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明末農民戰爭的爆發 第一節 陝西農民首建義旗

在敘述明末農民戰爭的歷史時,人們習慣於以天啟七年(一六二七年)發生在澄城縣的農民起義作為起點。這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也應當指出,這只是選擇了一個具有典型性的標誌,實際上很難說陝西的農民起義是在天啟七年才開始的。崇禎初年擔任陝西三邊總督的楊鶴說過:

「內地流賊起於萬曆、天啟年間。援遼兵丁陸續逃回,不敢歸伍,因而結聚搶掠,以漸蔓延。不幸邊地亢旱四載,顆粒無收,京、民二運轉輸不繼,飢軍饑民強半從賊,遂難收拾。」

楊嗣昌在崇禎十年的一個奏疏里說得更加明確:

「流賊之禍,起於萬曆己未(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遼東四路進兵,三路大潰,於是杜松、王宣、趙夢麟部下之卒相率西逃。其時河南撫臣張我續、道臣王景邀擊之於孟津,斬首二十餘級,飛捷上聞。於是不入潼關,而走山西以至延綏,不敢歸伍而落草。廟堂之上,初因遼事孔棘,精神全注東方,將謂陝西一偶(隅)不足深慮。不期調援不止,逃潰轉多。饑饉荐臻,脅從彌眾。星星之火,至今十九年。」

楊鶴父子敘述的情況是可靠的,在其他一些史籍裡面可以得到印證。如戴笠、吳殳在敘述陝西農民起義的開始時就明確指出:

「陝西兵於萬曆己未四路出師,敗後西歸,河南巡撫張我續截之孟津,斬三十餘級。餘不敢歸,為劫于山西、陝西邊境。其後調援頻仍,逃潰相次,邊兵為賊由此而始。天啟辛酉(元年),延安、慶陽、平涼旱,歲大飢。東事孔棘,有司惟願軍興,征督如故。民不能供,道殣相望,或群取富者粟,懼捕誅,始聚為盜。盜起,飢益甚,連年赤地,斗米千錢不能得,人相食,從亂如歸。饑民為賊由此而始。」

在地方志里,也有早期起義農民流動於各地的零星記載。如《漢陰縣誌》說,「(萬曆)四十三年,流賊劫掠鄉村,出沒無常,為地方患。」 《霍州志》載,「天啟三年,流寇突至霍州南關,殺數人。」 《洋縣誌》載,「天啟四年七月,流賊突至斜堰河壩,殺死周之弘,邑為騷動。」 《西鄉縣誌》說,「(萬曆)十八年,流賊俞士乾率眾犯境。天啟七年,流賊王魁祿率眾犯平地等處。」 《國榷》也記載了四川巡撫尹同皋上言:「陝西流盜由保寧入川,蹂躪廣元、神宣之間。天啟六年八月,神宣指揮吳三桂御之,斬三級,一系賊魁。十二月,又從眉林溝入犯,守備王虎等御之,斬紀守恩等十二人,追至寧羌界。秦蜀兩道,事權宜兼制,乞敕陝西各道府多方緝抽。從之。」

這些事實說明,從萬曆末年起,陝西軍民就已經開始了抗暴圖存的武裝鬥爭。早期的起義群眾雖然人數不很多,活動的範圍卻相當廣,在同陝西相鄰的山西,四川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只是由於當時的聲勢還不夠大,首領人物也不為人們所知。關於這些早期的起義隊伍,除了一些點滴的記錄以外,無從弄清他們的確切情況。

天啟七年,陝西澄城縣爆發的農民起義,正式拉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澄城在當時是一個十分貧窮的縣份,境內大部分是山谷。史籍記載,這裡「土瘠賦重」,本地農民由於負擔不了政府的沉重賦稅,逃亡的很多,丟下大片土地沒有人耕種。隆慶、萬曆年間,還有來自朝邑、郃陽、蒲坂等鄰近縣份的農民開荒佃種。天啟以後,由於政府的壓榨越來越重,又加上天災,戶口凋敝更甚。「四遠之民,望澄以為苦海。」 儘管生產的破壞、人民的災難已經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明政府不但不設法救濟,反而一味追逼錢糧。髓干血盡的農民被逼得走投無路,感到與其束手斃命於杖下,不如揭竿而求生。天啟七年(一六二七年)二月十五日黃昏時,知縣張斗耀正坐堂比糧,怒火填膺的農民們各持利器,從西門擁進公堂。張斗耀見勢頭不好,嚇得躲進私宅,被鄭彥夫等人追上亂刀砍死 。澄城農民抗糧殺官的消息迅速傳布開來,各地的農民、飢軍紛紛響應,一場轟轟烈烈席捲全國的燎原大火就這樣點燃了。

關於澄城農民起義,有的史籍描繪得非常形象。《鹿樵紀聞》說:

「崇禎改元之歲,秦中大飢,赤地千里。白水王二者,鳩眾墨其面,闖入澄城,殺知縣。」

《烈皇小識》寫得更是有聲有色:

「先是天啟丁卯,陝西大旱。澄城知縣張耀采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有王二者,陰糾數百人聚集山上,皆以墨塗面。王二高喝曰:『誰敢殺張知縣?』眾齊聲應曰:『我敢殺!』如是者三,遂闖入城。守門者不敢御,直入縣殺耀采。眾遂團聚山中。」

這裡的問題是,澄城的農民起義是否就是白水縣民王二領導的起義?據順治《白水縣誌》載,「崇禎二年,白河北王二、種光道倡亂。官兵以不諳地勢陷敗。後結連延、慶諸賊,至流毒天下。」 上引澄城起義的原始記載,只提到鄭彥夫其人,並沒有說王二是這次起義的領導者。而《白水縣誌》在記載王二起義時,又沒有涉及澄城殺官事。可能這是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發生的兩個事件,被某些史籍的作者揉合為一了。在這些情節上的差異沒有考定的時候,用澄城農民抗糧殺官的提法,比白水農民王二領導澄城起義要妥當一些。

澄城農民起義爆發之後,陝西許多地方的饑民和飢軍也聞風而動。

府谷縣有王嘉胤率領「楊六、不沾泥等群掠富家粟。有司捕之急,聚為盜。」 白水縣王二等人起義後,攻破宜君縣城,放出獄囚,隨即北上同王嘉胤會合,人數達到五六千名,聚集在延安、慶陽的黃龍山 。不久,被明陝西督糧道洪承疇擊敗,轉入山谷。安塞人高迎祥在崇禎元年率眾起義,帶領一支隊伍同王嘉胤會合 。

清澗縣人王左掛(原名王子順)也招集「騎賊萬人反於宜川之龍耳咀。」 他的部下頭目有苗美、飛山虎、大紅狼等人。崇禎三年二月,王左掛向明總兵杜文煥乞撫,不久復謀再起,被洪承疇和陝西巡按御史李應期定計殺害。王左掛受撫時,部下苗美等人不從,帶著隊伍向西轉移,被官軍擊潰,苗美也被清澗庠生李攀龍殺害於賀家灣 。

漢南人王大梁起義後,有部眾四百人,自稱大梁王。崇禎元年十月,他糾集成縣、兩當二地的農民三千多人,攻克陝西略陽,逼近漢中府(府治在南鄭縣) 。二年二月,陝西商雒兵備道劉應遇,會合四川官軍吳國輔部圍剿漢中,起義軍大敗,王大梁被俘殺。除了三百多人突圍逃入四川以外,參加起義的群眾都遭到屠殺 。

點燈子,名趙勝,又名趙四兒,原是清澗縣書生,借住在本縣石油寺里日夜攻書。有人訛傳他夜間點燈於孤寺,是象平話中描繪的黃巢那樣造兵書謀反,又喧傳官府將要逮捕他。趙勝無以自明,耽心被誣陷入獄,終於逼上了梁山,在解家溝花牙寺聚眾起義 。

崇禎元年十二月,陝西三邊總督武之望奏固原兵變。參加兵變的士卒劫取了固原州庫的財物,接著轉攻涇陽、富平、三原,官軍游擊李英也被俘虜 。

崇禎二年四月,階州士兵周大旺也率眾起義,不久被明副總兵賀虎臣部鎮壓下去。

崇禎三年十一月,陝北延西一帶由於缺餉四年,本地極目黃沙,一物不產,糧食貴得好比珍珠,飢軍們實在被逼得無路可走,在神一元領導下舉行起義,參加的有三千多人。起義後,連續攻克新安邊、寧塞營、柳樹澗三堡,殺參將陳三槐,隨即佔領保安縣。四年正月,明副總兵張應昌、苑攀龍部同神一元領導的起義軍作戰於保安,神一元陣亡,他的弟弟神一魁被推舉為首領 。

農民起義的聲勢一天天擴大,北方官僚們束手無策。崇禎元年七月,陝西巡按御史李應期上言說:

「全陝地多磽确,民鮮經營。慨自邊疆多事,徵兵征餉,閭閻十室九空。更遇連年凶荒,災以繼災,至今歲而酷烈異常也。臣自鳳漢興安巡歷延慶、平涼以抵西安,但見五月不雨,以至於秋,三伏亢旱,禾苗盡枯,赤野青草斷煙,百姓流離,絡繹載道。每一經過處所,災民數百成群,擁道告賑。近且延安之宜、雒等處,西安之韓城等屬,報有結連回羅,張旗鳴金,動以百計。白晝摽掠,弱血強食。蓋飢迫無聊,鋌而走險。與其忍餓待斃,不若搶掠苟活之為愈也。」

李應期接著向皇帝請求,「伏(俯)念奏(秦)災重大,關係匪輕,敕下戶部覆議,將天啟七年負欠並今歲加派地畝遼餉亟賜免徵,復將見年者酌減一半,其餘軍餉宗祿一併寬緩。不然,即日取此餓莩斃之杖下無益也。更祈皇上敕部俯查萬曆十一年並十三年全陝大荒事例,慨發帑金遣官賑濟,於以救災民而安地方。異日公家之賦,尤(猶)可望之將來。如曰內帑以(已)匱,諸餉不繼,蠲賑兩端,概靳不施,萬一禍亂大作,天下動搖,勿謂臣今日緘口不言。」

李應期奏疏中請求蠲稅和賑濟,是從統治者的根本利益著眼,希望朝廷拿出點殘羹剩飯施捨給農民和邊軍,使他們能夠苟活下去。這在起義剛剛爆發時,不失為緩和階級矛盾的一個重要辦法。可是,明廷連這樣一點微小的讓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