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甲午戰爭 馬關之恥

1895年1月7日,朝鮮國王李熙率領世子及文武百官參拜漢城宗廟,宣布了「洪範十四條」。其中第一條莊嚴宣告:「割斷依附清國慮念,確建獨立自主基礎。」朝鮮半島與中華千年之久的宗藩關係就此結束。

1895年新年一過,清廷的敗局已經註定,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全部閉上了嘴。無奈之下的清政府只有想辦法屈膝求和。

其實從1894年10月開始,清廷便不斷通過歐美列強斡旋向日本求和。掌握朝廷大權的主和派人物慈禧太后和李鴻章從戰爭一開始就不打算將戰爭繼續下去。平壤戰役和大東溝海戰相繼失敗後,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早已被她罷黜的恭親王奕訢主持總理衙門。10月初,原來就主張對外國屈服的奕訢親自出面請求英、美、俄、德、法共同調停中日戰爭。由於美、德、俄三國各有各的打算,加上日本的強力拒絕,英國於10月6日提出的調停建議沒有獲得任何結果。

1894年11月初,日軍入侵遼東,戰火已燒進中國國土。清廷十分恐慌其「龍興之地」遭到兵燹之災,再次請求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出面調停。由於急於求和,李鴻章在恭親王的同意下,派遣了一個德國人,即擔任天津稅務司的德璀琳作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試探議和的條件。德璀琳到了日本後,日本人以其並非中國大員拒絕談判,同時要求清政府派出真正「具有正式資格的全權委員」。

其實,此時日本也已經騎虎難下。雖然在戰場上連戰連捷,但畢竟國力有限。1894年,日本的軍費開支已經達到國家支出總額的69.31%,1895年的軍事開支也達到國家預算的65.32%。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進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百姓的負擔。1894年年底以來,日本不少地方爆發了農民暴動,社會動蕩不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亦很重視西方國家的態度,明確反對軍部直搗北京的「直隸平原作戰計畫」,原因前面已經講過。

旅順失守之後,慈禧太后害怕日軍進犯京津,求和的慾望更加強烈。老太太不顧光緒皇帝的反對,於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當時日本正在猛攻威海衛,軍事上的勝利導致日本氣焰極為囂張,覺得使清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機會還未到來,因此借口這兩個人官太小,在廣島將二人羞辱一番之後驅逐回國。同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2月2日通過清廷代表團中的伍廷芳向清政府提出,和談可以,只有恭親王奕訢和李鴻章才有資格充當全權代表。1895年2月17日,就在北洋水師全軍覆滅的當天,日本又通過美國人向清政府提出,必須以割地、賠款為「議和」之必要條件,否則無須派代表前往日本。

之前三次求和,其中兩次派使被拒,導致清政府驚恐萬分,慈禧老太實在是坐不住了。得知日本的要求後,慈禧立刻電召李鴻章火速入京,準備任命他為全權代表赴日議和。之前李鴻章和丁汝昌一樣背著處分。2月13日,朝廷下旨撤銷對李鴻章的一切處罰,官復原職,並希望李鴻章能看在時局危惡和朝廷久恩的分兒上,以社稷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前往日本和談。

早已心力交瘁的李鴻章清楚,在接到慈禧宣召的那一刻起,他已經註定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他知道自己想要拒絕承擔此項和談的使命,絕無可能——恭親王作為皇族,絕對是不可能去丟這人的。

李鴻章也明白議和這樣的大事當然是慈禧說了算,入京以後就徑直先去找慈禧。慈禧太后雖然昏庸,卻並不傻,這可不是出風頭的時候,她以自己肝氣發作導致臂疼、腹瀉為由,拒絕接見李鴻章及群臣。這還不止,老太太還故意扔出來一句話,「一切遵上旨可也」。這下子,所有的恥辱和罵名都歸傀儡小光緒了,跟她無關。

慈禧太后稱病不出,光緒皇帝只好硬著頭皮接見了李鴻章。1895年2月22日,紫禁城乾清宮的氣氛比辦喪事還肅穆。光緒皇帝黯然而坐,面無表情。左邊跪著一群軍機大臣,右邊跪著李鴻章。李鴻章肯定要有光緒的承諾才敢去。有人提出效仿早年俄國皇帝遷都,最後打敗拿破崙的做法,當即遭到激烈反對,被斥責為放棄國家宗廟社稷的逃跑主義。

最終只剩下割讓領土一案。李鴻章堅持不可割地,若議割地,立即歸國。李鴻章提出:「割地之事,不敢承擔,假如賠款,戶部恐無此銀。」之前連買炮彈都不想給錢的戶部尚書翁同龢立即插嘴:「只要不割地,即使多賠點錢,也能湊出來。」當時買艦、配速射炮,買炮彈的時候,怎麼就沒錢呢?花5000塊就能堵住的安全漏洞,非要等死人了,被罰款50萬?鬱悶無比的李鴻章立即反將一軍,請求管錢的翁同龢老先生一起去日本議和,現場辦公。嚇得翁同龢面如土色,雙手擺得跟黃飛鴻的無影腳一樣,當即表示不懂外交,絕對不能「以生手辦重事」。

其後,李鴻章又拜會了各國公使,乞求干涉,均無結果。李鴻章見割地已成定局,便於3月2日就割地一事上奏皇帝,非要從光緒帝口中得到明確的割地授權不可。光緒帝無奈,只好表示可以授予李鴻章「酌情以商讓土地之權」。

李鴻章出發前向朝廷提議,為減輕和迴避戰敗國在媾和中的不利地位,防止日本漫天要價,清廷需要聯合美、英、法、德、俄、意等列強幹涉和談,對日本施加壓力。此舉雖然系引狼入室之舉,但針對清廷當前的最大利益,已經沒有其他可以選擇的良策。

1895年3月13日,大清國欽差頭等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時年73歲高齡的李鴻章,以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率100多名隨從乘坐德國商船「公義」號和「禮裕」號從天津大沽港出發,悲壯出航東瀛。

3月19日,經過五晝夜海上奔波的李鴻章一行到達馬關,下榻引接寺。會談的地點選在了春帆樓,這是馬關最有名的一家日本料理旅館,以烹調河豚而名聞天下。

3月20日,賓主雙方進行了第一次會見。中方是全權大臣李鴻章,還有李鴻章的養子(也是侄子)參議官李經方,日方參加談判的是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陸奧宗光,雙方都是明爭暗鬥多年的老熟人了。握手寒暄,互致親切問候之後,李鴻章即席發表重要講話。長篇大論的文言文十分拗口,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第一,誠摯恭賀日本改革取得的偉大成就;第二,日本的成功將對中國今後的改革起到積極的促進和榜樣作用;第三,咱們都是黃種人,東亞兄弟,要團結起來共同對付西洋鬼子。

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這個老酒相信。據說還與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美國總統格蘭特一起被稱為19世紀世界最傑出的三大政治家,這個老酒有點不信。但是,不止五個以上的版本都這樣說,老酒也只好信了。看上邊這三條,李鴻章那也真不是浪得虛名。打了敗仗,還能把話說得如此氣宇軒昂,不愧「老薑」也。對面坐的要是老酒的話,聽了如此動聽的讚美詩,估計都要感動得站起來,握手表示感謝了。可惜對面坐的不是老酒,而是同樣老奸巨猾的伊藤博文。

從1895年3月21日到24日,雙方進行了前三輪談判。當時北洋水師雖全軍覆沒,但遼東戰場激戰正酣。日本在談判前的3月16日成立了所謂「征清大都督府」,以陸軍參謀總長小松彰仁親王為大都督,準備進駐旅順指揮「直隸平原作戰」,直搗北京。李鴻章要求議和之前先行停戰,日方提出佔領天津、大沽、山海關三地為「地質」,駐軍軍費由大清支付。在24日的第三輪會談中,李鴻章向日方索要具體議和條款,伊藤只是說下星期給你。就在頭一天,3月23日,日本艦隊已經佔領了澎湖列島。日本軍事上威脅、外交上訛詐的火候,可謂爐火純青。

3月24日,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乘轎子返回住地引接寺的途中,發生了意外。日本老百姓聽說大清國的風雲人物李鴻章來了,紛紛前來圍觀。突然人群中竄出一條大漢,直奔轎前,掏出手槍照著李鴻章的左臉就是一槍。中槍後滿臉是血的李鴻章還算冷靜,在日本警察的協助下,急急回到住地才昏厥在地。

兇手是日本無業「愛國」憤青小山豐太郎。小山認為,李鴻章來此,勢必影響日本全部佔領中國的宏偉計畫,就對李鴻章下了毒手。其實之前小山早就想去天津刺殺李鴻章,由於船票太貴買不起才作罷。最後,小山被判處無期徒刑,到監獄裡喝了整整12年的黃麵湯,一直到1907年才被假釋。

節骨眼上出了這樣的事,的確讓日本十分難堪。伊藤博文聞訊後勃然大怒,聲稱寧願自己挨槍也不要加害李鴻章——那不是老李頭,那是搖錢樹啊!意外事件的發生,使日本的談判優勢驟然銳減。日本現在最害怕的就是,萬一李鴻章藉機一拍屁股,走了怎麼辦?

別說伊藤博文,連一介武夫陸軍大臣山縣有朋也拍著桌子大罵:「該匪罔顧國家大計!」明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