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練兵

戚繼光(1528—1587)是十六世紀後期抗倭的名將,誰都知道。但是他後來在北邊十六年,訓練邊兵,保障國境安寧這一段史事,卻為他自己以前抗倭的功績所掩蓋了,不大為人所知。

隆慶二年(1568),戚繼光以都督同知被任命為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負責北邊邊防。

在抗倭戰爭時代,衛所官軍腐朽了,不能打仗了。戚繼光招募浙江金華義烏一帶農民,教以擊刺法,長短兵迭用;又以南方多水田藪澤,不利於馳逐,就根據地形,制定陣法;講求武器精利,練成一支敢戰能戰的精兵,當時戚家軍屢戰屢勝的威名,是全國皆知的。

現在,他到北方來了,面對的地形有平原,有半險半易的地形,有山谷仄隘,各種地形都有。敵人呢,是擅長騎馬射箭的,也和倭寇不同。用在南方打仗的一套辦法來對付新的情況行嗎?

經過調查研究,深思熟慮,他制定了一套新的訓練辦法。首先針對邊軍畏敵、爭功的毛病,把軍隊重新加以組織,節制嚴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行伍、旌旗、號令、行軍、紮營都逐一規定了制度。每天下場操練,務要武藝嫻熟。他指出:「教練之法,自有正門,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專拿應付上官檢閱那一套來對付敵人是不行的。

為了在防禦戰上取得優勢,他採用了騎、步、車、輜重結合的戰術。還制定了陣法,在不同地形都可運用。吸收了和倭寇作戰的經驗,採用了敵人的武器倭刀和鳥銃,把原來的火器「大將軍」、佛朗機、快槍、火箭等都加以改進和提高。長短兵迭用的原則進一步得到發揮。

更重要的是使將士和全軍都有共同的目標和信念,在練了兩年兵,修築了防禦工事以後,他大會諸將,登壇講話,三天之內把所有問題都講透了,要諸將回去以後,傳與軍士,要人人信服,字字遵守,萬人一心。同時編了一部書叫《練兵實紀》分發給每隊,每隊擇一識字人誦訓講解,全隊口念心記,充分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為了給廢弛已久的邊兵以紀律的榜樣,他調來浙江兵三千,剛到便在郊外等候檢閱,恰好這天下大雨,從早到晚一刻不停,三千兵像牆一樣站著,沒有一個亂動的,邊軍看了,大吃一驚,才懂得什麼叫軍令、軍紀。

在戚繼光以前,守邊的將軍十七年間換了十個,大都是打了敗仗換的。戚繼光在邊鎮十六年,敵人不敢入侵,北邊安定。他走了以後,繼任者繼承他的成規,也保持了邊方几十年的安定。

經驗是從實踐得來的,經過總結,提高成為理論。但是實際情況又千差萬別,拿此時此地的經驗硬應用於彼時彼地,就非碰壁不可。這裡又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問題。戚繼光在南方、北方軍事上的成功,原因是善於從實踐總結經驗,更重要的是不以成功的經驗硬用於不同的地點和敵人,而寧願從頭做起,以具有普遍性的理論原則來指導實踐。在這一點上,戚繼光練兵的故事在今天說來也還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的。

原載《人民日報》

1962年5月29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