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則天(公元624—705)是我國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對她所處的時代起推進作用的人物。但是,由於封建禮教作怪,她被不少衛道的「正人君子」們所辱罵,名譽不好。郭沫若同志的新作《武則天》五幕歷史劇,替武則天翻了案,我雙手贊成,擁護。
本來,我正在研究武則天,用充分的史實肯定武則天在歷史上的地位。這個工作牽涉面很廣,引用史料很多,得要幾個月工夫才能完成。在工作進行中,讀到郭沫若同志《武則天》的初稿和改定稿,非常高興,有話要說,寫《談武則天》。
二
《武則天》這個歷史劇中的人物都是實有其人的,所涉及各個人物的故事也都是有文獻根據的,沫若同志儘可能忠實於歷史,做到無一字無來歷,無一事無出處。通過藝術手法,把武則天這個歷史上的偉大政治家的形象更加強化、集中,和現代人見面了。
《武則天》歷史劇的主要根據是舊、新《唐書》有關武則天的記載,和裴炎、程務挺、徐敬業、駱賓王、上官婉兒、明崇儼等人的傳,參以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全唐詩》《駱賓王集》等書。
關於裴炎和徐敬業通謀,裴炎又陰謀在成功以後自己做皇帝,這一故事也是有出處的,唐張文成《朝野僉載·卷五》:
裴炎為中書令,時徐敬業欲反,令駱賓王畫計,取裴炎同起事。賓王足蹈壁靜思食頃,乃為謠曰: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教炎莊上小兒誦之,並都下童子皆唱。炎乃訪學者令解之,召賓王至,數啖以寶物錦綺皆不言,又賂以音樂女伎駿馬亦不語。乃將古忠臣烈士圖共觀之。見司馬宣王,賓王欻然起曰,此英雄丈夫也。即說自古大臣執政多移社稷,炎大喜。賓王曰,但不知謠讖何如耳?炎以謠言片火緋衣之事白,賓王即下,北面而拜曰,此真人矣。遂與敬業等合謀,揚州兵起,炎從內應,書與敬業等合謀,惟有青鵝字,人有告者朝廷莫之能解。則天曰,此青字十二月,鵝者我自與也。遂誅炎,敬業等尋敗。
司馬宣王即司馬懿。這段故事司馬光是看到的,收在《資治通鑒考異》 里,但他不相信,認為「此皆當時構炎者所言耳,非其實也」。不管怎樣,當時有過這樣的傳說,則是可以肯定的。
關於裴炎這個人的評價,除了兩《唐書》以外,明朝末年人王夫之《讀通鑒論二十一》說他:
自霍光行非常之事,而司馬懿、桓溫、謝晦、傅亮、徐羨之託以仇其私。裴炎贊武氏,廢中宗,立豫王,亦其故智也。不然,惡有嗣位兩月,失德未彰,片言之妄,而為之臣者遽更置之,如仆隸之任使乎?炎之不自揣也,不知其權與奸出武氏之下,倍蓰而無算。且謂豫王立而己居震世之功,其欲僅如霍氏之乘權與懿、溫之圖篡也,皆不可知。然時可為則進而窺天位,時未可,抑足以壓天下而永其富貴。豈意一為武氏用,而豫王浮寄宮中,承嗣、三思先己而為捷足也哉!其請反政豫王也,懿、溫之心,天下後世有目有心者知之,而豈武氏之不覺耶?家無甔石之儲,似清;請反政於豫王,似忠;從子伷先忘死以訟冤,似義。以此而挾滔天之膽,解天子之璽紱,以更授一人,則其似是而非者,視王莽之恭儉,誠無以過。而武氏非元後,己非武氏之姻族,妄生非分之想,則白晝攫金,見金而不見人,其愚亦甚矣。
不只是這些主要人物和故事有出處,連次要人物也是有根據的,如劇中的趙道生殺明崇儼,見《通鑒·卷二〇二》,洛陽的宮殿名稱是根據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的。
三
我對武則天的看法。
我認為武則天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從她參與政權到掌握政權的五十年中,繼承和鞏固並且發展了唐太宗貞觀治世的事業,足食安民,知人善用,從諫如流,發揚文化,為下一代培養了人才,下啟唐玄宗開元時代的太平盛世,就唐朝前期歷史說是個承先啟後的人物,就整個我國歷史說,她也是封建統治者中的傑出的人物。
不說別的,單就她在位時期,文獻上還沒有發現大規模農民起義的記載這一點來看,和歷史上任何王朝,任何封建統治者統治時期是有所區別的。這一點說明當時的人民是支持她、愛戴她的。宋朝人修的《新唐書》罵她罵得很厲害,但是,宋祁在大罵之後,也還是不能不說一句公道話,「僭於上而治於下」。從今天來說,僭不僭不干我們的事,「治於下」三個字卻是武則天的定評,我看,評論武則天要從這一點出發,也就是從政治出發。從她當時對百姓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出發、她對生產的作用是推進還是阻礙出發。
武則天在殺裴炎、程務挺,平定徐敬業以後,曾經召集群臣講過一次話,這番話實質上是對她自己的評價。她說:「朕輔先帝逾三十年,憂勞天下。爵位富貴,朕所與也。天下安佚,朕所養也。先帝棄群臣以社稷為托,不敢愛身而知愛人。今為戎首者皆將相大臣,何見負之遽乎?且受遺老臣伉扈難制,有若裴炎乎?世將種,能合亡命,有若徐敬業乎?宿將善戰有若程務挺乎?彼皆人豪,朕能戮之。公等才能過彼,則蚤為之,不然,謹以事朕,無自悔也!」這番話明朝末年人李贄逐段加以批點,「憂勞天下」,批「真」!「天下安佚,朕所養也」,批「真」!「不敢愛身而知愛人」,批「真」!從當時情況看來,武則天這段話確如李卓吾所批的都是真話。
反對她的是些什麼人呢?是一部分老臣宿將和勛貴子孫,她做了皇帝以後呢,是一部分唐朝宗室。她曾經兩次大規模殺人,殺的就是這些人,政治上的反對派。在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在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激烈鬥爭中,武則天是很堅強果斷的,她消滅了所有反對她的官僚和貴族,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兒子、女婿、孫子、孫女和孫女婿,不止殺李家人,也殺武家人。道理很簡單,不殺這些人,這些人就會推翻她,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沫若同志的劇本通過太子賢、裴炎等人和武則天的鬥爭,很突出地闡明了這一歷史情況。
她殺了不少李家人,還曾經把第三個兒子英王哲從皇帝寶座攆下來,廢為盧陵王,幽禁在房州十五年,照理說這個兒子應該恨她了,但是不然。705年的宮廷政變,武則天下台,盧陵王做了皇帝,是為唐中宗。同年武則天死。景龍元年(公元707)二月唐中宗下詔把諸州紀念他重做皇帝的中興寺、觀,一律改為龍興,並禁止說他的再次做皇帝是中興。《唐大詔令集·一一四》載他的詔書說:
則天大聖皇后思顧托之隆,審變通之數,忘己濟物,從權御宇,四海由其率順,萬姓所以咸寧,唐周之號漸殊,社稷之祚斯永……朕……事惟繼體,義即纘戎……中興之號,理異於茲,宜革前非,以歸事實,自今以後,更不得言中興。
表揚武則天在位時忘己濟物,萬姓咸寧,他是繼承武則天的統治的,不能說是中興。豈但不恨,還十分尊重呢!當時還有人建議「神龍元年(公元705)制書,一事以上,並依貞觀故事。豈可近舍母儀,遠尊祖德?」意思是說705年的命令規定政治措施都要學貞觀時代,也就是廢除則天時代的成規,這是不對的。怎麼可以把近時母親的行政作為拋棄,去學習遙遠的祖父呢?中宗很贊成這個意見,寫信表揚。由此看來,則天時代的某些政治措施是和貞觀時代有所不同的。她根據時代的進展,規定了自己的政策方針。
不止她的兒子,以後唐朝的歷代皇帝也都對她很尊重,沒有說過什麼壞話。
同樣,唐朝的大政治家如陸贄、李絳都對她有很高的評價。陸宣公《翰苑集·十七·請許台省長官舉薦屬吏狀》說:
往者則天太后踐祚臨朝,欲收人心,尤務拔擢,弘委任之意,開汲引之門,進用不疑,求訪無倦,非但人得薦士,亦得自舉其才。所薦必行,所舉輒試。其於選士之道豈不傷於容易哉?然而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
說她善於用人,嚴於課責,不但當時稱為知人,還培養了下幾代的人才。在另一篇文章中,他把唐太宗和武則天並舉,要當時皇帝「法太宗、天后英邁之風」。李絳也說她用的官雖然稍微多了一些,但「開元中名臣多出其選」。指出開元時代的名臣大多是她培養的。
宋人編的《新唐書》罵武則天很兇,但洪邁卻讚揚她是明主:「漢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謂不明。」 明人李贄更稱她為聖后。 清人趙翼說她:「納諫知人,自有不可及者……別白人才,主持國是,有大過人者。」還替她分析,回擊那些「正人君子」們對她的惡毒誣衊,他說:「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至千百。後既身為女主,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無足深怪,後初不以為諱,並若不必諱也。」結論是「區區帷薄不修,固其末節,而知人善任,權不下移,不可謂非女中英主也!」 讚揚她是英主,指出她的政治成就是根本的,是主要的,私人生活是末節,是小事,而且,在封建時代,男皇帝可以有千百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