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張獻忠、羅汝才重舉義旗和楊嗣昌督師的慘敗 第五節 張獻忠、羅汝才部轉戰四川

崇禎十三年秋,張獻忠、羅汝才兩部起義軍為了擺脫困境,決計聯合入川。九月初九日,進抵大昌城下。明四川巡撫邵捷春領著官兵在這兒據守。起義軍便繞過大昌,向開縣、新寧(今開江縣)、梁山(今梁平縣)行進。十七、十八兩日,張、羅二部在達縣地區作戰不利,又轉回大昌、大寧(今巫溪縣境)。本月底,起義軍在達縣尤溪口擊敗追襲而來的總兵方國安、參將羅於莘部官軍,趨勢進取巴州(今巴中縣)。十月初三日,在巴州同敵副將張奏凱部作戰。十一日,過廣元縣,渡嘉陵江。十三日,攻劍州(今劍閣縣),破城後殺署印官。佔領劍州以後,張獻忠、羅汝才曾打算北上廣元,經寧羌(今寧強)入陝西漢中,由於明陝西當局深恐義軍重返陝境,派總兵趙光遠,賀人龍統重兵扼險於川陝交界的朝天關。張、羅見入陝有困難,即於十六日從劍閣起營向南攻克梓潼縣。十九日於廟埡擊斃明副將羅萬象、韓光榮、劉貴、譚繹等。二十一日又敗陝西官軍賀人龍、李國奇部,活捉並處死了叛徒張一川(即掃地王),隨即進抵綿州(今綿陽)。

起義軍在劍州、梓潼的勝利,迫使楊嗣昌向朝廷請罪。他在疏中說:

「竊臣入川督剿,賊由廣元、昭化將奔劍州、梓潼,業於十月二十四日自梁山縣(今梁平)拜疏上聞。臣即沖泥冒雨,於二十七日早發梁山,經過大足(當是大竹)、廣安、岳池,至於順慶(今南充)。親見隨行步兵跋涉之苦,馬騾倒損之多,臣亦心憂身病,憔悴支離,無復人理,始知蜀道之難果難於登天也。日望官兵一戰之捷,挫敗狂鋒,蹙之遄死。豈期蜀兵之脆,將領之愚,至不堪言。該署鎮方國安遣羅萬象(原作羅萬家,誤)、韓光榮、劉貴等,一潰於劍州之上真鋪;撫臣邵捷春遣寅啟高、孫逢聖、衛嘉增、鄒鳴等,再潰於綿州之亢香鋪(他書作沉香鋪)。皆行無哨探,止無營壘,夢夢焉如尋常走路,掉臂邀游,而倏然遇賊,穩步入其伏中。即客將李國奇、賀勇、張應元與署鎮方國安等梓潼一戰,亦不隄防賊『打倒番』,而先勝後敗,得不償失。臣在中途聞之,拊心頓足,仰天嗟吁。何區區二孽,若是其凶且狡,而我兵未能得志也。」

楊嗣昌把圍剿的失敗歸罪於四川當局的疏於防範和陝西官軍的挾餉譟歸。四川巡撫邵捷春竟因此革職逮問,論罪棄市。巡撫一職由監軍道廖大亨接替。陝西總督鄭崇儉也被革職,由丁啟睿繼任。

十一月,義軍經中江破什邡縣,進至漢州(今廣漢縣),又經綿竹、金堂、簡州、資陽進至安岳、樂至一帶。楊嗣昌和監軍大理寺評事萬元吉見官軍進止不一,處處被動,乃拔總兵猛如虎為總統,張應元為副總統,負責組織各部官軍追剿 ,由於四川當局腐敗已極,無力組織有效的阻擊,起義軍一到往往不攻而下,加上張獻忠、羅汝才採取了「以走致敵」的戰術,使追剿官軍疲於奔命。在當時的官軍士兵中傳布著「想殺我左鎮,跑殺我猛鎮」的「流言」。他們留戀左良玉的按兵不動,而對猛如虎驅迫他們一味跟在起義軍後面窮追不捨深為不滿。

十二月初一日,起義軍破隆昌縣;初五日破瀘州,殺了途經該城赴任的明松潘道黃諫卿 和瀘州知州蘇瓊。初七日,攻克南溪縣;十一日又克榮縣 ,進圍井研。十四日克仁壽縣,殺知縣劉三策。十六日清晨,起義軍到達成都東門外,見官軍守御嚴密,即繞城北上,再次攻克德陽。此後又繼續北上,於昭化縣境渡過嘉陵江,二十九日夜間以騎兵詐稱楊閣部差兵賺開巴州。這樣,張獻忠、羅汝才起義軍自崇禎十三年九月入川之後,在四個月里拖著官軍在四川腹地來了個千里大遊行。他們既然已經把督師楊嗣昌、監軍萬元吉和相當一批官軍牽進了四川,下一步的文章就是如何搶在官軍的前面打出四川,到湖廣地區去開創新局面了。起義軍戰士們勝利實現了「以走致敵」的方針,不禁心情激蕩,「飲酒鼓掌而歌,以詆嗣昌曰:前有邵巡撫,常來團轉舞;後有廖參軍,不戰隨我行;好個楊閣部,離我三天路。」 歌詞表達了起義農民對反動統治者的鄙視和對未來充滿著勝利的信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