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西軍在四川 第四節 張獻忠的犧牲及大西政權失敗的原因

從一六四五年起,大西政權所面臨的局勢就逐漸惡化起來。四川各地的反革命勢力囂張一時,大西政權控制的地區逐漸縮小。就全國而言,李自成部義軍建立的大順政權被清軍摧毀了,南明弘光政權也跟著覆亡,民族矛盾已經上升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

清政府為了實現其征服全國的野心,在東南和湖廣地區大舉用兵,企圖鎮壓大順軍余部和其他漢族士民的抗清鬥爭。而對於張獻忠則一再派人進行招降,妄圖不費一兵一卒便掠定四川。順治二年春,清陝西總督孟喬芳致書大西川北巡撫吳宇英,「令其說張獻忠投降」 。同年秋,清湖廣等地總督佟養和也派人「持書與告示往四川招撫張獻忠」 。張獻忠對清政府的招降嗤之以鼻,根本不予理會。當他發現吳宇英在廣元暗自組織反革命鄉勇,準備叛投清方時,便斷然派兵平叛,處死了這個反覆無常的官僚 。

於是,清廷改而採用軍事征討和政治招降雙管齊下的方針。順治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多爾袞任命駐防西安內大臣何洛會為定西大將軍,加派左翼固山額真巴顏、右翼固山額真墨爾根、侍衛李國翰等率兵前往陝西,「會剿四川,征討叛逆」 。同一天,又頒布了招撫張獻忠的詔書和告四川文武各官兵民人等的諭旨。詔書說:「張獻忠前此擾亂,皆明朝之事。因遠在一隅,未聞朕撫綏招徠之旨,是以歸順稽遲。朕洞見此情,故於遣發大軍之前,特先遣官齎詔招諭。……張獻忠如審識天時,率眾來歸,自當優加擢敘,世世子孫永享富貴,所部將領頭目兵丁人等,各照次第升賞,倘遲延觀望,不早迎降,大軍既至,悔之無及。」諭旨說:「凡文武官員兵民人等,不論原屬流賊或為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准錄用。倘抗拒不服,置之重典,妻子為奴。開誠投順者加升一級,恩及子孫。有擒獻賊渠將佐者,論功優升,永同帶礪……。」

由於當時在陝西漢中等地的孫守法、趙榮貴、賀珍等部仍在堅持抗清鬥爭,牽制了何洛會等統率的清軍,使他們無暇進剿大西軍。順治三年正月,清廷又命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同多羅衍禧郡王羅洛宏、多羅貝勒尼堪、固山貝子吞齊喀、滿達海等,統率官兵前往四川征討張獻忠 。清軍在陝西先後擊破孫守法、趙榮貴、賀珍等部。大順軍劉體純部在這年正月,雖曾一度由河南鄧州攻入陝西商州,終因兵力不敵敗回湖廣。豪格等人在陝西粗定之後,就著手準備入川。

就在這個關鍵時候,大西軍內部發生了劉進忠叛變事件 戌年下。">。劉進忠原是大西軍驍騎營都督,據說其部下四川籍將卒較多。在階級鬥爭日益激化的形勢下,他的一名部將叛投了南明。劉進忠懼怕受到張獻忠的嚴厲懲罰,竟然率部倉皇出逃,先南奔重慶投靠明將曾英;不久又率部北移,同搖黃十三家中的袁韜部合營,自稱新天王。大約在順治三年十月間,他又派部將吳之茂往陝西向豪格投降,接引清軍入川 。

此時,張獻忠正處於內外交困、舉棋不定的境地。八月,他下令放火焚燬成都,帶領大軍轉移,打算丟掉四川另尋出路 。九月初八日,到達順慶(今南充市)。次日,攻克叛亂分子譙應瑞、馮有慶等人竊據的順慶府城。在這裡屯駐二十餘日後,又引兵移往西充縣境。

十一月,清軍準備就緒,迅速入川。二十六日在南部縣境從大西軍俘虜口中,得悉張獻忠的大營駐紮在西充縣鳳凰山下 。豪格密令昂邦章京鰲拜、固山額真准塔等率領精銳充為先鋒,自己則帶著滿、蒙軍隊隨後進發。清軍「銜枚疾驅,一晝夜行三百里」 ,於二十七日抵達西充鳳凰山。張獻忠當時擁眾數十萬,不但對於清軍的行動一無所知。而且直到清軍迫近,偵探一再報告清軍已經到來時,張獻忠還是不相信。等到清軍已經近在眼前,張獻忠才帶著少數隨從出營觀察,仍然沒有作任何戰鬥的準備。雙方隔著一條名叫太陽溪的水溝相遇。張獻忠被清兵箭中左胸,當即墜馬而死。關於張獻忠犧牲的情況,當時正在大西軍「皇營」(當作「御營」)中的外國傳教士有如下一段敘述:

「時在西曆一千六百四十七年正月初三日,二位司鐸到皇營欲見獻忠……。突有偵探隊某兵飛奔入營向長官報告,謂在營前高山上見有滿洲兵四五人,各騎駿馬,由山谷中迎面而來。獻忠聞報,即時震怒,欲將報信之兵正法。幸被人討保,未能加罪。獻忠未能深信滿兵竟敢至此。殊知滿兵大隊已匿營前大山反面矣。獻忠聞警不疑,以為謠傳。於是提訊昨日某逃官之夫人,歷半小時。又有探兵入營告急,謂滿兵馬隊五人已到營外對面高山矣。獻忠聞警,不問詳細,是否果系滿兵馬隊,隨即騎馬出營。未穿盔甲,亦未攜長槍,除短矛外別無他物,同小卒七八名,並太監一人,奔出營外探聽滿兵虛實。至一小崗上,正探看之際,突然一箭飛來,正中獻忠肩下,由左旁射入,直透其心,頓時倒地,鮮血長流。獻忠在血上亂滾,痛極而亡。太監見獻忠已亡,先奔回大營,高聲叫道:大王已被射死!聲震各營,一時大亂。各營軍隊不擊自散,各奔一方,各逃性命。」

清軍乘勢衝殺,大西軍由於變生意外,毫無戰鬥準備,被打得大敗,犧牲戰士數萬名,損失騾馬一萬二千餘匹 。其餘戰士在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艾能奇等大將的率領下急速南撤,經重慶、遵義轉入貴州,後來在雲南建立了著名的四將軍政權。在聯合南明永曆朝廷共同抗清的鬥爭中,大西軍余部仍然發揮了主導作用。

張獻忠犧牲了,在他領導下經過浴血奮戰建立起來的大西農民革命政權也被摧毀了。但是,他所開創的事業卻被大西軍將士繼承了下來。以李定國為代表的大西軍余部,在長達近二十年的抗清鬥爭中立下了豐功偉績,用鮮血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烈詩篇。

從表面上看,張獻忠的犧牲和四川的被清軍佔領,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可是這種偶然之中卻寓著必然。大西政權失敗的原因就在於:

一、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農民軍,畢竟是封建社會中的農民革命武裝,他們不可能超越時代的限制掌握科學的階級分析方法,因而在地主階級策動的叛亂面前,用地域概念代替了階級區分,把四川官紳的敵對行為,誤認為是「蜀民」的忘恩負義,不加區別地濫加剿殺,結果造成了自己的孤立。在張獻忠施政的後期,出現了一種惡性循環:他越是感到孤立,就越加變得猜疑暴戾;而越是猜疑暴戾又更導致他不分良莠的屠殺,使自己更加孤立。自古以來,任何一支隊伍想要戰勝敵人,必需有兩個基本條件,即自身的團結一致和爭取最低限度的同盟者。大西軍在其後期基本上沒有同盟者,甚至作為大西政權賴以存在的基礎的普通農民,也在其所施行的暴力面前嚇得遠離而去,自身軍隊中的不穩定因素也日益增長。這正是大西軍在四川站不住腳的基本原因。

二、張獻忠和他的某些助手們過分迷信武力,似乎只要掌握了武力,其他都不在話下,無論是糧食、物資、地盤、兵源以至人心都可以輕易地取得。因此,他們不注意恢複社會生產,不重視維護社會安寧。在大西政權統治的後期,四川人民未能得到起碼的安居樂業、休養生息的條件。這固然同地主階級的叛亂有關,但張獻忠等人在客觀條件允許的範圍內,也並沒有作出多大的努力。一個擁有龐大軍隊的政權,只是建立在社會生產日益萎縮的基礎之上,它的前途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三、大西軍領導人的麻痹輕故,也是導致兵敗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末農民戰爭的初期,各支起義軍由於力量遠遜於官軍,為了達到保存自己、相機出擊的目地,一直非常注意偵探敵情,避免行動的盲目性和遭受官軍的猝然襲擊。這個優良的傳統保持了相當長的時間。可惜的是,張獻忠(李自成也有類似情況)在自己的軍事力量對官軍佔了壓倒的優勢以後,就逐漸滋長了驕傲情緒。突出地表現為麻痹輕敵,不再兢兢業業,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了。張獻忠、李自成的突然犧牲,都不是由於兵力削弱到連自己的領袖人物都保衛不了。相反,他們在犧牲時都還掌握著幾十萬大軍。只是由於麻痹大意,情況不明時硬充好漢,卒致以身予敵。這種無獨有偶的悲劇,給後世的人們留下了極為沉痛的教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