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亞洲與世界 中日韓足球之我見

雖然中日韓這三個國家的職業聯賽起步時間相近,都在1990年代初期才有了正式的職業聯賽,但是我覺得日韓的足球文化,和中國差別很大。日本J聯賽的前身,是以日本企業為主導的半聯賽,那樣的過渡期,再考慮到日本高度發達的商業環境,讓日本的職業足球有了很好的發展基礎。在職業規則制定和職業規範遵守上,日本早就在亞洲領先一步。

日本是很有遠見也很有耐心的一個民族,這些優點體現在他們的足球發展上。來到中國之後,我聽說過一些中國足球人對日本足球發展的觀點,認為在1990年代初期,日本足球的水平是不如中國的,因為當時的日本國家隊打不過中國國家隊。這種看法有競技成績作為證據,當然會有些道理,但是也有些狹隘。在這二十年時間內,日本足球對中國足球的領先,在一點點擴大,甚至在整個亞洲足球範圍內,日本足球已經取得了整體上的優勢。

這種優勢,在日本國家隊和日本J聯賽俱樂部層面上,還體現得不夠完整。我所知道的日本足球,是一個全國擁有六萬多名日本足協認證並且專業培訓過的教練,具備從事足球運動人數超過百萬的青少年基礎,全國教育體系對足球運動無比支持的環境,一個高度職業化社會化運營日本足協的管理體系。

說到日本對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訓的重視程度,我相信中田英壽的成功,就應該是一個亞洲足球的範例。他還不到十八歲的時候,就到尤文圖斯去訓練過,我當時還在尤文執教,對這個日本少年有些印象。

我記得第一次在訓練基地,助手將中田英壽帶過來和我見面時,我感覺他身材非常瘦小、很羞澀內向,不會說義大利語。如果只是從身體條件看,中田英壽的職業前景並不明朗。但是兩三天訓練下來,青年隊的教練就告訴我說,這是一個技術能力很好的孩子,「他閱讀比賽的能力,比我們一隊的一些球員都好!」我覺得這些評價有些誇張,因為青年隊的教練永遠都會抓住各種機會,向一隊的教練推薦自己培養的孩子,當初我擔任青年隊教練的時候,何嘗不是如此。但是看過幾次中田英壽對抗比賽之後,他讓我驚詫。

那時候我對於日本足球了解不多,只知道J聯賽起步初期,像濟科、利特巴爾斯基、萊因克爾這樣的成名球星,會在日本結束職業生涯。中田英壽的出現,讓我對日本球員的技術根底,有了強烈印象,後來才逐漸知道,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十餘年時間裡,日本有幾千個家庭,為了讓孩子成為出色球員,自己出錢送孩子去巴西接受足球培訓。所以在日本民間,青少年足球的基礎,是以全球最強的巴西為楷模的。

而日本足球的改革,在體制設計上,又借鑒了德國和英國的很多模式優點。德國的運動普及與教育結合,是一種典範,英國善於將足球進行商業包裝。日本或許還沒能完全將他們吸收到的營養發展起來,因為現在J聯賽無論是上座率還是受歡迎程度,增長速度都還比較慢,不過這二十年時間,日本已經形成了全國人民都愛足球,並且大力鼓勵青少年參與足球運動的社會風氣。在這樣的環境里,只會有越來越多的足球人才湧現。

中田英壽並不是第一個能闖蕩歐洲並且成名的日本球員,更不是第一個這樣的亞洲球員。在他之前的亞洲足球代表,有韓國人車范根。車范根1980年代在法蘭克福和勒沃庫森達到的高度,到今天仍然應該是亞洲球員闖蕩歐洲的最高標尺。韓國足球的基礎,可能要比中國和日本還好,只是在職業化方面,他們和日本人相比要略微保守一些,韓國的社會規模、政治局面,也比兩個鄰國更加複雜。不過韓國人做事很有韌性,國際交流的意願也非常強烈,這些年韓國的商業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讓大部分歐洲國家望塵莫及。

比較而言,中國的職業聯賽,雖然和J聯賽、K聯賽基本上同步,然而在職業化、市場化程度上,發展狀況不同。中國的職業聯賽俱樂部,可以允許商業品牌進入到俱樂部名稱當中,這在其他國家是看不到的。中國國家隊在國際賽事上,也不如日本和韓國成功,體制上肯定有原因,但專業層面上的原因,其實非常清楚。

我在這兩年的觀察當中能感覺到的,就是中國球員從小接受的專業培訓,有一些欠缺,很多重要的技術細節培訓,也許在低齡時期就沒有做得足夠紮實。一個球員的成型,許多技術能力,例如對於傳球的把握,在他進入到青年隊時就應該具備。一次傳球是什麼?不僅是接應好隊友的來球,控制住,而且同時要完成對此刻場上局面以及未來場上局面的觀察,還要做到用最簡潔有效的方式,將球傳給隊友,還要讓隊友能舒服地接應到球,並且這一次傳球是有效傳球,是能夠對未來場上局勢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

一次傳球,聽上去很簡單,實際上包含了大量的工作,需要在兩三個組合動作中完成,這當中,球員本身對球的控制,只能佔據一小部分,大部分工作,需要通過觀察、判斷、猜測來完成,而完成的時候,必須是球員從小接受的訓練,已經形成了對於這種局面操作有效的本能反應。這其實就是一個巨大而且複雜的系統工程了,我們很難用絕對精準的量化數據,來評價一次傳球是好還是普通,或者是不夠好還是很壞。越優秀的球員,越能夠在最短時間內作出最正確的判斷,並且用最簡單的方式,推進比賽的發展。

很多天才球員,完全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最正確、對本隊最有力的執行,但是他們往往不能在比賽中,控制住自己的個性,忽略了團隊配合才能取得最大值的足球原則。這些球員的技術能力往往出類拔萃,對大部分觀眾而言,他們的觀賞性也是無與倫比的,可是在團隊最大值的前提下,他們的一些臨場處理,往往不是最好的處理。這也是我為什麼會有「第一名」球員和「冠軍」球員的對比。

中田英壽,以及後來在歐洲出名的中村俊輔、長野佑都、本田圭佑、香川真司這些日本球員,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技術能力非常出色,看他們的傳球、護球,就能看到他們第一腳觸球時,那種美妙的球感,而他們在激烈拼搶中的傳球,便體現出他們對比賽觀察能力的出色。這些良好的技術能力,都是從小在每一次訓練和對抗中積累的結果。如果不是長時間高頻密地觸球、控球,他們不可能具備這樣的球感;如果不是注重團隊至上的要求,時刻保持和隊友形成配合的概念,他們傳球不會那麼出色。這樣的球感和比賽閱讀能力,正是少年隊、青年隊教練,在長期培訓過程中,一點點教會這些球員的。他們後來都在歐洲高水平聯賽里取得了成功,但是他們成功的基礎,早在日本少年時代就已經打下了。

這只是中國和日本以及韓國足球之間對比的一個差異部分,我的判斷是,日本和韓國人成為職業球員之前,青少年時代的準備,要更加紮實。這和勤奮與否並不直接相關,而是勤奮與努力的方向和方式是否正確。

這樣的對比,不能說明中日韓足球對比的一切,在俱樂部層面上,中國俱樂部是完全可以和日韓俱樂部抗衡,並且超過日韓俱樂部的,過去一年的廣州恆大就說明了這一點。由於外援給球隊的助力,中國俱樂部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大的提高。

再去做一些具體的對比,看中國球員和日韓球員,在體能或技術方面的差別如何。這樣的提問我經常會碰到,可是我不能給出一個簡單明了的答案。因為足球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運動,簡單在於足球對抗可以通過最簡單的比分顯示高低,複雜則在於形成高低水平的不同,不是一兩個原因就能分析出結果的。

我們看到的事實,是日本國家隊的水平遠高於中國國家隊,日本國腳們的實力遠超中國國腳。日本是亞洲杯冠軍,和歐美球隊也有足夠的對抗能力。韓國國腳的實力也超過中國國腳,因為他們也拿到了世界盃門票。在我看來,這樣簡單直接的成績,就是差別最為明顯的地方。另外在個體球員上,我聽說過很多人對日本、韓國國腳們的實力有所懷疑。這種懷疑毫無道理,日本、韓國國腳有多少能在歐洲立足甚至成功的,中國又有多少?差距十分明顯。

完全妄自菲薄,又是另外一種誤區。中國足球哪怕在和日本韓國差距拉大的過程中,仍然誕生了足以在歐洲足壇取得成功的球員。這種例子,一個就在我身邊:李鐵,另一個就是仍然在中超聯賽中踢球,而且表現還非常突出的孫繼海。

不得不說,孫繼海是一個足球奇蹟。他在曼城和英超效力過很長時間,應該是所有去歐洲踢球的中國球員里成就最高的一個。他現在還是貴州的隊長,仍然是我們在中超賽場上最大的敵人之一。能將自己的競技生涯保持如此之長,並且還能保持著這樣出眾的比賽影響力,你不得不對他的職業精神和專業素養表示尊敬。

孫繼海在曼城踢球的時候,我對英超的關注並不多,沒有看過他太多比賽。倒是在中超,廣州恆大和貴州交手太多,我有了多次近距離觀察他的機會。孫繼海是我所說的那種「冠軍」球員,他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