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 同途殊歸:明治維新VS洋務運動

公元1840年,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之後不久,中國被迫先後與英、法、俄、美等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同一時期,與中國一海之隔的日本仍然處於閉關鎖國狀態。

好景不長。就在十幾年後的1853年,馬休·佩里准將率領的一支只有4艘軍艦組成的美國艦隊,也一樣打開了日本的國門。由於這4艘軍艦通身漆黑,航行中冒出滾滾黑煙,所以歷史上把這次事件叫作「黑船來航」。

這並不是一支多麼強大的艦隊。佩里准將的旗艦「薩斯奎漢那」號排水量只有2450噸,驅逐艦「密西西比」號也僅僅1692噸,其餘兩艘武裝帆船「普利茅斯」號和「薩拉托加」號也就1000噸左右,艦隊的大炮加起來也只有65門。但就是這樣一支不很起眼的艦隊,最終改變了日本的命運。

1854年3月12日,當時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被迫與美國簽訂了《日美和好條約》(通稱《神奈川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日本開放通商口岸、美國在日本設立領事館、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一句話,閉關鎖國長達600年的日本和平開國。和中國被槍炮武力開國相比,日本的遭遇不算悲慘,但結局類似。

西方列強恰似一群蒼蠅,聞到美國在日本攤上了這般好事後,立即蜂擁而至。在之後短短几個月里,日本先後與英國、法國、俄國、荷蘭等簽訂了類似的「和親」條約。1858年,美國又與日本幕府政府簽訂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荷蘭、俄國、英國、法國也立即與日本簽署了類似條約。1866年,日本又與上述國家簽署了《改稅議定書》。可以說,在沒有動用武力的情況下,西方列強在日本取得了之前在中國通過武力所獲得的幾乎所有權利。

就這樣,當時亞洲遠東地區僅有的兩個獨立國家中國和日本都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

與西方列強的妥協,使得當時的日本幕府政府成為日本廣大民眾的眾矢之的。在民間迅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尊王攘夷」運動,繼而發展成武裝暴動。在巨大的壓力下,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1863年6月25日、7月8日和7月11日,日本著名強藩「長州藩」的武士就先後炮擊了美國、法國、荷蘭的商船和艦隊,這些舉動無疑立即遭到這些國家的武力鎮壓,是為「下關戰爭」。

隨後,1863年8月,西方世界的龍頭老大英國與日本另一強藩「薩摩藩」之間爆發了「薩英戰爭」。以往一貫所向披靡的英國艦隊在小河溝翻了船,在戰爭中遭受重大損失。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但英國軍艦被重傷一艘、輕傷兩艘,艦長、副艦長以下陣亡63人,而日軍連傷者加起來才17人。當時的世界巨無霸大英帝國大失面子。率先開炮擊中英艦的那名炮手後來大大有名,他就是日本陸軍第一位元帥大山岩。給他搬炮彈的兩個人名氣也不小。一個叫山本權兵衛,公認的「日本海軍之父」。另一個叫東鄉平八郎,後來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軍令部部長等職,在隨後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都屬於不折不扣的風雲人物。雖然最後還是以日本認輸賠款了事,但是這些強藩已經意識到,在日本當時的條件下,「攘夷」之路似乎並不可行。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尊王」吧。打鐵還須自身硬,先把內部的事情做好再說。

在外有列強和內有「尊王」的雙重壓力之下,腐敗恰如清政府的幕府政府被迫聲明尊崇天皇敕令「攘夷」,日本天皇終於走到了歷史的前台。其實在幕府統治的晚期,西方列強有什麼事都直接找幕府,根本不知道在幕府背後還有一個叫天皇的日本人。

在日本長達數百年的幕府時期,天皇都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地位。一方面他被認為是天照大神的後裔,萬世一系,是大和民族的象徵乃至現身人間的神;另一方面他並不掌握權力,實際權力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據說明治天皇他爹孝明天皇有一次心血來潮,想作一幅畫,竟然買不起畫畫用的宣紙,其窘迫狀由此可見一斑。

內憂外患之下,日本一些強藩,如前面提到的薩摩藩和長州藩,開始聯合謀劃倒幕。1867年1月,孝明天皇暴斃身亡,年僅14歲的睦仁即位,此即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天皇。「明治」一詞取自《易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含義是天皇很早就起床上朝聽政了,取「奮發有為」之意。

1867年11月,明治天皇向薩摩、長州和安藝三藩下達討幕密敕,倒幕戰爭正式拉開序幕。到1868年4月,倒幕軍隊和平接收江戶,延續265年的德川幕府就此覆滅,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宣布引退,不再過問政治。不問也好,慶喜一直活到1931年才離世,足足活了77歲,是所有幕府將軍中最高壽的一位。

此時的日本,呈現出一派百廢待興的景象,一批傑出的政治家開始登上歷史舞台施展才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維新三傑」。當時西鄉隆盛40歲,大久保利通37歲,木戶孝允34歲,都年富力強,正值當打之年。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在京都舉行了祭天儀式,宣布了《五條誓文》。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

三、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須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歷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在隨後的諭示中,睦仁更提出「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歷時30餘年的明治維新就此拉開序幕。明治維新提出的三大口號是:「殖產興業,文化開明,富國強兵。」

與此同時,在海的那一面,歷經了太平天國、捻軍之亂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之痛的清政府也似乎意識到危機。一些有識之士,如恭親王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也開始嘗試革新祖宗之法,史稱「洋務運動」。

這兩場長達數十年的革新運動,不是本書討論的重點,此處就簡單的數據和事例做一些淺顯的解釋。

明治維新提出的第一個口號就是「殖產興業」。

其實早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幕府政府就曾經進行過一些工業化改革的嘗試,如開辦兵工廠等。幕府主持創辦的近代工業企業與清朝洋務運動創辦的實體非常類似,兩者的企業都是官辦,且均以軍事工業為主。從這個角度而言,中日兩國近代工業的基礎相差不大,雙方的起點差不多。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於1870年12月成立了工部省,總管全國的工業化建設。除了投資鐵路和礦山之外,工部省興辦的大部分是具有軍事意義的重工業,這一時期也成為日本近代軍事工業的創建和起步期。通過對橫須賀制鐵所、橫濱制鐵所、石川島造船廠、鹿兒島造船所、敷根火藥製造所等軍工企業的合併、改造、重組,到1880年前後,日本已經建成了兩大陸軍工廠——東京、大阪炮兵工廠,兩大海軍工廠——築地海軍工廠和橫須賀海軍造船廠。

東京炮兵工廠主要生產步槍,該廠1880年製造的村田步槍後來成為日本陸軍規定樣式的步槍。主要生產火炮的大阪炮兵工廠1872年就造出了法式山炮,次年造出野炮,1882年又製造出鋼炮。築地海軍工廠主要修理軍艦和生產武器,1882年還開始了西式鍊鋼。橫須賀海軍工廠的任務則是建造海軍艦船,許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聞名遐邇的名艦就誕生於此,1880年,日本自己設計建造的軍艦「磐城」號就在這裡下水。比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軍艦「恬吉」號晚了整整12年。

這些軍工企業兼有部分民用功能。如橫須賀海軍造船廠除製造軍艦外,還製造官用、民用船隻。1869年,橫須賀海軍造船廠為生野礦山研製出幾十種採礦機和800多種生產工具。1880年,又為愛知紗廠等紡織企業研製了水車動力渦輪。大阪炮兵工廠為1883年創建的大阪紗廠生產了大量機床、齒輪和其他工具。軍事工廠為民用企業提供生產設備,對日本近代民用工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明治政府在大力興辦官營企業的同時,還積極對民辦企業進行扶植。為了改變過去工部省偏重於發展重工業的實際狀況,1873年11月,日本又設立了內務省,以發展農業、產品加工和海運業等為主。特別是1880年以後,明治政府決定除軍事、鐵道、電信工業繼續由國家掌管之外,其他官辦企業都低價出售給私人經營。處理價格極其低廉,有些基本屬於免費贈送。1882年至1893年,政府出售官營企業25處,其中金、銀、銅、鐵、煤礦11處,其餘還有造船、紡紗、玻璃、水泥、釀造等企業,出售價格連原價格的1/4都不到,還可以不計息緩付。比如投資62萬日元的長崎造船廠,連同4.4萬日元庫存,以9.1萬日元賣給了三菱;投資59萬日元的兵庫造船廠打1折,以5.9萬日元賣給了川崎;投資18.9萬日元的品川玻璃廠,以8萬日元25年分期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