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業餘學習

在封建社會裡,學術文化是掌握在地主階級手裡的。因為只有他們才有時間,讀得起書,才有錢,抄或買得起書,和請得起老師,付得出束脩。

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的窮苦人,這樣也沒有,那樣也沒有,讀不起書,更談不到掌握學術文化。

這是封建社會階級關係的一種表現,教育被壟斷,絕大多數人民被排除在學術文化領域之外,是普遍的基本的現象。說是普遍的基本的現象,也還是有不少的例外。

歷史上有不少窮困的農民、窮人,發憤圖強,克服困難,頑強學習,成為著名的學者。例子很多,現在只舉列入儒林傳的一些人,順便指出,正史里名列儒林傳的大體是後一時代認為在某一學術領域有成就、有貢獻的學者。

後漢桓榮年輕時和哥哥元卿在田裡做活,一到休息時候,桓榮便打開書本,朗誦起來。哥哥笑他,白費氣力討苦吃,中什麼用?後來桓榮成為學者,哥哥才嘆口氣說,像我們這樣的農民,哪能知道念書有這樣好處呢!另一學者兒寬,從名儒孔安國受業,也是家裡窮,只好為人佣作,帶經而鋤,上學以後,給同學做雜事維持生活。虞溥《江表傳》記張紘居貧,躬耕稼,帶經而鋤,孜孜汲汲,夜以繼日,至於弱冠,無不窮覽。晉徐苗白天耕種,晚上念書。梁沈峻家世農夫,他發憤好學,白天黑夜,努力鑽研,到困極時便拿棍子打自己,後來博通五經,尤長於三禮。孔子祛耕耘樵採時,還帶著書念,一到農閑,越發努力,成為古文《尚書》學者。北齊李鉉春夏務農,冬閑入學,成為當代經師。

也有的是看豬、放羊、放牛的苦孩子,經過刻苦努力,成為學者的。著例如後漢的承宮,七歲時替人放豬,同村《春秋》學者徐子盛正在講學,承宮每次經過,在門下偷聽。主人發現了,要打承宮,徐子盛的學生出來阻止。承宮就此留在徐家,替學生們砍柴做雜活,一面學習,終於有了成就。晉朝王育替人傭工牧羊豕,住的地方靠近學堂,他便趁空撿些柴火,賣了錢請人抄書,晚上用蒲葉學寫字,終於博通經史。前燕張悕也靠牧牛過活,他和王育一樣,撿柴請人抄書,在樹葉上寫字,成為學者的。

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的矛盾的方法,是邊勞動,邊學習,沒有書,便自己抄,如梁朝袁峻家裡窮,買不起書,便向人借書,自己抄寫,每天抄五十張紙,不抄完不休息。任孝恭向人借了書,每讀一遍,諷誦略無所遺。《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舌戰群儒,對手之一的闞澤,是替人抄書出身的,他抄了一遍,便記得了。

上面所舉的只是極少數的幾個例子。由此看來,在歷史上,儘管封建地主階級包辦了學術文化,但是學術文化卻不盡出於封建地主階級,窮苦農民和牧豬牧羊的孩子只要有堅定的決心,持久的毅力,不懈的學習,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難,攀登當時學術的高峰的。當然,這些人在成為學者以後,或者有了田地,或者做了官,階級成分變了,那是另一回事。

克服困難,勤勞學習,這是我們祖先的優良傳統,是值得發揚的。

業餘學習之風,古已有之。不同的是古人只能憑個人的努力,而今天呢,有各種各樣業餘學習的機會,黨和政府為願意學習的人們準備了一切條件,看看我們先人的榜樣,不是值得我們思之重思之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