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書不易

古代人讀書很不容易,因為在印刷術和紙沒有發明之前,一般人是讀不起書的。第一,書很貴重,得用手抄寫在竹簡或者木牘上,一片竹簡、木牘寫不了多少字,幾部書就裝滿了好幾車子,有人說「學富五車」,說的是念的書超過五部車子裝的簡牘,其實用今天的眼光看,五個車子的書並不怎麼多。孔子念書很用功,「韋編三絕」,韋是皮帶子,竹簡、木牘用皮帶子拴起來,才不致於亂。這種書是用繩子編起來的,所以叫做編。讀得多了,把皮帶都翻斷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非常用功,對一部書反覆閱讀,熟讀精讀的意思。一句話,這樣貴重的書,普通人是讀不起的。後來人們把書寫在帛上,捲成一卷一卷的,所以一部書又分作若干卷。帛也很貴,只有有錢的人才抄得起。到了紙發明了,雖然便宜些,但是還得手抄,抄一部書很費事,抄很多部書就更麻煩了,一般人還是抄不起。用紙寫的書,可以裝訂成冊,所以書又有冊的名稱。第二,有了書,還得有人教,古代學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貴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學。雖然有些私人講學的,但也要交學費(束脩),交不起的人還是上不了學。第三,因為書貴,書少,一個學校的學生就不可能人人都有書,只能憑老師口授,自己筆記,這樣,學習的時間就要長一些,靠勞動才能生活的人們,讀書便更不容易了。

總之,由於物質條件的限制,古代人讀書,尤其要讀很多書是很困難的。也正因為這樣,讀書也有階級的限制,貴族官僚子弟讀書容易,平民子弟讀書困難,知識被壟斷了,士排列在農、工、商之前,就是這個道理。

到了印刷術發明以後,書籍成為商品,可以在書店裡買到了,但是,還是有限制,窮人買不起書,更買不起很多書。窮人要讀書,得想法借,得自己抄,還是很困難。例如14世紀時,書已經成萬部地印出來了,各大城市都有書肆,但是窮人要讀書,還是非常艱苦。明初有名的學者宋濂,寫了一篇《送東陽馬生序》,講他自己讀書的艱苦情況說:

我小的時候,就喜歡研究學問,家裡窮,弄不到書,只好到有書的人家借,親自抄寫,約定日子還。大冷天,硯都結冰了,手指凍得彎不過來,還是趕著抄,抄完了送回去,不敢錯過日子。因為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我,也才能讀很多書。

到成年了,越發想多讀書,可是沒有好老師,只好趕到百多里外,找有名望的老先生請教。老先生名氣大,學生弟子擠滿一屋子,很講派頭,我站在旁邊請教,弓著身子,側著耳朵,聽他教誨。碰到他發脾氣,我越發恭謹,不敢說一句話,等他高興了,又再請教。以此,我雖然不很聰明,到底還學了一些知識。

當我去求師的時候,背著行李,走過深山巨谷,冬天大風大雪,雪深到幾尺,腳皮都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客棧,四肢都凍僵了,人家給喝了熱水,蓋了被子,半天才暖和過來。一天吃兩頓,穿件破棉袍,從不羨慕別人吃得好,穿得好,也從不覺得自己寒傖,因為求得知識是最快樂的事情,別的便不理會了。

宋濂是在這樣艱苦情況之下,經過努力,攀登學問的高峰的。他在文章的後面,勸告當時的學生說:

你們現在在太學上學,國家供給伙食、衣服,不必挨餓受凍了。在大房子里念書,用不著奔走求師了。有司業、博士教你們,不會有問了不答、求而不理的事情了。要讀的書都有了,不必像我那樣向人借來抄寫。有這樣條件,還學不好,要不是天資差,就是不像我那樣專心、用功。這樣好條件,還學不好,是說不過去的。

這一段話,我讀了很動心。今天,我們學習的條件,比宋濂所勸告的那些學生的時代,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要是不努力,學不好,我看,也是說不過去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