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一 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

「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中經漢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銅馬和黃巾,隋朝的李密、竇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黃巢,宋朝的宋江、方臘,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國,總計大小數百次的起義,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歷史上所僅見的。在中國封建社會裡,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為每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明初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元末農民起義的結果,它首先表現在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方面。

經過二十年長期戰爭的破壞,人口減少,土地荒蕪,是明朝初年的普遍現象。例如唐宋以來的交通要道、繁華勝地的揚州,為青軍(又名一片瓦、長槍軍,是地主軍隊)元帥張明鑒所據,軍隊搞不到糧食,每天殺城裡的老百姓吃。龍鳳三年朱元璋部將繆大亨攻克揚州,張明鑒投降,城中居民僅餘十八家。新任知府以舊城虛曠難守,只好截西南一隅築而守之。 如潁州,從元末韓咬兒在此起義以後,長期戰亂,民多逃亡,城野空虛。 特別是山東河南地區,受戰爭破壞最重,「多是無人之地」 。洪武元年閏七月大將軍徐達率師發汴梁,徇取河北州縣,時兵革連年,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 有的地方,積骸成丘,居民鮮少。 洪武三年,濟南府知府陳修和司農官報告:北方郡縣近城之地多荒蕪。 到洪武十五年晉府長史致仕桂彥良還說,「中原為天下腹心,號膏腴之地,因人力不至,久致荒蕪」。二十一年河北諸處,還是田多荒蕪,居民鮮少。三十年常德、武陵等十縣土曠人稀,耕種者少,荒蕪者多。 名城開封,以戶糧數少,由上府降為下府。 洪武十年,以河南、四川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十七年令凡民戶不滿三千戶的州改為縣者三十七。

針對這種情況,朱元璋於吳元年五月下令凡徐、宿、濠、泗、壽、邳、東海、襄陽、安陸等郡縣及今後新附土地人民,桑麻谷粟稅糧徭役,盡行蠲免三年,讓老百姓喘一口氣,把力量投入生產。 集中力量,振興農業,用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辦法調劑人力的不足。興修水利,種植桑棉,增加農業生產的收入。官給耕牛種子,墾荒地減免三年租稅,遇災荒優免租糧等措施,解決農民的困難。此外,還設立預備倉、養濟院等救濟機關。

他常說:「四民之中,莫勞於農,觀其終歲勤勞,少得休息。時和歲豐,數口之家猶可足食,不幸水旱,年穀不登,則舉家飢困……百姓足而後國富,百姓逸而後國安,未有民困窮而國獨富安者。」 又說:「夫農勤四體,務五穀,身不離濙畝,手不釋耒耜,終歲勤動,不得休息。其所居不過茅茨草榻,所服不過練裳布衣,所飲食不過菜羹糲飯,而國家經費皆其所出……凡一居處服用之間,必念農之勞,取之有制,用之有節,使之不至於饑寒,方盡為上之道。若復加之橫斂,則民不勝其苦矣。」 政府收入主要來自農村,糧食布帛棉花、人力都靠農民供給,農業生產如不恢複和發展,這個政權是支持不下去的。

移民的原則是把農民從窄鄉移到寬鄉,從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廣的地方。洪武三年六月,徙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無業農民四千多戶到濠州種田,給牛具種子,三年不征其稅。又移江南民十四萬戶於鳳陽。九年十月徙山西及真定民無產者於鳳陽屯田。十五年九月遷廣東番禺、東莞、增城降民二萬四千四百餘人於泗州屯田。十六年遷廣東清遠瑤民一千三百七人於泗州屯田,以上皆為繁榮起義根據地及其附近的措置。二十一年八月以山東、山西人口日繁,遷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閑曠之地,置屯耕種。二十二年以兩浙民眾地狹,務本者少而事末者多,命杭、湖、溫、台、蘇、松諸郡民無田者許令往淮河迤南滁、和等處起耕。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二十五年徙山東登、萊二府貧民五千六百三十五戶就耕於東昌,二十七年遷蘇州府崇明縣無田民五百餘戶於崑山開種荒田。二十八年青、兗、登、萊、濟南五府民五丁以上及小民無田可耕者起赴東昌,編籍屯種,凡一千五十一戶,四千六百六十六口。到二十八年十一月東昌三府屯田遷民共五萬八千一百二十四戶,政府收租三百二十二萬五千九百八十餘石,棉花二百四十八萬斤。彰德等四府屯田凡三百八十一處,屯田租二百三十三萬三千三百一十九石,棉花五百零二萬五千五百餘斤。 凡移民墾田都由政府給予耕牛種子路費。洪武三年定製,北方郡縣荒蕪田地,召鄉民無田者墾闢,戶給十五畝,又給地二畝種蔬菜,有餘力的不限頃畝,皆免三年租稅。其馬驛巡檢司急遞鋪應役者,各於本處開墾,無牛者官給之。若王國所在,近城存留五里以備練兵牧馬,余處悉令開耕。 又令凡開墾荒田,各處人民先因兵燹遺下田土,他人開墾成熟者聽為己業。業主已還,有司於附近荒田撥補。復業人民現在丁少而原來田多者,不許依前占護,止許儘力耕墾為業。見今丁多而原來田少者,有司於附近荒田驗丁撥付。 洪武二十四年令公侯大官以及民人,不問何處,唯犁到熟田,方許為主。但是荒田,俱系在官之數。若有餘力,聽其再開。又令山東概管農民,務見丁著役,限定田畝,著令耕種。敢有荒蕪田地流移者,全家遷發化外充軍。二十八年令,二十七年以後新田地,不論多寡,俱不起科(收田租),若地方官增科擾害者治罪。鼓勵人民大力開墾。

也有從少數民族地區移民到內地屯墾的,如徐達平沙漠,徙北平山後民三萬五千八百餘戶散處諸府衛,充軍的給衣糧,為民的給田土。又以沙漠遺民三萬二千八百多戶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開地一千三百四十三頃。

此外,吳元年十月徙蘇州富民到濠州居住,因為他們幫著張士誠抵抗,還不斷說張王好話的緣故。 洪武十五年命犯笞杖罪的犯人都送到滁州種苜蓿。 二十二年命戶部起山東流民居京師,人賜鈔二十錠,俾營生業。 二十八年徙直隸、浙江民二萬戶於京師,充倉腳夫。

江南蘇、松、杭、嘉、湖一帶十四萬戶富民被強迫遷住鳳陽,離開了原來的鄉里田舍,還不許私自回去。這舉動對於當時東南地主階級是極大的打擊。舊社會的舊統治階級離開了原來佔有的土地,同時也就喪失了社會地位和政治上的作用。相對的以朱元璋為首的新統治階級卻從而加強了對這一地區人民的控制了。這十幾萬家富戶從此以後,雖然不敢公開回原籍,但卻偽裝成乞丐,以逃荒為名,成群結隊,老幼男婦,散入江南諸郡村落乞食,到家掃墓探親,第二年二三月間又回到鳳陽。年代久了,也就成為習慣。五六百年來鳳陽花鼓在東南一帶是婦孺皆知的民間藝術。歌詞是:

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元璋在克集慶後,便注意水利。建國以後,越發重視,用全國的財力人力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洪武元年修江南和州銅城堰閘。周回二百餘里。四年修治廣西興安縣靈渠,可以溉田萬頃。六年開上海胡家港,從海口到漕涇千二百餘丈,以通海船。八年開山東登州蓬萊閣河,浚陝西涇陽縣洪渠堰,溉涇陽、三原、醴泉、高陵、臨潼田二百餘里。九年修四川彭州都江堰。十二年修陝西西安府甜水渠,引龍首渠水入城,居民從此才有甜水可吃。十四年築海鹽海塘,浚揚州府官河。十七年築河南磁州漳河決堤。決荊州岳山壩以通水利,每年增官田租四千三百餘石,修江南江都縣深港壩河道。十八年修築黃河、沁河、漳河、衛河、沙河堤岸。十九年築福建長樂海堤。二十三年修江南崇明海門決堤二萬三千九百餘丈,役夫二十五萬人。疏四川永寧所轄水道。二十四年修浙江臨海橫山嶺水閘、寧海奉化海堤四千三百餘丈,築上虞海堤四千丈,改建石閘。浚定海、鄞二縣東錢湖,灌田數萬頃。二十五年鑿江南溧陽銀墅東壩河道四千三百餘丈,役夫四十萬人。二十七年浚江南山陽支家河。鑿通廣西鬱林州相隔二十多里的南北二江,設石陡諸閘。二十九年修築河南洛堤。三十一年修治洪渠堰,浚渠十萬三千餘丈。這些規模巨大用人力到幾十萬人的工程,沒有統一的安定的全國力量的支持,是不可能設想的。除此以外,元璋還要全國各地地方官,凡是老百姓對水利的建議,必須即時報告。洪武二十七年又特別囑咐工部工員,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泄水防備旱災潦災的,都要根據地勢一一修治。並派國子生和人才到全國各地督修水利。二十八年綜計全國郡縣開塘堰四萬九百八十七處 ,河四千一百六十二處,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處。

移民屯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