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末農民戰爭的背景 第七節 農民大起義的前奏

從上面概括描述的明朝末年社會階級矛盾在各方面的表現,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朱明王朝為代表的封建統治已經極度腐朽,烈火在地下運行,一場大規模的農民革命正在醞釀當中。

萬曆年間,統治階級中的某些人士已經懷著不安的心情,指出朱明王朝業已面臨著社會的大動蕩。如郭正域在題為《法祖停稅賦》的奏章里說:

「自古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秦之強盛,兼并六國,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六國也,乃陳勝、吳廣一二小民也。漢之天下,四夷款塞,呼韓來朝,卒之擾亂天下者,非四夷也,乃黃巾等賊一二小民也。元之天下,滅金滅宋,一統四海,卒之擾亂天下者,非金非宋也,乃韓山童、劉福通一二小民也。」

安州知州張遂在《興除議》一文中,也大聲疾呼「盜賊可憂」。他說:

「國家自庚戌以來,北擊胡,東掛倭,西滅哱,南平播,節年不聞以盜為苦也。間即桴鼓時聞,皆謂鼠竊不足慮,而不知秦之亡非以陳勝乎?漢之亡非以張角乎?唐之亡非以黃巢乎?天以水旱開其機,上以暴斂驅其眾,此盜之所由起也。……而奸雄如陳勝,黃巢之流,非可以威降、術羈,此其人最足為隱憂,是在廟堂之上,當預有以羅致駕馭之也。」

然而,統治集團所代表的,正是社會上盤根錯節的反動勢力,它們自身已經無法解脫社會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打破封建統治的枷鎖,為歷史的前進開闢道路的,只能是農民的革命運動。

農民的起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地主階級的反動統治也不是一推就倒的。從萬曆年間起,各地的農民曾經多次舉起義旗,向腐朽的明王朝發動衝擊。例如,萬曆十六年,劉汝國在安徽太湖宿松地區領導起義,自稱濟貧王 ,鑄銅印大書「替天大元帥」 ,「就富民箱囷,招徠饑民共食之。饑民隨者數萬人。」 起義農民多次擊敗官軍。明政府地方當局派人招撫時,劉汝國斷然拒絕,在回信里義正辭嚴地宣布:「豪家不法,吾取其財以濟貧,此替天行道,而違之是逆天也。」 同年春,在湖北等地也發生過饑民搶米的風潮。如大冶縣「谷價騰踴,閭閻蕭條。一夫攘臂大呼,轟然蟻聚,動百十人。持斧破廒,所至一空。」

萬曆二十七年,白蓮教徒趙古元(原名趙一平)在徐州一帶組織起義。他的徒眾到處宣傳,「世道之將變,尊古元為真人。」趙古元等制定了詳細的起義計畫,「約以二月二日各處兵馬八路齊起,先揚淮,次取徐州新河口,阻絕糧運;次取金陵、燕都,大事可定。」明地方官僚驚呼:「黃巾、赤眉之禍,再見於目前。變生呼吸,可為寒心。」

萬曆三十四年,南京又有無為教徒劉天緒等人密謀起義。劉天緒「自稱為闢地定奪乾坤李王」,「又自號為龍華帝主。」

天啟二年,山東白蓮教徒在徐鴻儒領導下舉行起義。這次起義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當地農民「多攜持婦子、牽牛架車、裹糧橐飯,爭趨赴之,競以為上西天雲。」 起義軍很快就攻克了鄆城、鄒縣,滕縣、嶧山等縣城,計畫「南通徐、淮、陳、穎、蘄、黃,中截糧運,北達神京,為帝為王,改元建號。」 同時還有河北景縣民於弘志等起義響應。天啟四年九月,安徽潁州,碭山以及河南永城一帶,有楊桓、楊從儒的密謀起義。他們「嘯聚徒眾,私相部署,偽稱懿德元年。」

這些中、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都在萌芽階段或初起之時即被明王朝血腥鎮壓了下去。然而,反革命的屠刀並不能解決尖銳的社會階級對抗。反動統治者的倒行逆施,勢必激起人民群眾更大規模的反抗。

總之,從萬曆後期到天啟年間,整個中國的天空已經彤雲密布,不時發出隱隱的悶雷聲。那些中小規模的地區性農民起義,就象一陣陣刺目的閃電,不僅揭露了籠罩大地的黑暗,更有力地預示著一場大規模的暴風雨就要來臨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