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明末農民戰爭的爆發 第四節 起義早期的特點

經過長時間醞釀的明末農民起義終於爆發了。這次農民起義由於它所處的歷史條件,註定要成為我國封建社會裡發展水平最高的一次農民戰爭。但是,它自身也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參加起義的群眾,需要經過同舊王朝的反覆較量,不斷地汲取經驗和教訓,增長鬥爭的智慧、才幹和勇氣,才能夠逐漸成熟起來。

在起義爆發的初期,揭竿而起的農民和他們的領袖人物,在思想認識上,作戰能力上,軍事組織上,都呈現出幼稚的特徵。首先,在思想上,起義農民們儘管拿起了武器,卻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開始了推翻朱明王朝的宏偉事業。由於他們的眼光狹隘,還不可能對明王朝的黑暗腐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朝廷的子民,他們的仇恨往往只是集中在那些直接壓榨欺凌自己的官吏和豪紳身上,他們的鬥爭不過是為饑寒所迫,採取武力挫敗官府的催科,並且從富家大戶的糧倉里奪取活命之資。正因為如此,起義農民在這個階段里,常常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束縛。一旦朝廷和地方高級官員宣布「赦罪招安」和放賑的時候,起義隊伍中的許多群眾以至於不少領袖人物,往往自投羅網,接受招安。他們既然尚未意識到,明王朝維護的正是使自己遭災受難的暴虐統治,出現這種現象就是毫不奇怪的了。所以,我們應當如實地把起義初期農民們的接受招安,看作覺悟尚低的一種表現,而不能過分苛責,一見「受撫」就給加上投降、背叛之類的罪名。

其次,起義初期的農民,在組織上是相當鬆散的。他們剛從逃荒的饑民(即流民)、飢軍轉化而來,常常牽家帶口,隊伍龐雜得很 。史料中提到他們的人數時,動輒成千成萬,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他們的兵力在數量上早已對官軍佔了絕對優勢。實際上這是一種假象,真正出陣迎敵的人是比較有限的。

第三,在早期的起義隊伍中,雖然有一部分來自現役兵丁或出身衛籍,具有多少不等的軍事知識,但多數是吃大戶的饑民。他們缺乏軍事素養和作戰經驗,同官軍作戰時常常打敗仗。由於明朝政府和各級官吏的殘酷榨取,迫使大批的饑民湧入起義軍。儘管他們敵不過官軍,大批地遭到屠戮,人數卻在不斷增長。等到他們自己也從鬥爭中積累起作戰經驗之後,他們的勇氣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就使雙方的力量對比逐漸發生變化,優勢從官軍手中轉到農民軍方面。

第四,這次起義是在西北地區首先爆發的,這裡本來就是漢、回、蒙各兄弟民族錯居的地方。在明王朝反動統治下,各族勞動人民都同樣受到殘酷的壓迫。所以,幾乎從起義爆發之日起,就有許多回族、蒙古族的人民參加進來,同漢族人民並肩戰鬥。象綽號為老回回的馬守應,就是陝西清澗縣最早投身農民革命的一位著名領袖。他所帶領的隊伍,在明末農民戰爭中轉戰大河南北,為推翻明王朝的統治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五,這次起義的首領人物,甚至於一些部下偏裨以及戰士,差不多都起了一個綽號。史籍說,「一時賊首,多邊軍之豪及良家世職,不欲以姓名聞,恐為親族累,故相率立渾名。」 這種起渾名、立綽號的做法,主要是起義前期敵我力量懸殊的產物,它一直延續到明末農民戰爭的中期。後期起義軍已經在鬥爭中壯大起來,逐漸走向正規化,就普遍地使用自己的真實姓名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