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偉大的愛國學者顧炎武逝世二百八十周年。
關於顧炎武的歷史評價,全祖望寫的《顧先生炎武神道表》最後一段話很中肯。他說:離開顧炎武的時代逐漸遠了,讀他的書的人雖然很多,但是能夠說出他的大節的人卻很少。只有王高士不庵曾說:炎武抱著沉痛的心,想表白他母親的志向,一生奔走流離,心裡的話,幾十年來也沒有機會說出來。可是後起的年輕人,不懂得他的志趣,卻只稱讚他多聞博學,這對他來說,簡直是恥辱,只好一輩子不回家,客死外地了。這段話很好,可以表他的墓。我讀了也認為很好,可以使人們對顧炎武這個人有更好的了解。
顧炎武首先是有氣節的有骨頭的堅強的愛國主義者,其次才是有偉大成就的學者。
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原來名絳,明亡後改名,有時自稱為蔣山佣,學者稱為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他家世代有人做官,藏書很多。祖父和母親對他的教育十分關心,六歲時母親親自教他《大學》,七歲跟老師讀《四書》,九歲讀《周易》,接著祖父就教他讀古代軍事家孫子、吳子的著作和《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等書,十一歲讀《資治通鑒》,到十三四歲才讀完。十四歲進了縣學以後,又讀《尚書》《詩經》《春秋》等書,打下了很紮實的學術基礎。母親更時常以劉基、方孝孺、于謙等人的事迹教育他,要他做一個忠於國家、忠於民族的人。
炎武受教育的時代,也正是明王朝政治日益腐化,統治階級內部分崩離析,互相傾軋,人民負擔日益加重,民不聊生,東北建州(後稱滿族)崛起,明王朝接連打敗仗,喪師失地,滿漢民族上層統治集團矛盾最尖銳,漢族人民和統治集團矛盾最尖銳的時代。炎武的祖父教炎武讀軍事學書籍和史書,是有很深的用意的。
當時東南地區的知識分子組織了一個團體叫復社,吟詩作文,議論時事,名氣很大,炎武和他的好友歸庄也參加了。兩人脾氣都有些怪,就得了「歸奇顧怪」的外號。
炎武的祖父很留心時事,那時候還沒有報紙,有一種政府公報叫《邸報》,是靠抄寫流傳的,到崇禎十一年(1638)才有活版印刷。炎武跟祖父讀了泰昌元年(1620)以來的《邸報》,對國家大事有了豐富的知識。二十七歲時考鄉試沒有錄取,他「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發憤讀書,遍覽二十一史和全國州縣誌書、當代名人文集、章奏文冊等,單是志書就讀了一千多部,抄錄有關材料,以後還隨時增補,著成兩部書,一部叫《天下郡國利病書》,一部叫《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著重記錄各地疆域、形勝、水利、兵防、物產、賦稅等資料。《肇域志》則記述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他晚年遊歷北方時,用兩匹馬、兩匹騾裝著書,到了關、河、塞、障,就訪問老兵退卒,記錄情況。說的有和過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檢書查對,力求記載的真實。他這種從實際出發,研究當前現實的學風,一反那個時代空談性命,不務實際的學風。他這種治學精神、方法,為後來的學術界開闢了道路,指出了方向。
炎武從三十歲以後,讀的經書、史書,都寫有筆記,反覆研究,經過長期的思索、改訂,寫成了著名的《日知錄》。
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渡長江,炎武到蘇州參加了抗清鬥爭。清軍圍崑山,崑山人民合力據守,城破,軍民死了四萬多人,炎武的好友吳其沆也犧牲了。炎武的母親絕食自殺,臨死時囑咐炎武不要做異國臣子,不要忘了祖父的教訓。炎武在軍敗、國亡、母死的慘痛、悲憤心情中,昂起頭來,進行深入的隱蔽的反清鬥爭。這時期他寫的詩如《秋山》:「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記錄了清軍擄掠婦女的慘狀。「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嘆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以勾踐復國自勉,表明了他愛國抗清的堅決意志。在以後的許多詩篇中,也經常流露出這種壯烈情感,如《又酬傅處士(山)次韻》:「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仇舊相家。」「三戶已亡熊繹國,一成猶啟少康家。」如《五十初度時在昌平》:「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又如:「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都表明了他至老不衰的英雄氣概。
明宗室福王由崧在南京稱帝,改元弘光,任命炎武為兵部司務,炎武到過南京。福王被俘,唐王聿鍵在福建稱監國,改元隆武。魯王以海也在紹興稱監國。唐王遙授炎武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炎武因母喪未葬不能去,不久,唐王也兵敗被殺。魯王流亡沿海一帶。1647年秋天,炎武曾到沿海地方,和抗清力量聯繫。地方上有漢奸地主要陷害他,炎武不得已偽裝成商人,奔走江、浙各地,前後五年。《流轉》詩中說:「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卻念五年來,守此良辛苦。畏途窮水陸,仇隹誰在戶。故鄉不可宿,飄然去其字。」便是這幾年間的事。
1655年發生了陸恩之獄。
陸恩是炎武家的世仆。在炎武出遊時,投奔到官僚地主葉方恆家。炎武家庭經歷喪亂,缺錢使用,把田產八百畝賣給葉家,葉方恆存心想吞併顧家產業,掯勒只給半價,這半價還不給錢,炎武討了幾年才給了一點。恰好陸恩得罪了主人,葉方恆便叫他出面告炎武通海(通海指的是和沿海抗清軍事力量勾結,在當時是最大的罪名)。炎武急了,便和家人設法擒住陸恩,扔進水裡淹死了。陸恩的女婿又求葉方恆出面告狀,用錢買通地方官,把炎武關在葉方恆家奴家裡,情況十分危急。炎武的好友歸庄只好求救於當時赫赫有名的漢奸官僚錢謙益,謙益說,這也不難,不過要他送一門生帖子才行。歸庄知道炎武決不肯這樣做,便代寫了一個送去。炎武知道了,立刻叫人去要回來,要不回來,便在大街上貼通告,說並無此事。謙益聽了苦笑說,顧寧人真是倔犟啊!後來炎武的另一朋友路澤溥認識兵備道,說明了情由,才把案子轉到松江府,判處為主殺家奴,炎武才得脫禍。
葉方恆中過清朝進士,做過官,有錢有勢,炎武和他結了仇,家鄉再也住不下去了。1657年炎武四十五歲,決定到北方遊歷,一來避仇,二來也為了更廣泛地結納抗清志士,繼續進行鬥爭。
從這一年起,炎武便僕僕風塵,奔走于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等地。他的生活情況,在與潘次耕(耒)信中說:「頻年足跡所至,無三月之淹,友人贈以二馬二騾,裝馱書卷,一年之中,半宿旅店。」旅途的艱苦,《旅中》一詩說:「久客仍流轉,悉人獨遠征。釜遭行路奪,席與舍兒爭。混跡同佣販,甘心變姓名。寒依車下草,飢糝糲中羹……買臣將五十,何處謁承明?」他的心境,在《寄弟紓及友人江南》詩中說:「自昔遘難初,城邑遭屠割。幾同趙卒坑,獨此一人活。既偷須臾生,詎敢辭播越。十年四五遷,今復客天末。田園已侵併,書卷亦剽奪。尚虞陷微文,雉羅不自脫。」是十分沉重、緊張的。
在遊歷中,結識了孫奇逢、徐夜、王宏撰、傅山、李中孚等愛國學者和李因篤、朱彝尊、毛奇齡等文人,觀察了中原地區和塞外的地理形勢,並且在山東章丘買了田產,在雁門之北,五台之東,和李因篤等二十多人集資墾荒,建立廬舍,作為進行隱蔽活動的基地。
1663年,南潯庄氏史案發,炎武的好友吳炎、潘檉章牽連被殺,炎武所藏史錄、奏狀一兩千本借給吳、潘兩人的,也隨同散失。庄廷鑨修史時,也曾託人邀請炎武參加,炎武看了情況,知道庄廷鑨沒有學問,不肯留下。書刻版時沒有列上炎武姓名,這才倖免於死。
五年後,萊州黃培詩獄案發,炎武又被牽連,從北京趕到山東投案。案情是萊州人姜元衡告發他的主人黃培寫逆詩(反對清朝的詩),又揭發吳人陳濟生所編《忠節錄》,說這書是顧寧人編的,書上有名的牽連到三百多人。李因篤聽到消息,立刻趕到北京告急營救,炎武的許多朋友也到濟南幫忙,這時朱彝尊正在山東巡撫處做幕僚,幾方面想法子,炎武打了半年官司,居然免禍,可也夠危險了。
炎武雖然飽經憂患,跋涉半生,卻勤勉好學,沒有一天不讀書,沒有一天不抄書,蠅頭行楷,萬字如一。朋友們有時終日宴飲,他總是皺眉頭,客人走了,嘆口氣說:可惜又是一天白白度過了。讀的書越多,遊歷的地方越多,寫的書也越多,名氣也就越大。1671年熊賜履要舉薦炎武助修《明史》,他當面拒絕說:「果有此舉,不為介推之逃,則為屈原之死矣。」1678年葉方靄、韓菼又打算舉薦炎武應博學鴻儒科,炎武堅決辭謝,一連給葉方靄寫了三封信,表明態度,葉方靄知道不能勉強,方才作罷。為了避免這類麻煩,炎武從此再也不到北京來了。
1677年,炎武已經六十五歲了。從山東到陝西華陰,住王宏撰家。王宏撰替他蓋了幾間房子,決定在此定居。兩年後寫信告訴他的侄子說:陝西人喜歡經學,看重處士,主持清議,和他省人不同。在此買水田四五十畝,可以維持生活。華陰這地方是交通樞紐,就是不出門,也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