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李自成起義軍在河南的大發展 第三節 李自成起義軍首攻開封和項城戰役

李自成部攻克洛陽時,明河南巡撫李仙風正領著游擊將軍高謙所部官軍,在黃河以北的懷慶地區鎮壓當地的農民起義。開封城守副將陳永福獲悉洛陽失守,火急率兵往援。開封的守御力量因而非常單薄。李自成得到這個情報,決定奇襲開封。二月九日,他帶領精兵三千、部卒三萬從洛陽地區出發,急行軍三晝夜,於十二日中午時分到達開封城下,立即大舉攻城。明河南巡按御史高名衡等唯恐重蹈洛陽覆轍,落個失城陷藩的罪責,急忙把一切能夠動員的力量統統趕上城去固守。封在開封的周王朱恭枵和其他嗜財如命的藩王們有點不同,他奉行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保命哲學。在起義軍兵臨城下時,他一狠心把府中累朝積攢的銀子搬出一部分,「下令民間,有能出城斬賊一級者賞銀五十兩,能射殺一賊者賞銀十兩,射傷一賊或磚石擊傷者賞十兩。」 這一舉措果然生了效,開封城內一批亡命之徒紛紛上城同義軍為敵。儘管義軍攻城非常勇敢,「射終日,箭插城如蝟」 ,但是,原來設想的以奇襲方式奪取開封的計畫卻未能實現。這時,前往洛陽赴援的陳永福聽說起義軍乘虛進攻開封,連忙帶著軍隊兩晝夜兼程趕回,十六日由水門入城參加防守。

由於敵情發生了變化,李自成在十七日親自到城下觀察形勢,以便決定下一步的攻城方法。不料行蹤不密,被城上的官軍射中左眼 福射的,崇禎十六年陳永福投降李自成時還說過「親集矢於王目」的話。《守汴日誌》、《豫變紀略》等書則說是陳永福的兒子陳德(時任明軍守備)射的。還有的史籍說是官軍士卒所射,陳德據為己功,向朝廷請賞。周在浚《大梁守城記》說:「究不知為何人所射,陳總鎮遂攘為其子陳德之功,以守備擢游擊。」又根據一種傳聞,說是謝三所射,「三名不顯,故為陳所掩雲。」">。後來傷口雖經治癒,左眼卻從此失明。當時,起義軍的領袖負了重傷,又有消息說左良玉的軍隊和保定總督楊文岳所統官軍正向開封進發。只有「精兵不過三千,脅從之眾不過三萬」 的義軍首領明白,一旦明政府的援軍到達,自己就可能陷入內外夾攻的境地。於是決定停止進攻開封,主功向西轉移到登封、密縣、嵩縣一帶。李自成部義軍的首次進攻開封,遂以自動撤圍而告終。

崇禎十四年七月,羅汝才由於與張獻忠不和,率領部眾到河南淅川,同李自成部義軍聯合作戰 。當時,李自成部已經成為各支起義軍中實力最強的隊伍,羅汝才雖然比李自成年紀大,卻待以兄長的禮節,以示尊重。史載「自成之兵長於攻,汝才之兵強於戰,兩人相須如左右手。」 李,羅的聯營,使活躍在中原地區的農民軍力量顯著增強,成為明王朝反動統治的最大威脅。

李自成和羅汝才聯營之後,由豫西經唐縣進入湖廣棗陽、隨州地區,準備攻取承天 。陝西三邊總督傅宗龍唯恐承天祖陵有失,帶領總兵賀人龍、副總兵李國奇部於八月上旬趕往承天。李自成,羅汝才探得承天的守備相當嚴密,陝西官軍又將趕到,乃決定改變計畫,取道應山返回河南。傅宗龍見起義軍不戰而走,誤認為是膽怯的表現,就帶著軍隊尾追不舍。至九月初,傅宗龍指揮的賀人龍、李國奇所部二萬人進至河南新蔡,同保定總督楊文岳率領的總兵虎大威部會合,然後齊赴項城,打算圍殲李自成、羅汝才聯軍。起義軍得到消息後,立即部署作戰方案,決定把精銳部隊埋伏在松樹林里,另外派出一支隊伍西渡潁河 ,製造移師汝寧的假象。官軍果然中計,以為義軍主力已經渡河西去,就在孟家莊結營休息。官軍士卒紛紛散入村落搜括百姓的糧食草料,幾無部伍可言。隱蔽在樹林里的義軍乘機發起進攻。官軍將領慌忙集結軍隊,可是倉促之際軍心己亂,抵敵不住。賀人龍和虎大威徑自拉起隊伍向沈丘逃竄,李國奇見勢不妙也跟著逃跑。剩下傅宗龍、楊文岳兩總督,帶著直屬標營陷入了起義軍的重圍。當晚,楊文岳在副將張某的保護下逃往項城、陳州。傅宗龍無可奈何,一方面命令直屬標營兵丁挖掘濠塹,妄圖堅守待援;同時又派人持親筆信催賀人龍、李國奇火速來救。賀,李兩人正私自慶幸逃脫了義軍的包圍,哪裡肯再鑽進來,他們以「此書從賊中來,庸知非偽耶」作借口,拒絕回軍援救。傅宗龍部在起義軍的包圍圈中一籌莫展,幾天以後糧食、騾馬都吃光了,靠組織突擊隊將戰場上的屍首拖來充饑。最後,箭枝和彈丸俱已用盡,傅宗龍知道難以頑抗下去,遂於十八日晚領著殘兵六千人突圍。在義軍的截擊下,士卒星散。次日中午,傅宗龍帶著一些散兵游勇,在距離項城八里處被義軍追上,當了俘虜。義軍將士把他帶到項城下大喊道:「我秦督官兵也,請啟門納秦督」,準備相機奪取項城。傅宗龍卻堅持反動立場,向城上大喊自己已經當了俘虜,身旁都是起義軍,不能開門。詐取項城的計謀未能實現,義軍戰士一怒之下,當場處死了傅宗龍 。

傅宗龍、楊文岳糾集數萬官軍進行的圍剿,就這樣以慘敗告終。李自成、羅汝才聯軍奪得了大量衣甲器械,收降了一批傅宗龍部的陝西兵士,聲勢越來越盛。據說,李自成在項城戰役之後,曾「令人撰《九問》、《九勸》諸詞,號召諸盜,勾引饑民,號為闖王。」 可惜直到目前還沒有看到《九問》、《九勸》的原詞。如能發掘出這些珍貴的文獻,對於研究起義軍當時的綱領、政策和宣傳口號等,必將大大推進一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