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庭生活 一、多妻多子孫

元璋的妻子馬氏,原來是紅軍元帥郭子興的養女,後來元璋做了鎮撫、總管、元帥、丞相、吳國公、吳王,一直到了做皇帝,馬氏妻以夫貴,從夫人成為皇后。但是,在元璋剛結婚時,情形相反,是夫以妻貴的,做了元帥養婿以後,軍中才稱為朱公子。

馬皇后的父親馬公的名字無人知道。 馬皇后的名字也是一樣。在歷史文獻上記她嫁人後的稱呼是馬夫人,丈夫稱帝後的名號是馬皇后,死後被謐為孝慈高皇后。

兩人結婚時的年齡,男的二十五歲,女的二十一歲,照那時候的習俗說,都已經過了結婚的年齡了。

馬皇后雖然沒有上過學,長得也不很好看,由於是元帥的養女,對朱元璋的早期事業起了不少的作用。

郭子興性情暴躁,忌才護短,不能容人,又好聽閑話,做事遲疑少決斷。朱元璋精細耐心,有魄力有擔當,做事果決,說話有分量,翁婿兩人性格、作風都不對頭。子興和同僚、部下都傷了和氣,互相猜忌;元璋卻處事周到,上上下下都誇他,人緣很好。也正因為元璋的人緣好,子興越發不喜歡。又有人在他們中間播弄是非,郭子興對這乾女婿更加不放心,成天挑錯處,呼來喝去,沒有好臉色。軍情緊急的時候,子興擺布不開,元璋就一刻也離不得身,比親兒子還親。到了情勢好轉,子興的臉孔又拉長了,乾女婿也就變成童養媳,成天得挨罵、受氣。元璋身邊幾個能幹親信的將校和幕僚,一個接一個被調走,帶的部隊也另派了指揮官。元璋知道子興犯了疑心病,越發小心謹慎,加意侍候,逆來順受。馬夫人出主意巴結小張夫人,把私房錢帛拿出來孝敬,求她在子興面前替她丈夫分解、說好話。 一天,子興發怒禁閉元璋在空屋裡,不許送茶飯進去,馬夫人背著人偷剛出爐的炊餅給他,揣在懷裡,把胸口都燙紅了。平時總準備些乾糧腌肉,寧願自己挨餓,想法子讓丈夫吃飽。 渡江時領著將士家眷留守和州,長江交通線被元軍切斷,和州孤立,她鼓勵將士,撫慰眷屬,穩定後方。打下集慶以後,帶著婦女們替戰士縫戰衣,做鞋子。陳友諒兵臨城下,應天的官員居民有的人打算逃難,有的人忙著窖藏金寶,有的人在囤積糧食,她毫不驚慌,拿出宮中金玉布帛,犒勞有功將士。

在軍中她見有文書就求人教認字,暗地裡照樣子描寫。做了皇后,要女官每天教讀書,記得許多歷史上有名婦女的故事。元璋有寫札記的習慣,每天隨時隨地,甚至在吃飯的時候,想起什麼事該辦的,什麼事該怎樣辦,用小紙片記錄下來,省得忘掉,到了晚上,馬皇后替他細心整理,等查問時,立刻檢出,省了元璋許多精力。 元璋嘗時對臣下說皇后的賢德,提起當年的炊餅,比之為蕪簍豆粥、滹沱麥飯。又比之為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回宮後當家常話提起,她說:「我怎能比長孫皇后。但是,常聽說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和我貧賤時過的日子,也願不忘和群臣過的艱難日子,常時這樣想,有始有終,才是好事呢!」

元璋親侄朱文正被猜忌得罪,幕僚多人被殺,部下隨從行事頭目五十多人割斷腳筋,元璋當面審訊,要殺文正,她苦勸說:「這孩兒縱然驕慣壞了,也該看在渡江以來,取太平、破陳也先、下集慶,有多少功勞的分上,也虧他堅守洪都,擋住陳友諒的兵鋒;況且只有這一個親骨肉,縱然做了些錯事,也該看他年輕,饒他一次。」文正雖然免死囚禁,禁不住發牢騷,又被告發,她又勸說:「文正只是性子剛直,說話不檢點,造反是決不會的。」 李文忠守嚴州,楊憲告發他有不法的行為,元璋要立時召回。馬皇后以為嚴州和敵人接境,輕易掉換守將,于軍事不便。況且文忠向來小心謹慎,楊憲的話也不可輕信。學士宋濂的孫子宋慎被告發是胡黨,宋濂連坐要處死刑。她又求情說:「百姓家替子弟請先生,對待極恭敬,好來好去,何況是皇家的師傅?而且宋濂一向住在原籍,一定不知情。」元璋不許。到用餐時,發覺皇后不喝酒,也不吃肉,驚問是不舒適還是不對口味?回說是心裡難過,替宋先生修福。元璋也傷感了,放下筷子。第二天特赦宋濂,免死安置茂州。吳興財主沈萬三(秀)多年來在海外做買賣,是全國第一富戶,被迫捐獻家財助修南京城牆三分之一,城修好了,檢校們還是不時尋事。又忍痛出錢犒勞軍隊,不料反而觸犯忌諱,元璋大怒,以為平民要犒賞皇帝的軍隊,是何居心?這般亂民不殺,還殺誰來?經馬皇后勸解,沈萬三才免死充軍雲南,家產籍沒。 諸王傅李希顏脾氣古怪,教鄉下孩子慣了,諸小王有頑皮不聽話的,常用體罰懲治。一天,把一個小王的額角打了一下,小王哭著到父親處告狀,元璋一面用手撫摸孩子,變了臉要發作,她又勸解:「師傅拿聖人的道理管教孩子,怎麼可以生氣呢?」元璋才釋然,不把這事放在心上。

洪武十五年八月,馬皇后病死,年五十一歲。病時怕連累醫生得罪,不肯服藥。元璋慟哭,不再立皇后。

多妻是封建統治階級特權之一,元璋的妃繽很多,生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

妃繽中有高麗人 、蒙古人 。來源有陳友諒的妃子,有從元宮接收來的,有從民間徵選的。內中胡妃是濠州人,守寡在家,元璋要娶她,胡妃的母親不肯。隔一些時,知道胡家避兵在淮安,元璋寫信給平章趙君用,叫把母女二人一起送來。龍鳳元年娶青軍馬元帥的義女孫妃。 關於陳友諒的妃子,他在《大誥》中曾經自白:

朕當未定之時,攻城略地,與群雄並驅十有四年余,軍中未嘗妄將一婦人女子。唯親下武昌,怒陳友諒擅以兵入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歸。朕忽然自疑,於斯之為,果色乎?豪乎?知者監之。

這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後來衍變成一個故事。說是陳友諒妻闍氏入宮後不久,生遺腹子潭王。到成年就國時,闍氏哭著吩咐:「兒父是陳友諒,兒父被殺,國被滅,我被俘辱,忍死待兒成年。兒他日當為父報仇,為母雪恥。」後來潭王果然起兵造反,元璋派徐達之子統兵征討,潭王緊閉城門,在銅牌上寫著:「寧見閻王,不見賊王!」擲於城外,闔宮舉火自焚,抱著小兒子投惶塹而死。其實這故事是捏造的,因為第一潭王是達定妃所生,和齊王同胞,生母並非闍氏;第二陳友諒死於龍鳳九年,潭王生於洪武二年,前後相隔六年;第三潭王因妃父於顯攀入胡黨被殺,奉詔入朝,疑懼自殺,和陳友諒全不相干。 另一關於代王生母的故事,說代王母親是邳人,元璋有一次戰敗,逃到民家躲避,這家的女人問:「你是朱某人嗎?人家說你要做皇帝呢!」留住了一晚。第二天臨別時說:「將來有孩子怎樣辦?」元璋留下一個舊梳子作憑證,她也拿首飾贈行。到元璋做皇帝後,這女人帶著長成的孩子和木梳來認夫認父,元璋叫工部替她蓋一座木頭房子居住,不讓進宮。代王出封后,和生母一同就國。這故事也是假的,因為代王的生母是郭子興的女兒郭惠妃,代王生於洪武七年,這時元璋已經做了七年皇帝了,從何戰敗落荒逃走?

諸妃中蒙古妃和高麗妃都生有子女,傳說明成祖即蒙古妃所生。 元璋子孫中有蒙古、高麗血統,是毫無問題的。

元璋深恨自己年輕時沒有機會上學,因此,他對諸子的教育特別重視。在宮中特建大本堂,貯藏古今圖籍,徵聘四方名儒教育太子和諸王,輪班講課,挑選才俊青年伴讀。常時賜宴賦詩,談古說今,討論文字。師傅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宋濂,前後十幾年,專負教育皇太子的責任。一言一動都以封建禮法諷勸,講到有關政教和前代興亡事迹,拱手剴切說明,指出某事該這樣做,不該那樣,皇太子也盡心受教,言必稱師父。 博士孔克仁奉命為諸王講授經書,功臣子弟也奉詔入學。 元璋特地對儒臣指出對皇子們的教育方針說:「有一塊精金,得找高手匠人打造。有一塊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人家有好子弟,不求明師,豈不是愛子弟反不如愛金玉?好師傅要做出好榜樣,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來。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國管事的,諸功臣子弟也要做官辦事。教的方法,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都辦得了,心不正,諸欲交攻,大大的要不得。你每要用實學教導,用不著學一般文士,光是記誦辭章,一無好處。」

學何要緊,德性尤其要緊。皇太子的教育,除了儒生經師而外,又選了一批有封建德行的端人正士,做太子賓客和太子諭德,任務是把「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和往古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朝夕講說」 。

到皇太子成年後,溫文儒雅,儼然是個儒生。接著第三步的教育是政事實習。洪武十年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面諭太子:「從古開基創業的君主,經歷艱難,通達人情,明白世故,辦事自然妥當。守成的君主,生長於富貴,錦衣肉食,如非平時學習練達,辦事怎能不出毛病?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見面,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學習辦事,要記住幾個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懇懇,才不會溺於安逸;一是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