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明王朝的覆亡和山海關之戰 第四節 大順軍的放棄北京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帶著敗軍回到北京。此時擺在他面前的問題是,固守北京等待援軍的到來呢?還是趁清軍圍城以前主動放棄北京?剛回京時,李自成就下令火速拆除關廂民房和羊馬牆 ,說明他曾一度考慮過固守北京,但只過了兩天,李自成卻毅然決定在北京舉行即位典禮後立即向西撤退。作出這樣的決策是痛苦的然而卻是正確的。當時大順軍在距北京不遠的地方雖然有不少駐軍,但不可能組織起一支足以擋住清軍(包括已經投降清方的吳三桂部)的武裝。其他軍隊則因分駐在西北各省和湖北、河南、山西等地,短期內無法調來。在外有跟蹤而來的強敵,內有仇視農民革命的殘餘反動勢力的情況下,李自成以新敗之餘據守孤城,後果是不待龜卜的。大順軍領導人有鑒於此,終於決定了主動放棄北京。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舉行即位典禮,由牛金星代行郊天禮,六政府各頒赦書一道 。典禮草草結束後,即「分付闔城人民,俱各出城避難」 ,同時放火焚毀了明代宮殿和各門城樓,開始撤離北京。「城中扶老挈幼西奔者絡繹不絕」 ,一些投順了大順政權的明廷官員也雜在隊伍里一同逃難。在大順軍遭到嚴重挫折,而敵方以明太子為標榜的情況下,仍然出現這種場面,說明大順政權在京師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撤退之前還要正式舉行即位典禮完全是從政治上考慮。北京自元代以來就長期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人們心目中設在北京的朝廷擁有正統地位。李自成之所以在軍情旁午之際,仍然要在這裡舉行一次即位典札,頒詔天下,其用意即在於向全國宣布大順政權在推翻朱明王朝之後,業已成為全國惟一合法的政權,北京是大順朝定鼎的地方,儘管由於軍事上的失利而暫時放棄,但遲早是要回來的。

四月三十日晚,清軍進抵薊縣,得到了大順軍已撤離北京的消息,多爾袞即命多鐸、阿濟格和吳三桂等人統率精銳急速追擊,自己則帶領一部分軍隊趕往北京。五月初二日,多爾袞到達北京。當時都中的明朝官僚和市民並不知道吳三桂已經投降清朝,紛紛傳說吳三桂打敗了李闖,奪回了明太子朱慈烺,將奉太子來京即位。於是一群官僚便聚集東郊迎接,內官們也準備了鹵簿法駕。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傲然而來的卻是胡服辮髮的清朝攝政王,轉眼之間滿洲白旗兵已經布滿城垣。許多人不勝錯愕,惶遽而退。一部分鮮廉寡恥的官僚則將錯就錯,竟把多爾袞迎接進宮,居之於火後僅存的武英殿。

五月三日,大順軍退至保定,「雖鉦鼓喧闐,而騎無行列,弧折筈殘,人盡阻飢。」 但農民軍仍嚴守紀律,「掏珠易飪」 ,用財物向當地百姓購買食品。為了阻滯追兵,擔任殿後的部隊把「大內錦綺纏掛樹上,鑄金為瓴甋拋置道右,啖追騎以可欲,少緩須臾,一日夜行三百里。」 五月初八日,清兵在慶都(今河北省望都縣)追上大順軍。蘄侯谷英麾兵還戰,雙方戰於城東。大順軍飢疲交困,士氣不揚,被清軍擊敗,谷英不幸犧牲 。大順軍繼續南撤,又與清軍戰於真定,再次失利 ,遂經井陘退入山西,留精兵防守固關 。追擊的清軍也因「馬困人疲,不能遠逐」 ,又需要鞏固對京師和畿輔地區的佔領,不得不在五月十二日回到北京 。

清軍是在為崇禎帝復仇、「弔民伐罪」的黑旗下出兵鎮壓農民軍的。為了在漢族地區站穩腳跟,多爾袞接受范文程、洪承疇等人的建議,採取了一些籠絡漢族官紳地主的措施。進京後的第三天就下令,「官民人等為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展輿情,著禮部、太常寺備帝禮具葬。」 由於在京的明朝官僚絕大多數都投降過大順政權,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耽心吳三桂和清兵入城以後,會把自己視作「從逆偽官」。清廷有鑒於此,「大張榜示,與諸朝紳蕩滌前穢」 。只要歸順清朝,就官復原職,甚至加官晉級。同時明確宣布,凡屬被起義農民奪去的田產一律歸還本主 。這些保護漢族官僚地主的政令一公布,那些曾飽受農民軍鐵拳打擊的明朝官紳地主,無不彈冠相慶,「故朝野一時懽然服從,如大旱之得時雨也」 。「是月終旬,長安市上仍復冠蓋如雲矣!」 完全是一派地主階級全面復辟的景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