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弘光政權的覆亡和南方的階級鬥爭形勢 第三節 南方的佃變

在南方農民反對地主階級封建壓迫的鬥爭中,佃農和奴僕們為維護本身利益而自行解放的運動,佔了相當突出的地位。大致說來,奴變主要發生於江蘇、安徽等省,佃變則主要集中在福建、江西等省。這同各地地主階級採取不同的剝削和奴役方式是有密切關係的。在明王朝統治下,隨著地主階級的日趨腐化,為了滿足自己窮奢極侈的生活要求,不斷加重了對佃戶的壓榨。他們興起種種陋規,增加剝削量。早在明中期,福建沙縣一帶的「郡邑長吏,受富民賄,縱其多取田租,倍征債息,小民赴訴無所。」 地主們還勒索「冬牲」,迫令農民送租至倉。農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終於在鄧茂七領導下爆發了震驚一時的武裝起義。農民的起義鬥爭被鎮壓下去後,地主階級捲土重來,一切剝削舊規又都恢複了。如福建寧化地主收租時,「以二十升為一桶,曰租桶;及糶則桶一十六升,曰衙桶,沿為例。」 一進一出之間,剝削量便增加了四分之一。農民們又被迫繳納冬牲、豆粿,實行送租至倉等舊例。江西一些地方的地主豪紳也「於莊田租粒之入,俱改用大斛」 ;石城縣「舊例每租一石,收耗一斗,名為桶面。」 此外,各地陋規尚多。地主們無不各顯神通,想盡種種辦法魚肉農民。農民們若有反抗,地主就以奪佃以至送官懲辦相威脅。由於政權在地主手裡,農民們顛連無告,總是吃虧。明末農民戰爭的狂飆興起,佃戶們從中看到了希望,一場如火如荼的反對地主階級殘酷壓榨的鬥爭便展開了。

明末的佃變,一般爆發於北都覆亡後的弘光、隆武年間,而延續到清朝初年。其中比較突出的有福建寧化和江西石城、瑞金等地的田兵。

福建寧化縣民黃通,「以較正斗斛,裒益貧富為名」 ,反對地主用二十升的大桶收租,「唱諭諸鄉凡納租,悉以十六升之桶為率,一切移畊、冬牲、豆粿、送倉諸例皆罷。鄉民歡聲動地,歸通惟恐後。」 通「乃連絡數十鄉為長關,僉其豪者曰千總,總各為部。通有急則傳千總,千總傳所部,不一日而千百人集矣。」 在這種組織下,「鄉之丁壯,悉聽其撥調」 ,稱之為田兵。他們行使了部分政權職能,「事關有司者,皆取斷於通,令(指南明知縣)擁孤城而已。」隆武二年(一六四六年),黃通部田兵一度攻克了寧化縣城,還活捉了隆武朝廷兵部侍郎於華玉。這場鬥爭後來被清政府所扼殺。

江西石城縣的佃變起於隆武元年九月,當地佃農在吳萬乾領導下,掀起了減租和爭取永佃權的鬥爭。他開初提出廢除每納租谷一擔加耗一斗的所謂桶面,得到佃戶們的熱烈響應。在這個基礎上又把佃戶組織為田兵,鬥爭的內容也由廢止桶面陋規發展到減少租額,一石止納七八斗,並且提出了永佃權的要求。由於當地地主豪紳的勢力比較雄厚,吳萬乾就聯絡寧都、瑞金、寧化的客戶,建立了集賢會的組織,多次圍攻縣城。順治三年,石城落入清方之手。次年,在幾千名清兵的圍攻下,田兵被擊敗,吳萬乾也慘遭擒殺 。

在寧化、石城佃農運動的影響下,附近州縣的佃農也組織了田兵展開鬥爭。如瑞金縣的何志源、沈士昌、範文貞等人,「效寧化、石城故事,倡立田兵,旗幟號色皆書『八鄉均佃』。均之雲者,欲三分田主之田,而以一分為佃人耕田之本,其所耕之田,田主有易姓而佃夫無易人,永為世業。」田兵們還「蟻聚入城,逼縣官印均田帖以數萬計。收五門鎖鑰,將盡擄城中人。」迫使南明官僚不得不責令糧戶(即田主)出城,與佃戶「立盟,捐額租,除年節等項舊例。糧戶不敢出一言,唯唯而已。」 瑞金的田兵,後來同福建寧化和江西石城的佃農運動匯合在一起,聲勢相當浩大。順治四年,清朝知縣徐珩到任後,「請兵虔院,發馬步兵五千人,破其山寨,剿殺五、六千人」 ,把這場佃農為捍衛自身權利的鬥爭淹沒在血泊當中。

江西中部的佃農運動,具有鮮明的革命色彩。上文已經指出,這一帶的貧苦農民在崇禎十六年曾堅決支持過張獻忠起義軍。明亡以後,他們又在剷平王的旗幟下,向地主豪紳展開了猛烈的衝擊。史載:

「初,甲申、乙酉間,吉州一大變也。蒼頭蜂起,佃甲廝役群不逞者從之。刲牛屠豕聚會,睢盱跳梁。每村千百人,各有渠魁,裂裳為旗,銷鋤為刃,皆僭號剷平王,謂鏟主僕、貴賤、貧富而平之也。諸佃各襲主人衣冠,入高門,分據其宅,發倉廩散之。縛其主於柱,加鞭笞焉。每群飲,則命主跪而酌酒,批其頰數之曰:『均人也,奈何以奴呼我?今而後得反之也。』此風濫觴於安福、廬陵,其後乃浸淫及永新。」

這是何等可貴的革命的豪言壯舉啊!農民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們是地主階級封建制度的批判者,他們所追求的是政治和社會上的平等、經濟上的平均。換言之,他們本能地具有同地主階級壓迫和剝削相對立的大同理想。誠然,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農民們用以批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是不科學的。然而,這與那些認為農民根本沒有自己的思想、根本不反對封建制度的說法,畢竟不是一回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