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政權的支柱 一、地主、官僚和人民的義務

「在封建國家中,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各地方分設官職以掌兵、刑、錢、谷等事,並依靠地主紳士作為全部封建統治的基礎。」

紅軍起義的目的是推翻蒙漢地主階級的聯合統治,就這一點而說,任務是完成了,蒙漢地主階級的聯合統治確是被推翻了。但是,更進一步,解除階級對階級的壓迫,卻失敗了。廣大各族人民共同鬥爭的勝利果實被朱元璋所吞沒了。在朱元璋二十年血戰的過程中,他最初掌握的主要軍事力量是地主武裝部隊,後來一部分舊地主參加了他的政權,還陸續招降了一批地主武裝部隊,出身農民的紅軍將領也由於取得政權而轉化成新的地主階級了。其中朱元璋和他的家族便是新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這種變化是由階級本質決定的。農民是小土地所有者,勤勞樸素,一生在飢餓線上掙扎。在遭遇到殘酷壓迫、剝削時,他們會奮不顧身,起而反抗。但是還有小私有者的一面,他們渴望能有更多的土地,過更好的日子,在取得勝利以後,他們中間的一些立了功的將領,就蛻變了,成為過去他們所堅決反對的地主階級分子了,事物的發展使他們走到了自己的反面。

元末紅軍起義對舊地主階級發生了淘汰的作用,特別是中原地區。一部分大地主被戰爭所消滅了,遺留下數量很大的空閑的土地,元代後期土地過分集中的現象消失了,這些土地由無地少地農民耕種。在一個歷史時期內,中原地區的土地呈現出分散經營的過程,階級矛盾緩和了。但在另一方面,東南地區一部分舊地主卻由於戰爭而鞏固和上升了他們的地位,同時,從戰爭中又湧現出一批新的地主階級。他們佔有的土地主要在東南人口較為密集的地區。舊新地主佔有的土地越多,無地少地的農民也就越多,就這樣,這些地區的階級關係又緊張起來了。結果是從朱元璋建立新皇朝的時候起,江南地區新的農民戰爭,農民反抗地主的戰爭就洶湧澎湃地展開了,地區之大,次數之多,鬥爭的激烈程度,都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代。

元末的農民革命戰爭,破壞了舊秩序和推翻了壓迫人民的蒙漢地主階級聯合統治機構。他們痛恨、仇視地主,儘管在認識上還不可能把地主當作一個階級來對待,但在行動上,卻對地主毫不寬容,逮住就殺,沒收地主的糧食、浮財,例如地主階級的文人宋濂記當時情況說:

當元之季,「大盜」起沔陽,蔓延江右,陷吉安,既而州兵搗走之。「盜」所過井落,民皆相梃為變,殺掠巨室,慘酷不忍聞。

貝瓊也說:

海內兵變,江南北巨姓右族,不死溝壑,則奔竄散處。

地主階級則正好相反,他們要保全自己的生命財產,就不能不維護舊秩序,就不能不擁護舊政權。階級利益決定了農民和地主分別站在敵對的陣營。在戰爭爆發之後,地主們用全力組織武裝力量,稱為「民兵」「義兵」或「鄉兵」,青軍,黃軍,建立堡砦,抵抗農民軍的進攻。現任和退休的官吏、鄉紳、儒生和軍人是地主軍的將領。他們受過教育,有文化,有組織能力,在地方上有威望,有勢力。雖然各地方的地主軍人各自為戰,沒有統一指揮和全面作戰計畫,軍事力量也有大小強弱的不同,但因為數量多,分布廣,作戰頑強,就成為反抗紅軍的主要敵人了。見於明初人記載的如答失八都魯:

至正十二年五月,招募襄陽官吏及土豪避兵者得「義丁」二萬,編排部伍,敗「賊」於蠻河。

劉燾孫:

至正壬辰,天下兵起,紅巾亂湖南,常寧陷,州長貳皆棄城遁。(儒學正劉)燾孫獨不去,因集民為兵,有眾萬計,克複其州治,就以「民兵」守之。

胡深:

至正壬辰,江淮俶擾,「盜賊」蔓延閩浙,由建之浦城、松溪入龍泉,……公乃集「鄉民」共為守御計,而結寨於湖山。

胡嘉祐:

元季處州屬縣「寇」蜂起。……嘉祐走白縣令……散家財,募武健之士,得千餘人而什伍之,大署其旗為「義兵」,「寇」至輒迎擊。

陳天錫:

元至正十二年壬辰,「大盜」起江漢間,郡縣相繼陷,聚落民爭揭竿為旗以應寇。天錫白監郡……「自度鄉里健兒,一呼之間可得千人。甲胄糗糧,當一一自給,不以煩縣官。……」天錫還,朝夕聚兵訓練如前謀。

蕭思和:

當元季「寇」亂,所在靡寧。……(吉安)蕭思和父子挺然發帑倡義,保障其一鄉,終亂不見兵,至今號其里曰桃源。

徽州羅氏:

至正辛卯,蘄「盜」起。……羅氏諸子募健兒數百人,整其隊伍,部領詣轅門請自效。

永康呂氏:

元至正之季,民反處州為「盜」,轉掠而東,陷永康、婺,諸縣繹騷弗寧。永康太平里大族呂君文燧散家資數千萬,與弟文燁合謀,募里強壯子弟得二千人,將之與「盜」屢戰,「盜」敗走,復其邑,斬獲甚眾。

東莞李氏:

東莞李氏尤豪於諸族。朝政不行,「盜賊」蜂起,富民各專武斷,聚兵自衛。既而各據鄉土,爭為長雄,或更相攻掠,井邑蕭然。府君亦結民為保,內援官軍,外御群「盜」,里人賴之以安。

經過二十年的長期戰爭,長江南北的巨族右姓,有的死於戰爭,有的逃亡到外地。如江陰州大姓許晉:

至正十二年七月,紅巾陷錢塘,九月陷吳興、延陵,十月陷江陰州。州大姓許晉與其子如章,聚無賴惡少,資以飲食,「賊」四散抄掠,誘使深入,殪而埋之。戰於城北之祥符寺,父子俱死。

安陸劉則禮:

至正辛卯,兩河亂,乃割財募兵,隸四川平章爻著麾下,攻安陸、襄、樊、唐、鄧,悉討平之。兄弟子侄多死於兵。

以上這些例子都是長江以南地區的。至於中原地區,戰爭更加激烈、慘酷,地區更廣,時間更久。不只是這個地區的地主大量地為紅軍所消滅,就是參加擴廓帖木兒、孛羅帖木兒和關中四將的關、陝、魯、豫等地的地主,也大部分隨著這些地主軍的消滅而消滅了。

一部分舊的大地主被消滅了,另有一部分中小地主的武裝則因勢力孤單,兵力不敵,投降了朱元璋,參加到這一新統治集團中來。如至正十八年十二月,浦江縣民蔣可大等以「民兵」來降。二十一年池州東流縣「鄉兵」頭目許山,自壬辰兵起,聚眾二萬餘人以捍鄉里,至是來降。二十二年江西寧州土豪陳龍遣其弟良平率分寧、奉新、通城、靖安、德安、武寧六縣「民兵」二萬來降。守吉安的土軍元帥孫本立等也來降。二十四年溫州土豪周宗道、湘鄉土酋易華降,等等。至於元璋初起時,裹脅驢牌寨的三千「民兵」,和橫澗山「義兵」元帥繆大亨以其眾二萬人降附。攻集慶時,「義兵」元帥陳兆先和康茂才全軍降附,成為元璋軍隊的主力,那就更不用說了。

這兩部分地主,舊地主階級的殘存力量和新興的地主階級構成朱元璋統治集團的基本力量,統治基礎。

此外,還由於土地分散經營的結果,農業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孳生了為數廣大的中小地主階層。這部分人經濟力量不大,卻人數眾多,有文化,有知識,在政治上沒有特權,因而不能不擁護、支持新的統治階級,企圖取得政治上的特權,來保障和擴大自己的財富。這個階層的代表人物,當時的知識分子——儒士,是新朝官僚機構所需要的官僚的主要來源。

朱元璋和他的絕大部分將領都是貧苦農民出身的,過去都曾親身經受過地主的剝削和壓迫。但是,他初起時掌握的主要軍力卻是原來的地主武裝,在渡江以後,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大量參加了,浙東的幾家地主大族參加了,各地的許多地主武裝降附了,他的政權也就不能不逐步變質,走到了反面,成為地主階級的政權了。

朱元璋由農民起義領袖逐步轉變成為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的代表,他當然是尊重、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的。但是,事情並不如他所想望的那樣,大地主們也有兩面性,一面同樣尊重、維護他的統治,另一面,隨著農業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大地主們家裡有人做官,倚仗政治力量,用隱瞞土地面積、蔭庇漏籍人口等手段來和皇家統治集團爭奪土地和人力,直接影響到皇朝的財政、稅收和人力使用,「捐稅體現著表現在經濟上的國家存在」 。「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 。由於大地主們的隱瞞、蔭庇、強佔、舞弊,皇朝的經濟基礎發生問題了,地主階級內部矛盾發展了、激化了,為了保障自己的經濟基礎,非對大地主加以狠狠的打擊不可。

朱元璋從渡江以後就採取了許多保護地主階級利益的措施,例如龍鳳四年取金華,便選用金華七縣富民子弟充宿衛,名為御中軍。 這件事一方面表示對地主階級的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軍事措施,因為把地主們的子弟徵調為禁衛軍人,隨軍作戰,等於作質,就不必擔心這些地區地主的軍事反抗了。洪武十九年選取直隸應天諸府州縣富民子弟赴京補吏,凡做一千四百六十人。 也是同樣作用。對地主本身,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