒心,往往是爾虞我詐,狼上狗不上,一般不打到自己頭上就不願意動真格的,這極大地影響了綜合戰力的發揮。連我們的敵人日本人都喜歡鼓吹,「中國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各種政權組成的混合體」。

當時蔣介石能夠實際控制的僅僅是長江中下游的江浙滬地區,所能調動的直屬部隊約有70個師,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央軍」——國民黨陸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而其他地方軍閥部隊則各有各的招募和編製制度。有的部隊名義上是師,實際上只有三四千人,武器也是五花八門。這些部隊比起「中央軍」來說,都存在一定差距。通常說財大氣粗的軍閥部隊武器裝備就好一些,反之就差一些。可以說,面對作戰意志極其頑強的日本部隊,中國軍隊無論編組、訓練、裝備、補給等各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距。

早在東北淪陷之後,南京國民政府就已經開始進行對日作戰的準備工作。第二年,1932年11月29日,就成立了國防計畫委員會,對國家當時的戰爭實力及潛力進行調查並提出建議。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東南沿海地區最易遭到日軍的攻擊,而絕大部分的基礎設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