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末農民戰爭的背景 第四節 水利失修和災荒頻仍

馬克思曾經指出,「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設施成了東方農業的基礎。」「這種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地肥沃程度的設施靠中央政府辦理,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這種設施立刻就荒廢下去。」 在明朝末年,我們又看到了由於水利失修帶來的嚴重災荒。從萬曆年間起,朝廷一面從國庫提取大筆金錢供自己窮奢極侈的耗費,一面又要籌措龐大數額的軍餉用於鎮壓少數民族和農民的反抗,國家財政陷入了不可擺脫的危機。政府根本無力顧及水利的維修,常年有限的一點河工經費又被官員們貪污私肥。以黃河來說,明代原來定有「三年一小挑,五年一大挑」的疏濬制度。萬曆以後,「凡大挑、小挑之費,俱入上下私橐」,致使河床淤積的泥沙越來越厚,河堤「連年衝決」 。管河的官吏甚至幸災樂禍,「天啟以前,無人不利於河決者。侵尅金錢,則自總河以至閘官,無所不利;支領工食,則自執事以至於游閑無食之人,無所不利。……於是頻年修治,頻年衝決,以馴致今日之害,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這正是崇禎年間「河患日棘」 的根本原因。其他水系的情況也差不多。崇禎初年,給事中黃承吳面奏:「東南時患水災,皆水利不修之故」。崇禎皇帝問:「水利何為不修?」大學士周道登、錢龍錫回答說:「水利是東南第一大事,但修理須要錢糧。」朱由檢一聽要錢,立刻沉默不語,過了好半天才拐彎抹角地說:「要修水利,可擾民否?」於是,在不願「擾民」的幌子下把這件「東南第一大事」輕輕地放在了一邊 。

水利失修嚴重地削弱了農民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而政府的一味追比錢糧迫使農民大批逃亡,又加重了災荒的破壞性。明朝後期留下了許多關於饑荒慘狀的描寫。直到現在讀起來仍然令人怵目驚心。萬曆年間的記載說:

「數年以來,災警薦至。秦晉先被之,民食土矣;河洛繼之,民食雁糞矣;齊魯繼之,吳越荊楚又繼之,三輔又繼之。老弱填委溝壑,壯者展轉就食,東西顧而不知所往。」

這裡說明了災荒的普遍性。再看萬曆四十三年山東青州府推官黃槐開的一件申文:

「自古飢年,止聞道殣相望與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耳。今屠割活人以供朝夕,父子不問矣,夫婦不問矣,兄弟不問矣。剖腹剜心,支解作膾,且以人心味為美,小兒味尤為美。甚有鬻人肉於市,每斤價錢六文者;有腌人肉於家,以備不時之需者;有割人頭用火燒熟而吮其腦者;有餓方倒而眾刀攢割立盡者;亦有割肉將盡而眼瞪瞪視人者。間有為人所訶禁,輒應曰:『我不食人,人將食我。』愚民恬不為怪,有司法無所施。梟獍在途,天地晝晦。」

次年,山東諸城縣舉人陳其猷進京會試。依據親身見聞繪了一份《饑民圖》伏闕上疏,其序略云:

「臣自正月離家北上,出境二十里,見道旁刮人肉者如屠豬狗,不少避人,人視之亦不為怪。於是毛骨懍懍。又行半日,見老嫗持一死兒,且烹且哭。因問曰:『既欲食之,何必哭?』嫗曰:『此吾兒,棄之且為人食,故寧自充腹耳。』臣因此數日飲食不能甘,此時苟有濟於死亡,直不顧頂踵矣。乃入京之初,惡狀猶橫胸臆間。越二三日,朋儔相聚,杯酌相呼,前事若憶若忘。既而聲歌誘耳,繁華奪目,昨日之痛心酸鼻者,竟漠然不相關矣。嗚呼,臣飢人也,飢之情、飢之味皆其習見而親嘗者,猶且以漸遠漸隔而忘之。乃欲九天之上、萬里之遙,以從來未見之情形,冀其不告而知、無因而痛,不其難乎?」

崇禎年間,災荒更加頻繁,許多地方几乎無年無災。農民大起義的發源地——陝北,正是著名的重災區。馬懋才的《備陳災變疏》詳細地描述了崇禎元年延安地區天災人禍的情況。疏中寫道:

「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樹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其石名青葉,味腥而膩,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民有不甘於食石以死者始相聚為盜,而一、二稍有積貯之民遂為所劫,而搶掠無遺矣。有司亦不能禁治。間有獲者亦恬不知畏,且曰:『死於飢與死於盜等耳,與其坐而飢死,何若為盜而死,猶得為飽鬼也。』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糞場一處,每晨必棄二、三嬰兒於其中,有涕泣者,有叫號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則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之者矣。

「更可異者,童穉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更無蹤影。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數日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於是,死者枕藉,臭氣薰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餘,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幾矣。小縣如此,大縣可知;一處如此,他處可知。……

「然臣猶有說焉。國初每十戶編為一甲,十甲編為一里。今之里甲寥落,戶口蕭條,已不復如其初矣。況當九死一生之際,即不蠲不減,民亦有呼之而不應者。官司束於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如一戶止有一二人,勢必令此一二人而賠一戶之錢糧;一甲止有一二戶,勢必令此一二戶而賠一甲之錢糧。等而上之,一里一縣無不皆然。則見在之民止有抱恨而逃,飄流異地,棲泊無依,恆產既亡,懷資易盡,夢斷鄉關之路,魂消溝壑之填,又安得不相率而為盜者乎!此處逃亡於彼,彼處復逃之於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也。」

看了這些驚心動魄的敘述,我們對於明末農民戰爭為什麼必然爆發,明王朝為什麼註定要滅亡,就能夠有一個比較深刻的了解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