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吳元年與明之國號
我國歷史上之朝代稱號,或從初起之地名,或因所封之爵邑,或追溯其所自始,要皆各有其獨特之意義,清趙翼曾暢論之:
三代以下建國號者,多以國邑舊名:王莽建號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公孫述建號成家,亦以據成都起事也。賨人李雄建號大成,蓋亦襲述舊稱也。金太祖始取義於金之堅固,遂不以國邑而以金為號。 然猶未用文義也。金末宣撫蒲鮮萬奴據遼東,僭稱天王,國號大真,始有以文義而為號者。元太祖本無國號,但稱蒙古,如遼之稱契丹也。世祖至元八年(1271)因劉秉忠奏,始建國號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國號取文義自此始。其詔有曰:「誕膺景命,必有美名,唐之為言盪也,虞之為言樂也……世降以還,事殊非古;稱秦稱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即因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令特建國號曰大元,取《易經》乾元之義」雲。命世之君,創製顯庸,必有以新一代之耳目,而不肯因襲前代,此其一端也。
唯明太祖以至正二十七年(1367)稱吳元年,次年即帝位,始定國號曰大明,紀元洪武。吳非國號,亦非年號。至大明則既非初起之地名,亦非所封之爵邑,亦非如後唐後漢之追溯其所自始,如以其文義「光明」言,亦無所歸屬。《明實錄》、《明史》諸書記太祖即位詔書,僅著「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一語,明清兩代學人著述,亦從未涉及「吳元年」及「大明」一名詞之意義者。
按太祖起自紅軍,奉宋帝小明王韓林兒正朔。宋龍鳳七年(1361,元至正二十一年)封吳國公 ,十年進爵為吳王。 軍中文移布告均稱「皇帝聖旨吳王令旨」。 十二年弒宋帝,宋亡。是所謂吳元年者,如以為吳王受封之吳,則當為吳四年,如以為國號,則先此張士誠已據吳稱吳王,且太祖時方遣將伐吳,不應踵襲敵國之稱號。如以為紀元之稱,則有史以來,從未有一字之年號!又其時天完、吳、夏、漢諸國,國號紀元,皆粲然備具。太祖後起,且承宋後,為紅軍正統,不應既無國號,又無紀元,僅稱無所指屬之吳元年也。太祖幕中多儒生,不應瞢忽至此!頗疑太祖於殺韓林兒後,仍稱宋國,仍奉龍鳳十三年正朔。其稱吳元年者,開國後諱其起於紅軍,更諱言臣於小明王,曾奉其正朔。遂於宋明之際,追改龍鳳十三年為吳元年,以示其非承宋而起也。推度當時情事,應是如此。然明初史跡經《太祖實錄》之三修,已湮沒不可詳,姑系臆說於此。
至「大明」之國號,則私見以為出於韓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於《大小明王出世經》。《大小明王出世經》為明教經典,明之國號實出於明教。明教自唐代輸入,至南宋而益盛,窮流溯源,因並及之。明教又與出自佛教之彌勒佛傳說及白蓮社合,文中牽連述及,僅憑史書。至二教經典則以滇中無從得書,參合比較,請俟異日。所述明教唐宋二代史跡,大部分多從沙畹(E.Chavannes)《摩尼教流行中國考》 、王國維先生《摩尼教流行中國考》 、陳垣先生《摩尼教入中國考》 、牟潤孫先生《宋代摩尼教》 諸文引用,他山之助,謹申謝意。
二 明教
明教即摩尼教(Manichaeism),波斯人摩尼(Maui,216—277)所創。我國史籍中有稱之為牟尼者,摩尼之異譯也。有稱之為末摩尼者,古波斯文(Pehlavi)mar mani之譯文,華言摩尼主也。有稱之為末尼者,末摩尼之省文也 。其教雜糅祆教、基督教、佛教而成,主要經典有《二宗三際經》,二宗者明與暗也,明暗鬥爭,時有軒輕,明終克暗,至安樂處。法國巴黎圖書館藏《摩尼教殘經出家儀·第六·初辯二宗》:
求出家者,須知明暗各宗,性情懸隔,若不辨識,何以修為?
三際者,過去未來現在也。同上《次明三際》:
一、初際,二、中際,三、後際。
初際者未有天地,但殊明暗,明性智慧,暗性愚痴,諸所動靜,無不相背。
中際者,暗既侵明,恣情馳逐,明來入暗,委質推移,大患厭離於形體,火宅願求於出離,勞身救性,聖教固然,即妄為真,孰聞聽命?事須辨識,求解脫緣。
後際者,教化事畢,真妄歸根,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二宗各復,兩者交歸。
初際明暗相背,中際明暗混糅,後際明暗劃分。明為善,為理;暗則為惡,為欲。其神為明使,亦稱明尊,即摩尼也。有凈風善母二光明使。又以凈氣、妙風、妙明、妙水、妙火為五明使。北平圖書館藏《摩尼教殘經》:
若有明使,出興於世,教化眾生,令脫諸苦。
又云:
其惠明使亦復如是,既入故城,壞惠敵已,當即分判明暗二力,不令雜亂。
又云:
《應輪經》云:若電那勿(Denavari,玄奘《西域記》譯作提那跋)等身具善法,光明父子及凈法風,皆於身中每常游止。其明父者即是明界無上明尊,其明子者即是日月光明,凈法風者即是惠明。
經述「明」以種種方法困「暗」,「暗」後以種種方法囚「明」。「明」「暗」交爭,一起一伏,最後明使為植十二明王寶樹:
惠明相者,第一大王,二者智惠,三者常勝,四者歡喜,五者勤修,六者平等,七者信心,八者忍辱,九者直意,十者功德,十一者齊心一等,十二者內外俱明。如是十二光明大時,若入「相」、「心」、「念」、「思」、「意」等五種國士,一一孽,無量光明,各各現果,亦復無量,其果即於清靜徒眾而具顯現。
此明教徒之十二美德也。每一樹又有五記驗,如第一大王樹有五記驗,一者不樂久住一處,二者不慳,三者貞潔,四者近智惠,五者常樂清靜徒眾。每一記驗又各有定義,如不慳:「所至之處,若得襯施,不私隱用,皆納大眾。」合十二樹六十記驗,教徒具備六十種美德,乃入光明極樂世界。明使講經已,結云:
如是等名為十二明王寶樹,我從常樂光明世界,為汝等故,持至於此。欲以此樹栽於汝等清靜眾中,汝等上相善慧男女,當須各自於清凈心中栽植此樹,令更增長,猶如上好無砂鹵地,種一收萬,如是輾轉,至無量數。汝等令者欲成就無上大明清凈果者,皆當莊嚴如寶樹,令得具足。何以故?汝等善子,依此樹果,得離四難,及諸有身,出離生死,究竟常勝,至安樂處。
又有《大小明王出世經》等經,釋志磐《佛祖統紀》引《釋門正統》:
准國朝(宋)法令,諸以《二宗經》及非《藏經》所載不根經文傳習惑眾者,以左道論罪。二宗者謂男女不嫁娶,互持不語,病不服藥,死則裸葬等。不根經文者,謂《佛吐戀師》、《佛說啼哭》、《大小明王出世經》、《開元括地變文》、《齊天論》、《五來子曲》之類。
又有《日光偈》《月光偈》等偈,《宋會要·刑法門》二上:
明教之人所念經文及繪畫佛像,號曰《訖思經》、《證明經》、《太子下生經》、《父母經》、《圖經》、《文緣經》,《七時偈》、《日光偈》、《月光偈》、《平文》、《策漢贊》、《策證明贊》、《廣大懺》、《妙水佛幀》、《先意佛幀》、《夷數佛幀》、《善惡幀》、《太子幀》、《四天王幀》。已上等經佛號,即於道釋經藏並無明文記載,皆是妄誕妖怪之言,多引爾時明尊之事,與道釋經文不同。至於字音又難辨認,委是狂妄之人,偽造言辭,誑愚惑眾,上僭天王太子之號。
其教儀節為經典所規定者為齋食。巴黎藏《摩尼教殘經·寺宇儀》第五:
私室廚庫,每日齋食,儼然待施。若無施著,乞丐以充。唯使聽人,勿蓄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
且日食一餐,日晚乃食 。北平圖書館藏《摩尼教殘經》:
日一受食,不以為難。
不飲乳酪。 死則裸葬。巴黎藏《殘經》:
□宿死屍,(此處原文為□)若有覆藏,還同破戒。
其僧侶有拂多誕,古波斯語Fur-sta-dan之譯音也,華言「知教義者」。有慕闍,亦古波斯語Mozak之譯音,華言「師」也。
三 明教與回鶻
明教經典之輸入我國,始於唐武后延載元年(694)。志磐《佛祖統紀》卷三十九:
延載元年,「波斯國人拂多誕(西海大秦國人)持《二宗》偽經來朝。未四十年而遭禁斷。」
杜佑《通典》卷四:
開元二十年(732)七月敕:末摩尼法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宜嚴加禁斷。以其西胡等既是鄉法,當身自行,不須科斷者。
至肅宗寶應元年(762)回鶻入唐,擊史朝義於洛陽,次年攜居留洛陽之摩尼師歸國,明教遂入回鶻,為其朝野所信奉。據《九姓回鶻愛登里羅泊沒密施合毗伽可汗聖神文武碑》(李文田《和林金石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