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遠東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遠東

20世紀的前50年,註定要成為最令人難忘的半個世紀,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這一時期。這一紀錄不但空前,也肯定絕後,未來不大可能在半個世紀內連續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一位歷史學家預言,第三次世界大戰人類究竟使用什麼武器不敢斷定,但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武器卻可以提前確認,那就是原始的石塊、木棒和拳頭。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管從規模、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等方面,均遜色不少,主戰場也基本局限於歐洲。涉及亞洲、俄羅斯遠東以及太平洋地域的戰事,其規模以及對主戰場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第一次世界大戰不是討論的主題,此處只簡略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遠東和太平洋戰場有關的部分。

日俄戰爭以後,日本繼續沿著明治維新確定的方向不斷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在中國,儘管辛亥革命結束了長達數千年的封建帝制,形式上建立了共和國體,但實際上國家仍處于軍閥割據的動蕩時期。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夫婦在塞爾維亞首府薩拉熱窩遇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華擁有巨大利益的英、法、俄、德、美等西方列強都被這場人類空前的戰事縛住了手腳,無暇東顧。大家都希望此時在遠東地區能夠維持現狀,確保自己在該地區的既得利益不受損害,這一地區的唯一強國日本自然成了大家紛紛示好的對象。法國為了確保東南亞一帶殖民地的安全,始終不敢反對日本的擴張野心。俄國最擔心日、德聯合讓其腹背受敵,因此也極力拉攏日本。美國對於日本試圖獨霸中國極為不滿,但美軍還沒有能力跨過太平洋同日本面對面較量,每當美、日矛盾激化之際,美國總是以妥協退讓告終。英國對日本擴張雖有戒心,但兩國之前早已結成同盟,在東亞問題上經常是沆瀣一氣,互相利用。總之,日本在遠東雖然有許多潛在的敵人,但表面上甚至事實上並沒有強大的競爭者。

遠東地區一時形成政治、軍事上的真空狀態,為日本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的舞台。這對於已經近10年沒有打仗,早已急不可耐的日本來說,不啻天賜良機。日本朝野上下為此欣喜不已,狂熱的擴張慾望奔瀉而出,「歐戰機會論」的思維,無論在政界,還是軍界,都佔據主流地位。日本政壇元老井上馨在寫給山縣有朋和首相大隈重信的信中就說:「這次歐洲之大亂對日本國運之發展乃大正時代之天佑,日本必須立即舉國一致,享受此上天之佑。」山縣有朋則強調:「必須在今日之局勢中創造亞細亞之未來和對華政策之基礎。」

此前,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已因尿毒症「駕崩」,皇太子嘉仁即位。嘉仁以《易經》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一句改元「大正」,成為日本第一百二十三代天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日本正處於相對平穩的大正時代。

瞌睡的時候,馬上就有人遞上枕頭。作為協約國的英、法、俄一方,立即試圖利用之前續簽的《英日同盟》將日本拉到協約國陣營內,參加對德、奧等同盟國的作戰。1914年8月3日,英國決定對德作戰。8月4日,英國對日本表示:「如果戰鬥涉及遠東,香港和威海衛如遭到襲擊,英國政府相信日本政府將一定會給以援助。」同一天英國對德宣戰。8月7日,英國正式要求日本海軍搜索並殲滅在南中國海襲擊英國商船的德國海軍艦隻。

作為同盟國的德國,此時佔據著中國山東半島的膠州灣,早已成為日本進一步擴大侵華「大業」的絆腳石。與日俄戰爭類似,雖然總體國力上德國強於日本,但在遠東的局部卻是日本穩佔上風。德國的主戰場在歐洲大陸,此時對於海外屬地根本無暇顧及,遠在東方的德國守軍根本沒有從本國得到救援的希望,完全變成了日軍的香餌。日本當即決定抓住這一大好機會,以參加對德作戰為借口,拉開進一步向中國擴張的序幕。

無獨有偶,此時遠在歐洲的德國也同樣對日本有所期待。根據當時在日本駐柏林使館工作的重光葵回憶,10年前發生的日俄戰爭給德國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於許多德國人會不由自主地認為日、德兩國是反擊俄國的天然盟友,德國人甚至痴想有一天「日本會從背後突然進攻俄國」。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1914年8月15日,日本向德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德國立即向日本交割膠州灣,並限8天內做出答覆,若遲至8月23日未接到滿意答覆,將「任由事態自行發展」。隨著8月23日最後通牒期限的到來,日本順理成章地對德宣戰。這可能是日本人唯一的「先宣後戰」。對於德國人而言,日本人已經從「潛在的盟友」變為「現實的敵人」。德國人對日本人的好感和熱忱也在一夜之間被懷疑與冷漠替代。為了避免德國人的敵意與攻擊,當時在德國的許多日本人,不得不在胸前別上中國國旗,冒充素來為他們所鄙視的中國人。

對付德國遠東並不強大的軍事力量,日本根本無須像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那樣花很大的力氣。這次日本派出的海軍是第二艦隊,艦隊司令加藤定吉海軍中將。陸軍是第十八師團,師團長神尾光臣陸軍中將,下有兵員23000人。英國也不能光說不練,象徵性地派來了陸軍2000人,外加戰列艦和驅逐艦各一艘配合日軍對德國作戰。

儘管8月23日已經宣戰,但直到8月27日,日本艦隊才開始出動封鎖青島港。由於很清楚青島根本沒有守住的可能,此前由施佩海軍上將指揮的德國遠東艦隊主力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都已離開膠州灣,在浩瀚的大洋上開始了「破交戰」,留在青島的只有兩艘輕巡洋艦和一些可以忽略的小炮艇、魚雷艇,陸上兵力也只有海軍陸戰隊700人和陸軍3000餘人。兩相對比,強弱分明,戰事未開,勝負已定。日軍甚至在出發前就已經給德國士兵準備好了戰俘營。

1914年8月27日,到達青島附近海域,日本第二艦隊迅速封鎖了青島海面。陸軍第十八師團在師團長神尾光臣中將的帶領下,於9月2日駛抵龍口附近海域,次日開始登陸。奇怪的是,以德軍為攻擊目標的登陸日軍,不是直指青島而去,而是沿山東鐵路西進,欲擴大佔領區的意圖昭然若揭。儘管此前中國政府已經宣布中立,劃定山東半島濰縣以東為特別行軍區域,允許日本軍隊通行,但日軍根本置之不理。袁世凱政府對於日軍超過劃定「作戰區」一再交涉,提出抗議,皆無結果。日軍先頭部隊山田支隊先後佔據黃縣、萊州、平度、膠州等地,直抵即墨,隨後沿膠濟鐵路向濰縣以西進犯。十八師團主力登陸後,於9月19日到達即墨,崛內支隊於9月18日開始在嶗山仰口灣登陸。9月23日,英軍兩個營也在嶗山灣登陸。9月26日,西進的金澤支隊佔領濰縣車站,控制了膠濟鐵路。日、英聯軍完成了對青島德軍的包圍。

10月31日,日、英聯軍對德國守軍發起了總攻擊,戰鬥持續了6個晝夜。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電令德國青島守軍,堅守「戰至最後一人」。11月6日,德軍彈藥全部告罄,日軍攻佔了德軍中央陣地。11月7日,德軍殘部掛白旗宣告投降。11月10日,神尾光臣中將與德國膠州總督華爾德舉行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移讓禮」。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遠東的唯一戰役,就此結束。

這是一場幾乎被遺忘的戰鬥,也許意義僅僅在於,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大罪惡源的德國和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曾經互掐過脖子。值得一提的是,日軍和德軍都開始在戰鬥中使用飛機。德國人只有一架用於偵察的飛機,而日本人將一艘在日俄戰爭中繳獲的商船「若宮丸」改造成了水上飛機母艦,四架飛機除了偵察,還參與對德軍陣地和艦艇的轟炸。這應該算是日本航空兵的處女秀吧。

日本以對德作戰為借口佔領了山東半島。1914年11月18日,北洋政府向日本提出日本軍隊從中國撤軍的要求,日本根本不予理睬。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第二次提出撤軍要求。日本不但沒有撤兵,反而不斷地往山東增派兵員。攻佔山東並不是日本參戰的最終目的,小小的山東半島也無法滿足日本人的大胃口。前文提到的「特工英雄」明石元二郎這時候已經升任陸軍參謀次長,他在寫給朝鮮總督寺內正毅的信中就說道:「膠州灣問題不過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的一個可乘之機而已。」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拜訪了袁世凱,遞交了名為「二十一條」的秘密文件,要求北洋政府「絕對保密,儘速答覆」。文件的主要內容就是逼迫袁世凱政府承認日本取代德國在華的一切特權。其中第五條尤其關鍵,要求在中國政府的軍事與財政部門設日本顧問、日中合辦中國警察、日本壟斷中國軍隊的武器供應等,企圖將中國全國的軍隊、警察、財政置於日本人的控制和支配之下。日本的要求等同於將中國作為一個保護國來對待。如果答應這些條件,中國就如之前的朝鮮一樣,逐步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並最終被吞併。當這個條約擺在袁世凱面前時,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